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
2012-04-29姚霞
姚霞
摘要: 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班主任管理,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对教学效果的增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立足于职业学校的特色与学生特点,就如何有效展开班主任管理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关键词: 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人格魅力就业指导
如何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服务型人才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科教学的辅助,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就业和社会教育的桥梁。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对社会需求,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以造就大批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班主任要注重自身修养,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1.过硬的文化专业素质。文化专业素质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资本。班主任具备了良好的文化专业素质,就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教育学生才有说服力。班主任一方面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善于学习新知识。
2.较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班主任工作负担重,时间长,头绪多,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班主任要注意锻炼身体,合理饮食,按时作息,保证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同时,班主任还应拥有健康的身心,不仅要做学生接受知识、开阔视野的良师,而且要做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搞好班级工作、建立和谐班级是很重要的。
3.必须有奉献精神。班主任工作很辛苦,压力很大,正常上班是8小时制,而班主任工作是24小时制,多数班主任不论白天晚上,心里时刻都装着全班同学,总是担心班级学生会发生什么事情。一个班级几十号人,大事小事都有可能随时发生,确实要花不少精力。要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没有奉献精神是肯定不行的。
二、加强对班级的管理
1.注重沟通,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要注重沟通。现在的学生都是在父母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情感特别脆弱。班主任如果不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很容易造成管理的真空。这就要求班主任及时与家庭、社会进行沟通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再加以归纳总结,制定适合全班同学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管理学生,沟通学生,从而营造一个既适合学生又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
2.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班主任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班主任要构建科学、严谨、完整的具有班级特色的管理制度,以搞好学生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一个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应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具体包括纪律、班委职权、卫生、财务、生活、奖励与处罚等。班级管理制度是规范学生的行为依据,切不可盲目化、随意化。完善的班级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班风。
3.加强班干部管理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委犹如整个班级的火车头,要想使整个班级跑得好而快,就应当及时建立健全班干部队伍,在健全确立班委的过程中,不能班主任说了算,一定要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实将那些品学兼优、会管理、有威信、乐于奉献的同学选拔到班干部队伍中来,以便他们成为全班同学的学习榜样,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
三、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的指导
1.专业技能的指导。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针对性很强,所以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但更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因此,班主任应配合专业课老师,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可采取增加实训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术考级、资格证的考试,鼓励学生参与行业技能竞赛等措施,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2.就业择业的指导。职业学校学生从入学到就业,都会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其中择业就业是所有学生都必须面对的。为消除学生对就业的焦虑感与模糊感,以及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思想,班主任应将学生的专业、行业特点、发展前景等与学生的个人理想、个人前途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工作特点、就业形势、就业前景等,从而让学生满怀信心与热情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提高教学实效,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
四、结语
总之,职业学校班主任教育工作内容较多也较复杂,要想真正做好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创新,改进教育方法。班级管理要适时、适当、适度,在实践中要不断钻研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不断解决职业院校班主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只要有责任心,以学生为本,讲究班级管理的艺术性,那么,我们就会成为称职的班主任,同时,我们也会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重.谈谈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222.
[2]孙运雷.如何加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J].现代教育,2012,(1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