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2012-04-29郭绘琴
郭绘琴
摘要: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因此,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艺术就是要研究教师如何有效地、巧妙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愉快而又主动地学习,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应有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改教学艺术体系误区构建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次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广大中小学教师仅满足于“教书匠”的角色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精神的迫切要求。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尽快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如何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是广大语文教师和专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小学语文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教学效率不高,收效不大,固然有一些客观因素,但是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确实存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的语文教学艺术的提升。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提升。其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现代教学论认为:“感情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此外,语文教学还非常注重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情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自我认识和审美能力,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上,局限于应试教育上。“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就是要使学生今后的“发展能力”得以增强。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展现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难免的,主要有:重教材轻学生。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因此,教師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当设计的环节完成以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怎样去掌握,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因此,传统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摆脱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构建,学生主动地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形成语文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地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建立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结语
新课程期待着教师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从“神坛”上走下来,能与生为善;从“经验”中走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教师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教师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一线教师要大胆地去实践,勇敢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1-7-27(第2版).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3]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