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热的背后

2012-04-29但从新

广西教育·D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祭孔读经传统

但从新

2012年3月17日(农历壬辰年仲春丁丑日),拥有“中国现存最早文庙大成殿”的河北省正定县文庙举办祭孔大典,约有来自京津冀的300余名儒生、孔氏宗亲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参加此次活动。

近年来,各种“祭孔”“祭黄帝”“祭大禹”等新闻层出不穷,无论是祭哪位先祖,都似向我们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国人越来越看重自己民族文化的根脉。它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开始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以健康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历史。

但与之并存的,是从未间断过的质疑。不管是祭孔、读经,还是穿汉服,都一直备受争议。究竟该用怎样的形式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复兴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传统文化热的背后隐藏着哪些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

趋势:传统文化热潮涌动

从《百家讲坛》讲《论语》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热销300余万册,从人大成立国学院到清华、北大等高校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典礼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林立……这一切都在表明,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一股传统文化热潮正在中国涌动。

祭孔的风潮早已流遍全国,北京、河北、山东、浙江、黑龙江、广西等地皆有祭孔活动。与祭孔遥相呼应的,还有各式各样的公祭,如庆祝“中华母亲女娲诞辰”“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纪念”等等,可谓三皇五帝、三教九流,不一而足。笔者在网上粗略浏览了一下,各地举行公祭的名单可以列出一长串:甘肃天水祭伏羲、河南沁阳祭神农、陕西黄陵祭皇帝、山西绛县祭尧帝、湖南永州祭舜帝……这些祭典连年举办,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此后,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到2006年,全球孔子学院已达131所。2011年12月16日,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30周年庆典上表示,预计到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将达到500所,孔子学堂将达1000余所。

与此同时,各地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大增。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这些都是从全国申报的2000多项中遴选出来的。一些台湾学者表示,过去台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比大陆好,现在看到大陆政府站在战略的高度,投入巨资保护和扶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这令他们既钦佩又羡慕。

相关部门还积极加大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力度。最新颁布的2011年版新课标加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比例,书法、戏剧等回归课堂。2010年,山东省教育厅规定省内3400余所大中小学校将“四书五经”列为必修课。

最近,成都温江区干部的考评材料里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内容——国学。学习“子曰、诗云”等古代文章,成为该区干部的一项特别任务。另外,许多公司老板都把传统文化引入企业,希望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更合适的管理方式。

不单是团体活动,个人热衷传统文化的新闻也屡见不鲜。电子科技大学大二学生徐志德,自小就对汉文化兴趣浓厚,他头戴黑色方巾,身着墨绿色长褂去上课,而且天天如此。班上多数同学由惊讶变成理解,还送给他“才子”的称号。浙江永康丽州中学一名高三女生也穿着汉服,旁若无人地走在校园里,这名女生称,穿汉服到学校是希望向同学介绍汉服文化。

以上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正走向回归。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赵敦华说:“在现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发现,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资源值得开掘,古为今用。”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认为,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是进步了,但心灵上的苦闷却增多了。面对新旧事物的变迁,许多人在工作、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存在烦恼、迷惘和孤独感,这就需要一个引领者来安慰、启发、引导,而追求和谐、中庸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好能满足这种精神需求。

反思:传统文化热出了哪些问题

曾经有一个所谓的“国学应用大师”,在给一些企业主讲传统文化时,这样解释“佛”:“佛,就是一个人字加上一个倒过来的美元符号,因此佛是最能赚钱的。”这样的解释,被许多学者斥为“浅薄加无耻”。这件事情折射出传统文化热的背后还存在不少问题。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提醒人们,要注意国学热背后的常识缺失。他说:“现在热播的电视剧中常出现‘你的内人‘我府上等错误的语句;有一位博士生给导师寄贺卡,竟然写‘某某先师收;还有一位大学教授写过一本关于老子《道德经》的大学通识教育读本,其中对‘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中的‘如享太牢的解释竟然是‘像坐大牢一样难受。作为一个国学教育者,这样的笑话让人感到难为情。”

由此可见,在“传统文化热”的表皮下,其实还掺杂着不少“肥皂泡”和“浑水”。当下传统文化热的形势有点像几乎失控的“全民炒股”,看似股市大涨,连垃圾股也身价百倍,但总有一天,整个股市会被拖入可怕的灾难中,许多学者对此表示担忧。

在传统文化热的背后中,有哪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呢?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能宪对其“不良倾向”做了如下总结:

第一,通俗化倾向。王能宪认为,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不能流于通俗化和简单化。如今电视屏幕上总是充斥着戏说之类的节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这类东西搞多了,容易引起误会和误导。比如某些电视节目对历史的解读像是“说书”,这对历史知识不够深的民众就有误导之嫌。

第二,庸俗化倾向。庸俗化的要害是浮浅和庸俗,传统文化强调的是精神而非物质。有些地方设立私塾,完全按照老一套的方式和方法来教育孩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去适应现代社会?还有一些地方搞祭祀活动,互相攀比,劳民伤财,搞得庸俗不堪,乌烟瘴气,这些都不可取。

第三,复古主义倾向。这里的复古,主要是指一些封建落后的东西。比如以复兴国学为名义,以弘扬传统文化做幌子,打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旗号大搞封建主义、迷信主义,像风水算命、江湖义气等,这些东西有沉渣泛起的倾向,也是在传统文化回归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著名历史学家袁伟时指出:“要郑重申明,我反对企图利用传统文化否定和修改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除此之外,对传统文化要保护、尊重、继承和发展毫无疑议。中国人要谨记过去的教训,应该接受普适性的核心价值和先进制度,这关乎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另外,在现代社会,个人喜欢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应该多元共存,私人的文化取向是公民的自由,政府和其他人都无权干预。”袁伟时先生的这个论断,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引导。

实践:如何引导孩子读经

较早提倡“读经”的山东省,在2011年下发了《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其中提到,一些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的内容研究不深,甄别不够,致使一些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经文。

山东省的这一通知,给各类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注入了一剂清醒剂,也把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摆了出来: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引导孩子读经?

当下,许多家长和学校在对低龄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时,都将《三字经》《弟子规》作为首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经书里面确实存在“言听计从”“一味顺从”等陈旧观念,这与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冲突的,不应该让孩子全盘接受,应该加以甄别和引导。

要处理好引导的问题,实际上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包括现代教育)相互融合的问题。中国近代史专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在一次题为《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讲座中说:“现在许多中小学都在搞读经。这是偷懒的做法,抹煞了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是缺乏形式逻辑理论。

袁伟时认为,应把中国文化放到整个世界的格局下去观察。中国古代没有发展起形式逻辑,数学等学科没有发展成完整的理论基础。所以19世纪《几何原本》翻译过来时,曾国藩的儿子在该书的序言中提到,中国数学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总结出完整的推理,这是中国文化的弱点。

“承认我们的弱点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袁伟时认为,传统文化是要了解,但让孩子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代教育,应该鼓励孩子有高度的好奇心。但读经没有怀疑和辩论,恰恰加重了中国文化的弱点。所以我们的老师要重在引导孩子拥有质疑和探索的求知精神,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

不过,一些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山东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说,《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等都是明清以来重要的启蒙读物,在道德劝诫、历史文化知识普及、传统语文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中小学生一开始不明白其内涵,但久而久之就能起到文化熏陶和思想润泽的作用。

“必须承认,这些文章中的确有强调繁文缛节、牺牲个性、男尊女卑等消极落后的内容,这些我们必须加以批判。”涂可国说,“但是,我还是主张全文背诵,这些作品是顺畅、完整的整体,不应该断章取义。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和指导。把不好的东西告诉学生,这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

综合以上观点,究竟该如何引导孩子读经,确实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主张全面诵读的,其道理在于还传统于完整,在接受全面润泽之后再做辨别;而主张去粗取精的,或许对文化的完整性有所伤害,但对于孩子的成长却很有必要。所以,该如何取舍,不宜一概而论。在具体教学中,是否可以这样:低年级阶段有选择性地进行诵读,进入高年级(学生的判断能力提高一些后),则不妨让学生“知道多一点”。但这里面的“度”如何把握,还需要各位老师“拿捏到位”。(责编欧金昌)

猜你喜欢

祭孔读经传统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老传统当传承
《太谷县志》音乐文献浅析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祭孔礼乐之民族文化价值探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清代祭孔释奠礼乐研究”的述评
生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