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模式下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2-04-29刘敬华
刘敬华
摘要: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德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常州市政府在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统筹职业教育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实现校企、校校资源共享。在此模式基础上,还应该积极探索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完善行业协会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双元制政府职能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园区是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实验区,由五所高职院和江苏工业学院入驻,于2002年规划,2003年初动工。其在比较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主要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确立“城校互动”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统筹城市与职业院校的发展,力求以城市化带动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促进城市化发展。科教城打破传统的建园模式,着力构建教育、科技和社会服务三大公共平台,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引进名院名所的科研机构,集聚科技资源,加快科技产业化进程,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双赢”,从而探索出发展常州职业教育的新的实践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政府职能的发挥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核心是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办学。为了保证“双元制”模式有效贯彻实施,必须建立一系列的体制和机制。只有体制、机制健全,才可谓“双元制”。因此,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保证实施,如:
(一)健全的法律体系保证。
规范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除了《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这几个基本法之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也就是说,除了联邦法律之外,各州也相应制定了有关规范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这些法律、法规效力界定明确,并相互协调,适应了地方的差异性和地方特色,规范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和实践。
(二)明晰的管理和投入体制。
各联邦州教育部享有对本州职业学校的管理权,联邦政府则拥有对各企业职业培训的管辖权。根据联邦《职业教育法》,企业内职业培训的具体管理则授权各行业协会负责。按照联邦《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主要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及企业分别负担。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由各地方和州政府共同承担。
(三)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
除了政府职能部门对职业教育和培训行使宏观管理权及经费运作等监督权外,联邦政府主要授权行业协会和同业工会对职业教育进行全过程监督。行会在职校学生评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总的说来,德国把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来对待,职业教育的任务基本上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统筹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满足企业对职校毕业生质量的需求,同时统筹经济建设与职业教育两者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赢。
二、常州科教城借鉴双元制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举措
(一)政府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与支持。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经费的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各级政府负担。企业培训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德國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大部分费用。在此考察借鉴基础之上,常州市政府因地制宜,做出了以“政府投、学校筹、社会助”的模式解决常州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问题的决定,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另外建设投融资平台,积极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多渠道融资。一方面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来体现,另一方面引入现代城市经营理念和市场化运作的机制,通过品牌、商机和土地等方式运作,由市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职教基地院校共同与金融机构协商,建立长期信誉贷款业务[4]。同时,利用各类媒体和举办各种活动大力宣传优惠政策,鼓励行业、企业、部门、事业、个人及社会依法兴办职业教育,这些政策上的优惠吸引了各行各业来投资兴办职业教育,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与多样化。
(二)统筹经济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双赢”。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充分显示出政府的统筹规划行为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因此常州市政府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及配套服务平台建设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进而统筹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以职业教育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支持职业教育的建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政府把职教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中统筹规划,专门设立职教城办公室和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主要统筹规划职教城建设发展工作,构建职教城建设办事绿色通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学校发展,为学校发展解除后顾之忧,同时承担重庆职业教育基地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整治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工作;重新对科技工业园区的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其目标是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协调职教与经济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的繁荣发展反过来反哺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雄厚的财政支持。科技工业园区可以不断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扩大对优秀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而保证职业学校的生源。
(三)城校、校企资源共享。
在德国,企业资源与职业学校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结合。职业学校教师负责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及语文、数学、外语、政治、体育、宗教、伦理等普通文化知识;企业配备专职的实训教师,主要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企业不仅提供技能培训所需的场地、设备并负责技术更新,而且为学校承担专业教师的培训任务,并派出有经验的长、短期文教专家去职业学校工作。此外,行会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负责职业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对培训质量进行监督,组织资格鉴定、考试,对行业内职业资格进行认证、发证、组织跨企业的培训,方便就业。
在此考察基础上,常州职业园区职业院校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签订培养合作意向,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同时积极开展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加强校内外的学术和技术交流,增加学校的科技投入。常州市政府着力打造“常州技工”品牌。其基本形式是逐步建立起“一所学校‘进门,多所学校‘出门”的灵活机制。具体做法是,学校课程设置最大范围地突出优势和特色,相互兼容,互补长短;教学管理方面校际间互认学分,学生可以跨校就读,可以参加不同院校的学习和考核,使学生毕业时,既拥有毕业文凭,又有基本的职业技能如外语、计算机、汽车驾驶等,同时获得优势和特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确保向社会输送的“常州技工”的实用性与兼容性。2005年职教城有毕业生1.7万人,利用常州市劳动技能鉴定中心这一平台,鉴定技工460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7.9%以上,“常州技工”正逐渐成了抢手货[5]。
常州市在城市建设时,使区域内职业院校的布局、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与永川新区建设、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协调一致。具体做法是,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与职业院校配套,城市文体设施、商业设施、医疗服务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与职业院校共享。同时,新城区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区内合理布局了一批共享型的医疗、商贸网点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一批共享型的体育场馆、图书情报及科技中心楼等也相继投入使用。城校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建设,降低了成本,从而推动了新城区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在政府现有发挥的职能之外,还亟须努力的方向
(一)建立健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与监督机制,提高企业参与度。
企业积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是建立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保证。相对于德国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中国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较低,积极性不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采取雙元制模式,将会使企业成本大幅度上升,竞争力下降(即使是德国的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也深受巨额培训费用开支的困扰);过剩的劳动力和低端制造业,使得企业在中短期内普遍缺乏按较高的标准来培训员工的动力;整个社会的诚信度较低,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力又短缺,也使得企业害怕花大价钱培训员工,而最后落得“为他人作嫁衣”[6]。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更深层次地参与职业教育。
为确保有法可依,从国家这个层面来说,要通过立法形成制度,在法律框架下,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及科学的监督机制,使参与职业教育成为行业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7];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该采取具有地方特色、适合本地域发展的措施,完善法律制度保障:首先,建立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共同确立标准的培训体系,融合职业资格培训体系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真正能适应企业的岗位技术要求;其次,地方政府部门要进行制度创新,出台有利于行业企业的税收减免、财政资助、购买培训、招标、特殊专业补贴等政策,加大培训经费提取的力度;最后,还可以采取表彰对校企合作做出突出贡献的行业、企业集体或经理等先进个人,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调动企业重教、支教的积极性,达到为职业教育筹资、获助的目的,创建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二)建立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行业协调委员会。
在德国,行会是按行业设立的半官方组织,代表雇主利益,同时受经济部管理。行会中有政府官员参加,行会的会长由政府委派,代表政府工作。全德有82个工商行会,56个手工业行会,还有其他行业的行会。行会按地理范围设置,在一个地区,所有的企业都要参加相应行业的行会。行会的任务有三:一是管理所属企业;二是代表和维护所属企业的利益;三是为所属企业服务。行会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负责职业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对培训质量进行监督,组织资格鉴定、考试,对行业内职业资格进行认证、发证、组织跨企业的培训及协调就业等[8]。
常州市政府应着手建立各行业协调委员会作为各类职业教育的指导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在职业院校与行业人才需求之间搭建桥梁,确定行业内职业资格的标准,指导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引导行业、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人才培养与办学经费,促进行业、企业为职业院校师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习场所的设施与设备等,使之成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催化剂、润滑剂,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消除隔阂,共享信息资源,使沟通更加顺畅,缩减成本,从而实现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张承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9(3).
[2]刘风彪.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加速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D].教育硕士论文.河北大学,2004(12).
[3][7]游文明.中德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关系理性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5]常州科教城网站 http://www.czkjc.gov.cn/
[6]张燕.中德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3).
[8]余连成.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