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器有什么特点?
2012-04-29
收藏·拍卖 2012年7期
虽然乾隆初年就开始将广州制作掐丝珐琅的高手召入宫,但他们大量而密集地进入造办处,却是在乾隆中期以后。此期珐琅器的装饰风格以纹饰稠密繁复为特色。乾隆年间的器物主要由三地制作:清宫造办处、广州、扬州。
乾隆朝除继续放置前朝的各种器皿和制造景泰蓝伪款器物外,还制作仿古铜器及宗教仪式中所用的佛像、七珍、八宝以及各种动物造型的实用兼陈设器皿,还有般日常生活用具,如饮食用具、文房用具、花瓶、花盆、香熏、浑天仪、帽架、鱼缸、指甲套等。在纹饰上,由于乾隆皇帝喜爱在器物上装饰稠密纹饰,所以此时纹饰的特点为繁缛、堆砌。这时期的色釉种类繁多,包括进口及自制的,釉色浓艳、洁净,明艳的紫蓝、浅紫红、深枣红、娇绿等都是前朝未见的色彩,但大多缺乏透明温润的质感。此期的掐丝珐琅结合錾胎和画珐琅制作技巧于一体,使工艺发展臻于极境。掐丝粗细均匀而流畅,以双勾法表现枝与卷须。此前的掐丝是用焊剂固定在胎上,故釉面常被焊剂污染。至此时用胶取代焊剂,因为可以用熔融的珐琅釉本身来固定,从而减少了焊药挥发时产生之针眼及污染。款式上主要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两种,又有阳刻和阴刻款识两种。阳刻款的珐琅有蜡光和莹光两种,地色浅蓝为主。珐琅有浅蓝、深蓝、赭、草绿、深绿、姜黄、黄、白等十余种,一般不用粉红,以示醇古之意。掐丝多用粗铜丝、少用细丝。花茎卷草均用双勾掐丝,掐工娴熟、工整。镀金浓厚,可能要镀两三遍。与阳刻比,阴刻款的用金工艺少,镀金较薄或有泥金效果,主要是在金工、镀金上稍逊于阳刻的。镀金成色不足,可能仅镀遍,金水甚薄,作橙黄色,成色与耐久性差。另外,掐丝诗词文字的,主要是落于敏中(乾隆二年状元)和永璇(乾隆皇帝第八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