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加罗尔:城市的青春期
2012-04-29
当你所知越少,就越容易作出错误假设——就像这刻,当我身处班加罗尔灯红酒绿、洋溢着驰放音乐的环境中,很容易把那些进驻了LV和劳力士的商场看作是班加罗尔的全部,又进而把班加罗尔看作印度未来的缩影。
在3月的一个早上,我翻开《班加罗尔镜报》,饶有兴趣地读着一位高院法官撰写的专栏文章。这位土生土长的班加罗尔法官回忆起幼年时绿树成荫,平静而节奏缓慢的生活,充满怀念之情;随后,他自然而然地转而哀叹如今的班加罗尔,“每日有200多万辆汽车拥挤于班加罗尔的大街小巷”,好比一场永不结束的梦魇。
事实上,不断涌入的人口永远改变了这座安静的“养老者的花园之城”。曾经,班加罗尔总让人联想起公园和绿树:在Lal Bagh植物园,随处是自全球各地移植而来、有数百年历史的遮天蔽日的古木群,以及一整块历史可追溯至30亿年前的花岗岩。位于班加罗尔城中心的Vidhana Soudha,这栋庞大的殖民式宫殿建筑是英国人在这里留下的遗产之一,它那让人联想起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圆形拱顶,以及围绕整座建筑的一望无际的绿地,一直是这座城市最傲人的景象。
如今在IT和外包产业的支撑下,这里成为了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机会之地。这解释了为何这座城市在过去20年间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膨胀。另一方面,激增的人口令本就欠账的市政系统崩溃,从供水到交通乃至垃圾处理,快速外扩的城市边缘令政府疲于应对。这都是这座成长为今天超过1000万人的大都市的代价。
在一个周日,我们驱车60多公里,来到新兴的班加罗尔市民郊游胜地南迪丘。当一路沿着山路盘旋而上,眼前的景色仿如中东——天空蔚蓝得让阳光倾泻而下,万里黄土间,点缀着墨绿色的抗旱植物。在充沛的阳光和罕有的降水双重因素下,这里的气候就如地中海沿岸,成为了一些葡萄酒庄在印度的根据地。站在南迪丘的山顶,更能明白班加罗尔身处德干高原的本质。有印度人对此曾发议论,指与其称班加罗尔为印度的硅谷,不如称之为印度的硅高原。“我们需要从一千米的深处抽取地下水,因为没有任何河流流经这座城市”,脑中想起了当地的建筑师V. Narasimhan的这番说明。
这座印度的“硅高原”吸引了众多渴求机会的年轻人不断到来,毕竟,一名刚出茅庐的IT从业者可以拿到两三万卢比的月薪(介乎3-4千元人民币),成为公司的资深员工后,月薪达10-20万卢比也不是难事(介乎1.4-2.8万元人民币)。需要对照的是,在本市最负盛名的印度餐馆唐杜里(Tandoor)享用一顿二人丰盛晚餐,所费约4000卢比。
这座IT之城日益充沛的财富,需要新的象征物。因此,越来越多综合购物与餐饮的购物中心出现于城市各处,比如号称印度第一个奢华购物中心的UB City。也有人提醒我,这个购物中心的定位已经超出班加罗尔人收入所能支持。但在夜幕降临后,登上位于UB City大厦的第16层,迎合奢靡一代年轻人的SKYYE廊吧仍是这座城市试图变得更世故而精于雕琢的证明。
SKYYE廊吧几乎每晚爆满,这里铺着发光的玻璃地板,放着T台风格的舞曲,还有能俯瞰整个市中心的无敌景致。不远处,Oakwood酒店蔚蓝的天空泳池及直升机起降场尽收眼底。“这里是富裕年轻人的出没热点,不难理解吧?”为我推荐鸡尾酒的侍应如是说。在萤绿和宝蓝的灯光中,杂志模特般的年轻人逐渐登场。10分钟后,当我步出这座购物中心,衣装残旧的电动三轮车夫要价50卢比,将我带回两公里外的酒店,刚才一幕犹如南柯一梦。
这座城市业已在飞速发展的IT业和远远落后的市政建设的双重速度中,浮现出一座座城市中的“飞地”,他们也许像UB City一样,是富人们的销金乐土,又或者像印度IT公司三强之一的Infosys总部Electronics City般,是企业家在其中运筹的堡垒。但无法忽视的,是咫尺之遥的那些生活在低矮脏乱平房中的普通班加罗尔人。我不止一次听到当地的普通人(他们皆非IT 从业者)向我抱怨,IT业获得了巨额利润,但人们的所得只是更高的生活成本。
至少,这仍是眼下的班加罗尔。班加罗尔兴建中的轻轨系统Metro已经历数年的工期延误,落成日期没有人能说清楚。这并非说明这座城市陷入了一片迷惘的混沌中,更确切地说,班加罗尔人对他们的明天乐观得要命。“有日本朋友跟我说,印度人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断地说‘没问题、没问题”,一位印度商人告诉我,无论好坏,印度人的乐观性格是改不了的。(文/Derek Ching 图/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