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本在顾虑中前行
2012-04-29何佳艳
何佳艳
民间资本正迎来政策“暖春”。
随着国务院此前提出的今年上半年制定出台民间投资“新36条”实施细则的时限临近,特别是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能源、电信、医疗等领域建设,近期,交通部、铁道部、卫生部、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电监会等各部委相继出台细则。进入6月以来,发改委、国税总局等也相继表态支持民间投资发展。
政府再次“启动民资”的姿态至少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下,民间资本需要充当更为积极和重要的角色。
来自国家智库中国国际交流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国内整体投资增长20.1%,但是民间投资增速超过26%,民间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达到了62.2%,比去年全年59%提高了将近3个百分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也坦言,今年工业行业中有很多是工业增长速度高于平均速度,在这些高于平均速度的工业行业中,有2/3都是民间资本。这一方面说明政府鼓励措施产生了积极效果,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民间资本充满活力。民间资本所孕育的巨大势能,应该在“稳增长”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当前鼓励民资的落脚点,主要放在如何使民资更多参与到原来由国有部门垄断的领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有经济进行战略重组以来,国有部门逐渐在产业上游和一些关键领域形成垄断格局,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而民资在下游竞争性行业进行十多年的搏杀,盈利空间极为有限,特别是这几年企业成本的持续攀升,使得民资在既有领域举步维艰——民资需要另求更具吸引力的投资领域。反观国资垄断领域,政策红利使企业失去创新动力而流于平庸,而深具活力的民资却不得其门而入。国务院督促各部位出台鼓励民资的“新36条”细则,表明民间资本目前在垄断行业仍然受到压制。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民间资本仍然生存颇艰,顾虑重重。显然,打破这个玻璃门,将使中国经济获得新的动力。
关注民企的生存困境,体谅并解除民资的顾虑,这对当前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甚至未来的经济转型都至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