APP下载

农村青年女教师工作状况与流动意愿的调查与反思

2012-04-29张雪艳刘英娜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工作

张雪艳 刘英娜

一、问题提出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全面发展”和“平等发展”的基本原则,要求“从妇女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出发,着力解决关系妇女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将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这对于有效解决我国农村青年女教师在工作与发展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中女性比例逐年升高,至2009年底已经达到54%,但教师性别结构城乡差距较大,同年农村女教师比例仍不足45%。与此同时,城镇化的深广推进促使农村学校的形态和功能发生较大变化,对女教师的需求日益强烈。农村人口的加速外流和出生率的下降,造成农村学校生源剧减,在布局调整中大量农村学校被撤并,也带来学生上学距离远和生活不便等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为主导办学模式,学校的生活照顾功能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成倍增长,急需学校给予寄宿托管和“亲情补偿”,“留守儿童之家”在大批农村学校随之出现。儿童的健康、安全、情感、教育等越来越多地由家庭移转到学校,教师则更多地承担起原属于家长的职责。女教师因其细腻、耐心的性别特点以及“女性持家”的传统社会分工,成为学生生活、情感照顾的主力军。农村学校 “家庭”职能的增强,要求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农村学校。

青年女教师承担这些职能在年龄、精力上更有优势。近年来,农村青年女教师逐渐增多,据统计,1/3的农村小学教师小于31岁,其中60%为女性,初中青年女教师的比例更高。和其他农村女教师一样,青年女教师同样面临女性角色和农村教育特殊性带来的挑战。已有研究发现,农村女教师普遍面临着两类问题:①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满意度偏低,专业发展受限;②面临多重角色冲突,住房安全无保障,婚姻问题困扰大。虽然女教师的流动意愿整体上说来弱于男教师,而青年教师却是强烈希望流动的群体。那么,农村青年女教师工作状况与流动意愿表现出怎样的独特性?有哪些因素阻碍了农村青年女教师“教得好,留得住”?本文根据本课题组对我国11个省的问卷调查数据和长期的观察资料,试图解读这些问题。

二、研究发现

(一)农村青年女教师的分布和特征

调查样本为农村教师8 145人,其中女教师4 159人,占51%,小于31岁的青年女教师1 378人,占女教师总量的1/3,为同一年龄段男教师的2倍,呈现青年教师女性多的特征。在各校的特岗(支教)教师和代课教师中,青年女教师占总量的40%以上,而公办教师中这一比例为15.7%。从青年女教师在不同类型学校的分布看,她们多在中心小学和初中工作,所占比例分别为42.0%和27.8%。从各组别教师在走读学校和寄宿学校的分布看,女教师在走读学校工作的比例较高,而青年女教师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6.8%。

青年女教师中超过2/3的为初级职称,而中老年女教师中超过50%的为中级及以上职称;但青年女教师中49.1%的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而中老年女教师中47.1%的为专科学历。高学历、低职称成为青年女教师的群体特征之一。

(二)入职适应

青年女教师的入职适应要实现生活适应、身份转换和技能提高三个方面。调研显示,青年女教师在农村学校的入职适应难度更大。其一,生活适应阻碍多。农村学校基本生活设施条件差,交通不便,与外界信息沟通不畅,这与青年女教师已习惯的现代化生活相去甚远。在部分山区,水电都不能实现稳定、充足供应,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更难得到满足。青年女教师在进入农村学校初期往往承受较大的恐惧、孤独和生活不适。其二,教师身份转换不易。女教师天生亲和、温柔善良,入职初期易出现威严不足、管不住学生的情况,而传统上农村教师的身份更多是由通过强制、威吓或惩罚所建立起的自然威信所维护的,正如几位青年女教师所说,老教师要她们“凶一点,让学生怕你”,但她们往往不愿意也不易于实现此种身份转变。其三,实践技能提升缺乏有力支持。在教师人手缺乏的农村学校,青年女教师在适应期的技能提升往往缺乏明确的制度支持,其听课学习或业务求助也会遭到部分持保守心态教师的拒绝。为此,她们大多选择闭门造车,花较长时间独自摸索度过适应期。

(三)工作状况

青年女教师中拥有公用住房的比例高于中老年女教师,不到1/4的青年女教师拥有校内公用住房,但这一比例低于青年男教师,并且她们的人均住房面积为此三类教师中最小。

工作量比较结果显示,青年女教师工作量非常大,她们中46.2%的人担任班主任,平均任课2.38门,每周平均上课16.52节,每天需要花3.11小时用于课外管理学生。相对于男教师和中老年女教师来说,任务偏重,而其中26岁以下女教师工作量最大,她们中48.2%的人担任班主任工作,每周课时量达18.05节,明显要高于其他群组教师。

青年女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多于青年男教师,但明显少于中老年女教师,而26岁以下女教师在过去一年中未参加过培训的比例高达23.6%,为中老年女教师这一比例的2倍。青年女教师对收入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不满意的比例低于青年男教师和中老年女教师。青年女教师的疲劳感和压力感也弱于其他群组教师。

(四)流动意愿

教师流动,可分为教育行业内从一所学校流动到另一所学校,或者从教育行业流向其他行业两种情况。从离开本校的意愿看,约有30%的青年女教师强烈希望换学校,高出中老年女教师11.8%,与青年男教师相当。从离开教育行业的意愿看,样本教师中大部分教师都愿意终身从教,而青年女教师愿意终身从教的比例为67.3%,高于青年男教师,但低于中老年女教师10.2个百分点,约1/4的青年女教师对终身从教持不确定态度。

总体上看,年轻、高学历的青年女教师到教学点、村小等学校任教的人数有限,她们在进入农村学校工作时面临的困难更多,在教育教学中承担着不低于其他教师的工作量,参加培训的机会偏少,她们的压力感和疲倦感强度相对较低。农村青年女教师的大量补充和留任,对于优化农村教师的性别、学历和年龄结构至关重要,也为农村学校在城镇化背景下实现职能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分析结果显示,农村青年女教师留任农村学校以及终身从教意愿相对较弱,流动内驱力较强。为此,寻找农村学校对青年女教师吸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创设有利于她们生活与工作的良好环境,以吸引、留住更多优秀青年女教师,将成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原因分析与反思

影响教师流动的因素非常复杂。一项面向全球的研究表明,收入水平和家庭因素成为教师流动的两个重要原因,对青年女教师流动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把青年女教师换学校和终身从教的意愿是否强烈分别作为因变量之后发现:农村青年女教师的学历、工作量、收入和生活满意度较强烈地影响她们的流动意愿。学历越高、周工作量越大,她们换学校的意愿就越强烈;有校内住房则显著削弱了换学校的意愿;参加培训的次数越多、工作压力越小,终身从教的意愿就越强烈;如果对收入不满意、易出现疲劳感,则教师流动意愿增强。这表明,农村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和青年女性的独特需求,从根本上影响了青年女教师的工作状况和流动意愿。

(一)工作量偏大,工资收入水平较低

近年来,农村学校普遍缺乏英语、信息技术以及体音美等学科教师,在教学点、村小等边缘学校,低学段语文教师也较为不足。青年女教师通常成为此类学科教学最主要的承担者,因此造成她们兼课任务较重、课时量偏高。青年女教师在农村教育变革中承担着与男性相同的职责和风险,甚至成为先锋力量。比如,在为改善边缘学校教师结构失衡而推行的“联校走教”活动中,青年女教师因年轻和专业优势而成为主力走教教师,成为众多边远山区小学生音乐和英语的启蒙者。在较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青年女教师还承担了对众多学生实施生活照顾、情感交流、心理疏导等任务,尤其是女生的教育工作。

在教龄、职称决定工资等级的教师薪酬制度中,青年女教师的工资水平相对工作量并无明显提高。她们教龄较短,职称晋升机会少于男教师,工资水平也低于其他群组的教师。样本青年女教师的平均年收入为14 095元,比青年男教师低1 443元,比中老年女教师低2 965元;与其他职业相比也处于偏低水平。有位女教师抱怨说:“高中毕业生在城市打工都不止挣这点钱,就连村里建新房时的帮工,一天也能挣80元,我对工资很不满意。”

(二)学校管理参与度低

工作负担的增加并未提高女教师在农村学校的地位。整体来看,学校管理层依然是“男性天下”,女教师在学校担任中层以上管理职责的仍为凤毛麟角。我们在两县14所农村中小学的调研中,仅发现1名副校长和2名学校会计为女性。对于农村学校来说,男性对学校管理权的控制传统更久、力度更大,青年女教师由于资历浅、经验少,更不易于被提拔到学校重要职位。而青年女教师避免出风头、招人闲言碎语的保守思想,也降低了她们参与学校决策的主动性。即使在吸纳了较多青年女教师的中心小学,女教师所处理的全校性事务更多的仍然是执行与协助,如组织学生活动、处理文案、参加会场服务等。当农村学校领导者为男性时,男教师的成长较女教师更容易得到重视与支持,青年女教师的发展机会则要相对少一些。

样本数据显示:26岁以下女教师的培训机会非常少,她们中大多为代课教师和特岗(支教)教师。调研中也发现,这两类教师因“编外人士”身份而在培训机会分配上常常处于劣势。

(三)校内生活困难多,安全隐患大

农村学校校舍条件相对较差,造成居住在校内的青年女教师生活多有不便。成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校舍,已步入维修更新的高需求期,但目前校舍维修改建项目主要是针对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教师生活用房数量少、质量差,新建的农村教师周转宿舍覆盖面又极为有限,相当多的教师仍居住在学校危房中,人身安全难以保障。尤其是食堂、厕所、封闭的洗漱场所偏少,对于居住在走读学校的青年女教师来说,吃饭、洗澡、上厕所都成为大问题。一位在教学点任教的青年女教师曾因学校厕所倒塌,一个多月里竟每天早上不吃早餐不喝水,以避免在学校上厕所的尴尬。

青年女教师在往返学校途中安全隐患更多。农村学校相对分散,边缘学校的交通更为不便,大多没有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路况非常差,青年女教师遭受交通意外、人身侵害的可能性较高,这也成为青年女教师不愿意到边缘学校任教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婚恋问题影响大,家庭因素干扰多

青年女教师处于家庭角色职能的强化期,新家庭的组建、母亲角色的出现都发生在这一年龄段,婚恋问题和家庭工作冲突对青年女教师的流动性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未婚青年女教师多以公职人员或经济条件较好者为择偶对象,而此类人士在农村较少,因此在城镇择偶并在婚后“随夫居”,就成为她们希望离开农村学校的重要推动力。相比之下,定居在本地的青年女代课教师的流动意愿就显著弱于特岗(支教)教师。

家庭与学校工作的冲突对于青年女教师来说更为激烈,在婚后生子的前几年里,青年女教师的家庭职责不断增强,但工作量不变甚至增多,她们中大多居住在城镇,这无形中增加了平衡家校冲突的难度。同时,传统分工赋予女性更多的家庭职责,农村社会对传统分工的维护力量更强,从而造成农村青年女教师向家庭角色妥协,往往会选择减少工作投入或到城镇学校工作,以更多、更方便地照顾家庭。

工作负担较重、地位偏低、生活条件差、工资收入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来自婚恋选择和家校冲突的压力,更加促成农村青年女教师的加速流动。随着这一群体的日益庞大,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青年男教师和整个女教师群体的生存现状与需求,解决青年女教师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将同样有利于留住优秀青年教师,改善女教师的地位。

四、政策建议

当前,农村青年女教师人才资源的需求和供给都较为旺盛。在2009年全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给中,录用女性毕业生的比例高达67.7%,国家实行的一系列向农村倾斜的师资配置政策也吸引了大批青年女性。农村青年女教师补给的制度环境已较为适宜,但如何使她们在农村学校“过得好”“教得优”并“留得住”,从而发挥出最大作用,就成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教师制度中突出社会性别敏感性,贯彻“赋予平等权利、差别对待不同性别”的男女平等原则。

第一,改善农村青年女教师的食宿与交通条件。青年女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生活和交通不便是最大阻碍。应在农村学校为她们配置基本的生活设施,提供水电和电脑网络,满足她们对安全、卫生和食宿的基本需求,尽量避免走读学校中青年女教师单独住校。与具备相关资质的个人或公交部门签订协议,为家住城镇、任教农村的教师提供通勤服务,补助部分交通费用。在乡镇内实行青年女教师短期交流制度,为她们提供便利的交通与食宿条件,交流期限可为1~2个学期。

第二,增加农村青年女教师的管理弹性。推行“师徒结对子”制度以改善青年女教师的入职适应,可以在乡镇或县市范围为她们挑选“师傅”,从角色转换、心理适应和教育教学技能提高等多方面给予指导。关心她们的婚恋问题和业余生活,以乡镇或县市为单位,定期组织青年联谊活动;减少青年女教师校内的非必要工作时间,给予女教师更多的休假机会;提供充足的产假,允许她们在孕期和哺乳期实行灵活的工作安排;在联校走教、教学改革等任务分配时充分考虑女教师的特殊需求。

第三,提升农村青年女教师的发展空间。教师培训中应单列青年女教师培训项目,尤其要增加处于入职适应期的、26岁以下女教师的培训次数,确保青年女教师获得充足、优质的专业发展机会;设立针对女教师独特需求的专业发展模式,改变现有专业发展从标准、模式到资源供给的“男性本位”取向;消除管理者对农村女教师的偏见,从校长到教育局长都要真正重视并支持女教师的发展,有意识培养优秀女教师、提拔女教师,使农村女教师在学校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增加工资制度的灵活性。设立针对农村女教师的工资发放条款,在“男女同工同酬”的基础上增加对女教师农村任教的补助。认可并鼓励女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独特贡献,适当提高女教师参加关爱留守儿童、师资交流等工作的补贴标准;在绩效工资的发放中增加“边缘学校工作”的权重,在乡镇内统筹发放“边缘学校工作”的绩效补助;通过妇联等组织为长期工作在边缘学校的女教师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等。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变迁研究”(AHA090003)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问题研究”(09JZD0035)的阶段性成果)

(责 编 子 君)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工作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不工作,爽飞了?
学校推介
选工作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