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四性” 增强政治课堂渗透力
2012-04-29殷元岗
殷元岗
摘 要 从传统课堂和新课改课堂中存在的渗透力低下问题入手,分析了提高课堂渗透力的四个途径即针对性、趣味性、积极性、个性表明提高政治课课堂渗透力必须提高“四性”。
关键词 课堂渗透力 问题 针对性 趣味性 积极性 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33-02
课堂呈现的内在渗透力是指教师的课堂呈现能够渗透进学生的智能结构中的力量。课堂渗透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政治课堂目标的达成。教师只有将知识渗透进学生的智能结构,才能让学生领略知识的要义,领悟知识的内涵,构建知能结构,实现知能成长。
一、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表现为:教师划书,学生背书;教师提供的素材大部分是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学生遗忘快;课堂与生活脱节,学生难以接受。这是一种典型的识记化课堂。在新课改当中存在的问题:重形式轻内容;重参与轻思考,是一种呈现量大、速度过快的课堂。识记化的课堂难有渗透力,呈现量大、速度过快的课堂,渗透力低下。
二、提高课堂渗透力的途径
(一)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且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政治课堂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掌握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要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程度,即学科的知识基础。要从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思维方式出发。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情、意、行的情况。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针对教学中生成的价值增长点。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保证课堂呈现的是适合学生的这样的课堂才会自然而然渗透进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兴趣来源于需要。要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就要让学生对政治课的知识有需求感。这就需要我们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学生最关切的问题为切入点,积极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创设生活情景。创造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尊重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将理论的教育与学生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变外在的要求为学生自已的需要,增进学生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
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语言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政治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水平的高低。在政治课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地运用一些趣味语言,就会使自己的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像石子,激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从而使政治课摆脱“匠气”和“死气”,充满“生气”和“灵气”。教师可以奇妙的运用寓言故事、古诗、歌曲、对联、民谚、歇后语等进行教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讲“影响价格的因素”时用“蒜你狠”“豆你玩”等流行语,生动形象,体会深刻;讲量变与质变关系时,用“田忌赛马”的故事,齐威王和田忌的马都没有变,田忌为何转败为胜?这生动地解释了内部结构的变化引起质变。这样就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增强教学材料的趣味性。陈忠梁教授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教师不要在教学方法上过多纠缠,而要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开拓。教学材料只有有趣才能保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作为知识、情感、情趣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资源,它的处理和优化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首先要选取典型的教学材料并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再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创造性的使用教学材料,对教学材料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改造和拓展、挖掘和创生,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静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学内容活起来,动起来,充分有效地将教学资源激活,形成富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学资源,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俗话说: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教学效果的优劣是由学生的参与程度来决定的,学生的参与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准。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学生只有积极的参与课堂,才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增强课堂的“磁性”。如我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引导学生扮演“参谋”“医生”“校园观察员”“新闻发言人”等角色,学生热情很高,对教材知识很容易就接受。
(四)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提高教师魅力。
教学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统一的过程。魅力是自身非权利影响力,是一个人的人格,人品、学识,兴趣、才能、情感意志、体力等素养的综合,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即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自身的修养引领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得好:“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也就是说,教师须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喷涌,道德、言行可以作别人的榜样。教师人格是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教师一方面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另一方面必须切实践行潜蕴于课堂维度中的教学创新,努力建构陶冶自身心智的心理品质和审美感觉——教学个性,彰显自身别样的榜样感染与艺术魅力。
教学个性体现在:(一)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上,从拥有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能力的教师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身。(二)在善良和慈爱上,拥有善良和慈爱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更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间。(三)体现在对事业的忠诚上,他们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他们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四)体现在永不满足的执着精神上,他们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五)不要一味的追求严肃,课堂是需要笑声的,“微笑,就是阳光,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教师的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修养,更是一种风度,一种独特的成熟的心态,一种教师特有的气定神闲、宽容忍让精神的体现。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他任何魅力都不能替代的。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力胜过千万句豪言壮语,它是无形的旗帜,引导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它是无声的号角,激励学生攀登自我完善的巅峰。
教育的影响力首先在于其渗透力,在于其能够以其教学背后的见识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从人们的心灵深处轻轻撼动。直正有影响力的课堂,不一定声高,不一定形硬,不一定集聚于一点。回头望去,那些深深影响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是那些具有足够渗透力的课堂。而这样的课堂,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总是以其特殊的方式体现其渗透力。唯其能够切中实际,才能鞭辟入里;唯其能够深谙其心,才能一语中的;唯其能够寓情于理,才能激起共鸣。
参考文献:
[1]孙杰.师者,请做一根能思考的“苇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2).
[2]沈雪春.课堂的力量:生命成长的呼唤[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5).
(责任编辑 若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