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噪音止息

2012-04-29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2年7期
关键词:小石子小石头乙方

父亲带着他到河滩上捡石头,父亲告诉他,远古时代的人不会说话,更不会写字,他们要交流内心的感受时,就仔细地挑选一块小石头放在对方的手里,从石头的形状、重量和质感里,对方就能感受到你的心意。

日本电影《入殓师》的整个情节都围绕着两块小石头展开。主人公小林悟发现祖屋的柜子里有一块石头,向妻子讲述了石头的来历。小时候,父亲带着他到河滩上捡石头,父亲告诉他,远古时代的人不会说话,更不会写字,他们要交流内心的感受时,就仔细地挑选一块小石头放在对方的手里,从石头的形状、重量和质感里,对方就能感受到你的心意,对方也会挑选一块小石头放在你手里,表达他内心的感受。这块石头就是父亲当年给他的,他也捡了一颗小石子放在了父亲手里,但不知丢失在什么地方了。

小林悟长大后一直痛恨父亲,因为父亲在他年少的时候抛下他和母亲,与人私奔。一天他接到一封电报,得知父亲的死讯。无论周围人怎么劝,他拒绝去看父亲最后一眼,但同事一句话最终打动了他:“他不见你,不是因为他不愿见你,他可能天天都想着你,但他羞愧难当,不敢回来见你。”小林悟在一间破旧的空屋子看到了父亲的遗体,得知父亲早已沦为流浪汉,是在贫病交加中孤独地离开人世的。小林悟心情复杂地为父亲装殓。父亲的手死死地攥着什么,他费力地掰开了父亲的手,一块小石子滚落下来,小林悟一眼就认出这就是当年他送给父亲的那颗小石子,他捡起小石子,紧紧地攥在手里……

有人把两个人之间的沟通定义为“两点之间最长的曲线”,父子间的沟通更可能如此。我们常常意识不到或不愿承认,在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和毋庸置疑的结论背后,隐藏着难以置信的真相。作为沟通的工具,语言和文字常常发挥着阻碍和屏蔽沟通的功能。所以真正有效的沟通恰恰可能发生在语言和文字无能为力的场景下“真相乍现的时刻”(Moment of Truth)。

语言与文字在释放信号的同时,也释放着噪音。沟通顺畅与否,取决于“信噪比”的大小。很多时候,沟通的失败,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释放出信号,而是因为释放信号的同时也无意中释放出了高分贝的、将信号彻底淹没的噪音。两个本来怀着误解和偏见的人在情绪失控时进行“沟通”(其实是争吵),也许双方都怀有澄清误解、达成共识的初衷,但最后往往无可抑止地演变成噪音与噪音的映射游戏——甲方的失言激发乙方更加过分的失言,乙方的失言反过来激起甲方甚嚣尘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谩骂,如此循环往复,意在停火的谈判引发了更加惨烈的战争和更加严峻的对峙。

更可悲的是,人性中有一种在沟通中有意制造噪音的冲动。人越是处于弱势,这种冲动越是明显。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注意到,人在婴儿时期能无掩饰地表达被呵护、被安抚的欲望,但随着年龄增加,渴望越来越与羞耻感和对渴望的掩饰交织在一起,甚至常常以回避、排斥来反向表达。善于沟通的人首先不在于他会说,而在于他会听;不在于他能听进去每一句话,而在于他能清晰地分辨出对方的话里哪些是值得认真对待的信号,哪些是无需理会、甚至要有意忽略的噪音。凭着对信号的敏感和对噪音的迟钝和过滤,微弱的信号被放大。

沟通的第二步才是说,而说的能力首先不是表现在释放信号的能力,而是在表达中“降噪”的能力。自己释放的噪音越低,噪音被映射、被放大的可能性就越小。当噪音降到最小时,低语方可闻之若雷,就像小林悟父子在静穆中用石头传递的心与心之间的“微波”。 相反,吼声如雷的“沟通”,只能让信噪比趋近于零甚至为负,“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全然分辨不出任何意味”。这让人想起《菜根谭》里的告诫:“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正警之。如春风之解冻、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猜你喜欢

小石子小石头乙方
为什么鸡要吃小石子?
幸福的小石头
爱打架的小石头 外四篇
小石子
小石子做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How Happy Is the Little Stone 幸福的小石头
好朋友
小石头的2008
少林秘宗自卫术
少林实用防卫制敌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