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课后反思
2012-04-29宋继兰
宋继兰
《乌鸦喝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培智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发现了一个瓶子,可是瓶口小,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最后乌鸦通过仔细观察和开动脑筋,想出往瓶子里放小石子的办法,终于喝着了水的故事。
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根据培智学生的特点,将课文内容制成了精美实用的多媒体课件,适时展示给学生,帮助理解课文,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智慧。我还创设了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瓶子里的水慢慢地升高了”这个过程,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一、角色体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曲折,乌鸦经历了找水——看见水——喝不到,最后通过想办法又喝到水这个过程,随着事情的变化,乌鸦的心情也在变化。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乌鸦找到水的开心、喝不着水的着急、以及喝着水后的满足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的过程,让曲折的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如“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我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乌鸦去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地方,都找不到水,乌鸦心情怎样?之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那份着急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我还让学生学学这只到处找水喝的乌鸦的样子,做做到处找水喝的动作,进一步体会乌鸦找水的辛苦。学生体验更深,朗读也就更到位。通过朗读学生明白乌鸦找到水,是那么的不容易。乌鸦终于找到了一瓶水,这时的乌鸦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感觉到吗?问学生该怎么读?学生都说应读出高兴的语气,那我们就以高兴的心情读第二句。可是乌鸦好不容易找到水了,却又喝不到水,心情又是怎样的?你从哪儿知道的?读读第3、4句,把乌鸦失望、着急的心情读出来。当最后乌鸦想出办法喝到水后,指导学生用特别开心的语气读课文的最后一句,体会乌鸦喝到水的快乐心情。
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智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动手实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课文。课文中“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着水”的这个问题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动手实验:讲台桌上放一个里面装有少量水,瓶口又小的瓶子,旁边还放一些小石子。然后请了班上几位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来扮演乌鸦,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认真看。几个同学把小石子抓起,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后来,水慢慢升高了,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同学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实验中,我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放石子时瓶子中水位的变化,在观察的同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个一个”、“慢慢”的意思,强化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动手实验符合培智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同时这个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多方交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三、课后拓展,开发学生的潜能
本课有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我为学生设计了一道思维拓展训练题:“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那乌鸦该怎么办呢?”这样一个问题为讨论点,渗透这个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说出一些可行的办法,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可是,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学生却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积极发言。我纳闷了:孩子们真的一点都想不出来吗?问题出在哪儿了?是不是应该提醒他们一下呢?于是我引导孩子们:“同学们,你们平时喝水、喝饮料时是怎样喝的呀?”同学一下子领会了,纷纷举手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他们说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说用吸管的,有说用棍子把瓶口打破的,有说轻轻地把瓶子倒过来喝的……。多棒的点子啊!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由于我对学生不是很熟悉,与他们沟通欠畅,在上课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如在引导学生体会乌鸦发现水很惊喜这部分,学生朗读得不是很好,感觉读得有些匆忙。另外,朗读训练不太到位,对于重点句子,孩子们练读的时间还不够,对课文的把握还需让学生多读多感受,感觉没有读出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和主导者,更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每节课都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多角度去考虑、推敲,来确定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目标充分预设教学环节,掌握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从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们扮演了各种角色,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充分凸显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责任编辑 贺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