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赛事现状与路径走向

2012-04-29蔡仲林刘轶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分类现状

蔡仲林 刘轶

摘 要:通过分析中国武术赛事的现状,将其分为“竞技武术体制内赛事” “传统武术社会化赛事”“对抗类商业化赛事”。在此基础上,针对赛事各自特点,以观众的心理需求为切入点,研究武术赛事应“以愉悦的精神享受和丰富的理论研究为前提” “以忘我的参与体验和树立品牌文化为基础” “以感性的心灵归属、惊喜的竞猜感受和拓展赛事系统产业为延伸”的路径走向,以更好地发挥武术赛事带动和引领作用,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 武术赛事;现状;分类;路径走向

中图分类号: G 808.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6053904 文献标志码: A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与其他众多中华民族民间体育一样,都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吮吸传统文化的乳汁成长、繁衍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更为深刻、全面、丰厚的影响,造就了武术流派众多、风格迥异的特点,形成了独具民族体育特色的武术文化。

武术赛事作为武术对外展示最为亮丽的窗口,在其传承和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由于武术具备多元化的文化属性,其赛事发展路径的选择必然也是多元化的。透过武术赛事发展的表象,结合观众心理,进而通过文化溯源,对其归类并找出各自发展的共性与个性,以文化发展的角度探索武术赛事发展的路径,对于指导武术赛事真正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强有力的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和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与借鉴作用。

1 中国武术赛事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愈加强烈,此时国内外的武术赛事也随即增多。2011年,仅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各类武术赛事就有60项之多,规模涉及国际、国内,种类覆盖少林拳、太极拳等[1]。赛事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是当前我国武术赛事的一大特点,但从赛事文化本质而言,总体可分为“竞技武术体制内赛事” “传统武术社会化赛事”和“对抗类商业化赛事”3类。本文通过分析赛事各自的特性并总结其共性,试图客观展现出中国武术赛事发展的现状。

1.1 竞技武术体制内赛事现状

所谓竞技武术体制内赛事,是指归属我国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的有计划的比赛。1959年的第1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标志着体制内竞技武术赛事正式实行。历经52年的变迁,体制内竞技武术赛事经过了表演赛、锦标赛、分级赛、少年赛和武术馆校赛等多种赛制。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制度化的武术赛制,主要有全国武术套路、散打锦标赛,全国城市运动会武术比赛,全国武术套路、散打精英赛,全国武术套路、散打冠军赛,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全国太极拳锦标赛,全国传统武术套路冠军赛,全国武术馆校比赛等[2]。

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此类赛事由国家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集合了国内最优秀的武术运动员、教练员,按照优秀运动队的训练竞赛和管理模式,充分享受到国家的支持和各项政策上的优惠待遇,保证了武术传承、推广和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主渠道地位。赛事组织成熟、经验丰富,形成了以年度为单位、各省市体育局招投标投入经费和人力办比赛的良好局面,为继承、弘扬武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平台。由于此类赛事主要是国内注册运动员比赛,以提高武术运动竞技水平和获得金牌、名次为主要目的,基本上不考虑市场效益,不考虑观众上座率;因此,形成了年年有比赛缺乏市场、年年有冠军缺乏明星的尴尬局面。其中武术套路赛事尤为突出,散打赛事近些年有所好转,但也形势堪忧。

1.2 传统武术社会化赛事现状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目前各地政府为了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促进经济发展,在中国武术协会技术部门协助指导下,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武术资源,组织举办各种武术节庆式的赛事,广泛邀请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参加传统武术的技艺展示与交流。“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运作模式,使得近些年的传统武术赛事蓬勃发展。各种国际传统武术节、地方武术节、武术博览会和单项武术邀请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国际武当武术节、河北沧州武术节、杭州传统武术节、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荆州关公刀会、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香港武术节等。目前,部分赛事正在逐步形成传统,每2年举办一次。这些赛事的开展,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武术的社会化进程。

此类赛事按照不同的拳种、年龄、性别划分成若干不同的竞赛组别,竞赛与表演展示相结合,设立众多的不同奖项。由于参赛人数多,群众和社会化参与程度高,在当地会产生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和关注度,带动当地的旅游市场和人气,提高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业绩和知名度,使得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地方知名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民间传统武术各个拳种、流派的交流和推广,发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提供了平台;但是,也正由于参赛人数和项目众多、时间跨度大、运动员的竞赛能力和赛事的组织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造成了这类赛事的武术比赛(除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几乎没有观众的尴尬局面。大部分赛事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社会隐性效应大于比赛显性效应。

1.3 对抗类商业化赛事

近年来,随着武术赛事的日益市场化,作为武术项目之一的散打,以其较为刺激的现场感受和比赛结果的直观性,吸引了媒体和大众的眼球。武术散打近些年在商业化赛事上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武术竞赛市场中一颗璀璨的新星。与前2类赛事相比,由于电视媒体的参与,赛事受众面广、宣传力度强,观众踊跃,市场火爆,经济效益明显而得以广泛发展。

早在上世纪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武术竞赛改革,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一直对赛事改革进行不断的尝试,为挖掘开发市场潜力创造条件。为了吸引企业的赞助和观众的参与热情,除正式的锦标赛外,还举行过不同形式的擂台对抗赛,如诞生“武状元”称号的南北争霸赛、“散打水上擂台赛”等,不仅为开拓国内市场和满足观众需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为武术散打走出国门,与世界同类徒手格斗项目进行比赛交流作好了必要的准备,为创造武术散打新赛事创造了条件。近几年,中美、中俄、中日、中泰等赛事不断,把武术散打与其他对抗类项目放在一起交流,本身就是一个创举,也打开了禁锢,打出了武术运动发展的新天地。相信今后这种国际间的武术交流与合作将会更加频繁。

进入本世纪以来,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商业化赛事主要有以下几项。

1.3.1 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

2000年3月,一个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运用经济手段调动各方面参与比赛的积极性,与过去单纯依靠行政组织管理完全不同的全新赛制的比赛——“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北京正式开赛。散打王争霸赛每周举行一场比赛,贯穿全年。参赛选手分65公斤、70公斤、75公斤、80公斤、85公斤、85公斤以上共6个级别,各个级别的参赛选手通过双败淘汰制决出本级别的1名冠军,最后由6个级别的冠军分成2组进行第1轮的循环赛,第2轮由各组的第1名进行决赛,最终的获胜者成为“散打王”。全部的比赛由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进行异地现场直播。比赛首次将现代化的灯光、音响、音乐和舞美设计,比赛现场主持人的解说等元素引入赛事,包括运动员的服装、发型,以及出场亮相的动作全部经过专业人士的包装,把紧张激烈的赛事渲染得极富观赏性。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武术散打运动的社会认知面和认同程度,而且使众多原本默默无闻的散打运动员成了受人瞩目的明星[3];然而好景不长,本来在前2年就有了盈利能力的赛事,在更换了管理层之后逐渐低迷,因战略和运营模式的失误,于2004年停办。散打王争霸赛是中国武术史上商业性比赛跨度最长的赛事,也是散打运动开展以来影响最大的赛事。比赛全部采用市场运作,并导入了导演概念和国际最前卫的包装理念,是中国武术向职业化、商业化进军的重大突破。其运作模式对后续的武术商业化赛事有着重要的深远影响。

1.3.2 中国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

2008年,黑龙江电视台联合各地方卫视台推出了以年度为周期的系列散打赛事,并且捧出了功夫王100万元的高额奖金,吸引了国内各省的现役散打高手前来争锋。该赛事以“蓝带啤酒”为固定的赞助商,在赛事组织上较为持续和成功。除了常规的以个人为主的争夺“散打功夫王”桂冠外,也穿插了中日、中美、中俄等中外对抗赛事吸引眼球;但是这种中外对抗赛多以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为主,连续创造了中国武术不败的神话,因此“爱国哨”和不公平的质疑也让观众觉得难以与世界对抗搏击接轨。

1.3.3 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

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前身是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2007年3月6号开始在央视5套推出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康龙“武林大会”赛事栏目。当时每周二晚22∶20开播,时长55 min,每周五上午11:00重播当周赛事。全年12个月,10个拳派以5周为一个单元进行一个拳派的擂主争霸,经过选拔,每个拳派的16名高手经过角逐,最终产生1名本拳种的年度冠军,旨在还原真实武林、原汁原味的功夫精髓。参赛选手不分体重级别、不戴拳套、以计算点数决出胜负。该赛事标榜以拳种流派为核心、回归传统武术的多样性,曾创下央视5套最高的收视率。后来央视借鉴国际先进联赛NBA与英超的运作模式,试图采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体育产业模式;但终因观赏性差饱受争议,“摸胸大赛”遭遇了舆论上的滑铁卢。

1.3.4 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CKA)

2009年,由中国武术协会和企业赞助商联合推出的散打联赛,以现役国内顶尖散打选手组成各省团队,进行团体轮流打擂的赛制,以推动散打运动水平的提高。首届在千岛湖举行的总决赛为国内多家卫视创造了收视新高,却传出因拖欠运动员出场费等问题。第2届CKA在2010年8月艰难回归后,仅办了5场就因资金问题半路夭折,悄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除此以外,各地还有其他先后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擂台赛与中外对抗赛,如河南电视台举办的武林风等。

从2000年至今,国内接连不断推出各类武术联赛以提振武术赛事,不可否认,这在中国体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联赛的推出不仅在于传承、推广和提升武术运动的热度,更在于通过积极的实践,探索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发展之路。它们的逆势而上,为弘扬中华武术、拓展市场、提高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度作出了切实的努力,给众多热爱武术的人们以新的希望。

2 中国武术赛事路径走向

“路径”是指道路,也有到达目的地的路线的意思,“走向”是指朝着一个目的行进或发展[4],不论“路径”抑或“走向”,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目的。也就是说,中国武术赛事路径走向的研究应以观众为核心,以培养忠诚的观众群体促进中国武术赛事的发展为目的;因此,将赛事观众的心理需求作为切入点,结合当前赛事的发展特点,从武术赛事路径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延伸3个方面展开分析,提出可供参考的武术赛事发展路径选择。

2.1 中国武术赛事路径前提

武术以其博大精深的技术体系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稍加改造与包装即可使武术比赛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娱乐产品,具有深刻的人文烙印。

2.1.1 以愉悦的精神享受为前提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为强烈,人们需要通过调节情绪、愉悦身心、陶冶品性等手段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另外,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紧张,压力增大,人们通过观赏高水平的武术竞赛,可以缓解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使精神得到放松[5]。这正是当前武术赛事深受大众欢迎的前提,在日益丰富的文化娱乐享受中,能刺激受众的心理,提供愉悦的精神享受是应对当前文化冲击,进而得以发展的根本。

观众除对比赛过程中技战术的发挥感兴趣外,还追求赛场整体的情绪感,有时甚至要超过比赛过程中的身心体验。21世纪处处充满着竞争,有强者有弱者,正如武术赛事中的胜者与败将,他们的成败都能激发出观众的共鸣。观众往往将自身融入整场比赛,伴随着肢体碰撞的声音、血与汗的交融,直接刺激着观众肾上腺素的分泌,在身临其境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刺激感,进而通过现场热烈的气氛宣泄自身不良的情绪,缓解内心的压力,得到身心愉悦的满足感。

2.1.2 以丰富的理论研究为前提

目前,武术赛事的路径走向较为宽泛,也一直保持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虽然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和对抗类赛事各自都有前进的方向和空间,但遭遇的困惑和瓶颈也与日俱增。当面对发展中的困惑而寻求解决的方式时,才发觉武术赛事的理论研究相对于实践而言存在着一定的滞后。

虽然很多固定的人群在长期从事着武术赛事的活动,但真正运用赛事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人员还比较匮乏,武术赛事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整理。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提高认识,建立专门的武术赛事研究平台,吸引对武术赛事研究有兴趣、有特长的各方面人才进行开放式、多层次的研究,指导武术赛事实践朝着更为理性的轨道有序发展。

2.2 中国武术赛事路径基础

现代体育营销理论认为“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体育赛事作为产品能否吸引消费者是很关键的要素”[6]。

2.2.1 以忘我的参与体验为基础

武术赛事的观众以年轻人和中年人居多,由于武术多年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之中,早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之武术技术又是人体格斗技能的展示,他们在欣赏比赛的同时,还将自身参与其中学习防身自卫的技能。例如,比赛的过程中,专业人士针对运动员技战术的现场讲解和常用技法的亲身示范,让观众在欣赏比赛的同时,能够了解武术技击动作的使用方法,在激发观众参与热情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武术防身自卫的实用性,无形中得到了充分的参与体验。

2.2.2 以树立品牌文化为基础

赛事的本质是活动,其核心内容是运动竞赛;品牌的本质是符号,核心内容是顾客认同的品牌文化[7]。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在大众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品牌意识,但目前的武术赛事却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品牌文化。树立武术赛事的品牌就要从观众的需求入手,对现有的武术赛事从核心价值观、独特的技能、公正的规则、人才的储备、赛事的组织、成熟的市场6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使人们通过观看武术比赛,能够联想到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加深品牌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关注武术赛事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创造武术赛事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武术赛事能否逐步形成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是衡量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否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准。

2.3 中国武术赛事路径延伸

武术赛事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具有可循环、再发展的特点,其发展路径理所当然也需要丰富的延伸作为支撑。武术赛事深厚的文化根源和瞬息万变的赛事进程,也使得观众心理得以更为强烈的满足感和期待感。

2.3.1 感性的心灵归属为延伸

主客队的比赛方式和明星的出场是吸引大量观众关注体育赛事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为自己喜爱的运动队和明星加油助威,尤其是在有自己国家或家乡的运动队和明星出场的赛事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体育比赛具有较强的地方主义色彩,其根源在于“地缘亲情”,武术也不例外[8]。武术技战术的较量对中国人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会被激发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大量的影视作品中,武术要么是行侠仗义的正义化身,要么是拯救民族的英雄人物,中国人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浸润,始终将武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甚至是一种民族感情的集合。近些年的中泰、中日、中美等对抗赛就反映出了这种情况,异常火爆的爱国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对于武术这项赋予自身强大精神力量的运动所怀有的那份与生俱来的热爱与归属感。

2.3.2 惊喜的竞猜感受为延伸

正如所有的现代体育项目一样,在比赛结束前我们无法预知最终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体育比赛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吸引大众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目前的武术比赛以武术散打、武术套路、太极推手和功力大赛为主,其中由于散打运动与生俱来的高度对抗性和悬念性使得竞猜具有更大的拓展空间。运动员技战术的运用、教练员的指导、对手的发挥、裁判的判罚,甚至是现场观众的情绪等因素,都会对比赛的最终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比赛结果的悬念性犹如一根紧绷的弦贯穿于赛事的始末,牵动着观众参与的热情。

2.3.3 拓展赛事系统产业为延伸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武术赛事作为土生土长的民族体育文化产品,可以有多种发展路径选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9]。通过尝试开发不同形式的武术赛事,拓展其多样化发展路径。如已经尝试的万人太极拳比赛、传统武术功力大赛、武术与段位制相结合的比赛,还有武术与表演艺术相结合的赛事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比赛,展示武术独特的运动技能和文化特色,体现民族体育的精神与追求,满足老百姓的体育欣赏与文化需求,繁荣中国体育比赛的市场。

3 结束语

武术赛事作为提高全球一体化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产业,蕴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审美取向。当前武术赛事的研究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仅有的研究成果还处于就赛论赛、注重技术的层面,对于武术赛事的文化审视较为缺失。而要作为脱颖而出的文化产业,武术赛事走向世界必须技术与文化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达到民族传统体育“走出去”的目标。武术赛事的路径走向以现状为基础,观众心理为出发点,文化根源为支撑,指导武术赛事实践是本文的价值取向,以此为根据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唤起更多对武术赛事发展战略进行合理规划的关注,打造出更为完善的武术赛事,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BF〗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官方网站[EB/OL].[20111208].http://www.wushu.com.cn/index.asp.

〖ZK)〗

[2]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8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8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68

[5]李士英.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6]裘理瑾.体育营销原理与实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08320

[7]叶庆辉.体育赛事运作[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8]李治.城市居民现场观赏武术赛事消费行为因素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29

[9]虞定海,郭玉成,李守培.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11,2(2):82

猜你喜欢

分类现状
分类算一算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