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中历史自主教学的思考
2012-04-29李晓敏
李晓敏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主教学;教材结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54-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到:要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历史学习有所收获。下面,笔者就高中历史新课程自主教学的实施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建构教材结构与内容体系
新的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了以往那种通史编写体例,根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编排原则,采用了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单元集中呈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内容的形式。这种编写体例虽然能更好地体现历史知识的整体感,但在客观上却造成教学内容跨度大、容量多等问题。特别是在没有足够课时保证的情况下,对于那些知识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专题单元间相对独立的特点,依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并对教学内容予以合理整合。
1自主建构教材结构。在教材结构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专题单元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知识水平对教材结构进行重新建构。如,教学人教版《历史》必修I时,教师可以按照教材从古至今、中西对照的原有编排结构进行讲授,也可以将单元一、四、六、七中国史内容和单元二、三、五、八世界史内容进行整合,然后依据古今先后顺序进行讲解,以形成中外政治史的整体比较。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还可以对专题单元内部各课内容结构加以改变。如,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三单元第9、第10两课介绍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问题作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之一被安排在了第9课第三目,可它又是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起始内容。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第9课简要提出,教学第10课时再进行系统讲解。这样处理可以同时保证两块知识内容的完整性。
2自主建构教材内容。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达到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有必要加强专题单元主题脉络的梳理,对教材内容适度进行取舍、补充,用单元主线将单元内部各课内容串联起来,并适时提供相关史料,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此外,为了解决教材所选内容相对滞后的问题,教师还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随时引入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来完善教材知识体系。如,在讲授《历史》必修Ⅲ第19课第二目时,教师可添加“在实现2000年第一期亩产700公斤,2004年第二期亩产800公斤之后,袁隆平率领的攻关团队历时近7年,终于在2011年攻克亩产平均900公斤大关”等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人生理想。
二、灵活选取教学方法
新课改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采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教师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应反映在教师因材施教,通过教学活动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上,并不以教师选取的教学方法为衡量标准,教学方法只不过是实现教学目标可利用的表现形式。更何况,很多时候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都是在思考、实践中实现的。至于授课时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佳,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取。如,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5课《开辟新航路》时,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再现法和表演法:把教室设计成关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请一位学生扮演哥伦布自述个人经历,再请另一位学生充当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其他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向“哥伦布”提问。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重要问题以记者身份进行补充提问,巧妙加以引导。在学生的表演结束后,则要求他们根据表演情节和教材内容思考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结果、影响等,并请先前没有参与表演的学生阐述自己的思考结果,以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三、自主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成为众多教学手段中的宠儿。它具有信息容量大、声像并举、图文并茂等特点,特别是对于历史这种展现以往社会风貌的学科而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尤为明显。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运用相关影像资料再现历史,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形象地呈现所需史料,帮助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实现论从史出的教学方法转变;还可以设计出布景画面,为教学中表演法的成功运用创造条件。但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它无法代替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也不能像板书那样条理清晰地反映整个教学的设计、步骤,难以构建起重、难点突出的教学内容结构,会给学生的记录和课后复习造成不便。课堂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而要实现教学手段的合理搭配、运用,决策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如,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分三个时期介绍了中国近代以来服饰、饮食、居室建筑和习俗的变化情况。讲授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依照教材内容找出变化的方面和阶段,并以表格形式将结果呈现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再用幻灯片展示不同时期的相关图片或请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到的变化情况,出示他们搜集到的照片等实物资料,并与表格中的具体变化内容进行对照。最后,指导学生分析变化的原因。教学过程中,教材、板书、多媒体技术、学生出示的资料都得到了合理运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