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语文课堂上的“灵 光 一 现”

2012-04-29朱信宇

考试周刊 2012年60期
关键词:灵光奥林匹克重难点

朱信宇

课堂上,教师要有预设。但我们发现那些精彩的闪光点却往往是非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如果我们敏捷地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这些“动态生成资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定教,就能让“动态生成”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为课堂“锦上添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课堂就像一方充满神奇与变幻的舞台,随时都有惊喜和收获。只要我们及时捕捉到“非预设生成”的火花,让它绽放生命的活力,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因抓住“灵光一现”而更加精彩,将会因抓住“动态生成资源”而更加美丽。

一、捕捉语文课堂上的“灵光一现”,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高高在上,学生也不应低低在下。教师应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捕捉课堂上的灵光一现,活跃课堂气氛,创设一种和谐、自主的学习情境,为更加有效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而做铺垫。下面一个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教师在课堂上让一生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在背到最好一句“独钓寒江雪”时,该生想不起来了。教师善意提醒他:“钓什么?”没想到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喊道:“钓的是寂寞。”这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哥开得不是车,开得是寂寞。”等网络用语深深影响了学生。面对此,教师没有尴尬,也没有选择沉默。因为沉默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缺乏幽默细胞,师生之间缺少默契和必要的沟通。于是,教师微笑着说:“是的,钓的的确是寂寞,大家提示得很好。所以这首诗最后一句第一个字即是‘独字,你想一想,最后一句是什么?”这个学生马上正确背诵了出来。教师机智地捕捉了课堂上的“灵光一现”,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让课堂成为一个民主的课堂,动感的课堂。

二、捕捉语文课堂上的“灵光一现”,成就完美的切入点。

在语文课堂上,有很多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留的突发教学契机。如果及时地捕捉,巧妙地利用,就很可能成就一个完美的切入点,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有效地开发隐形动态资源。下面是我的亲身经历:

在初学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时,我在黑板上板书题目时,一不小心漏掉其中一个“冷”字。聪明的学生就在底下叫嚷着:“老师少写一个‘冷字。”我一看,果然漏掉这个“冷”字。正当我想顺手补写上时,突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我没补上,索性转过来做思考状问道:“同学们,为什么余光中听听那雨是冷的呢?文中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冷?”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即兴的提问,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好奇,认真在文中搜寻答案。这是一个很完美的切入,没有任何的雕琢成分,顺水推舟,顺其自然,把学生的兴趣提升到至高点。这样一个完美的切入真可谓:“踏破草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三、捕捉语文课堂上的灵光一现,巧扣文章的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个体,所以完美常常会遇到来自学生的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课堂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情况。如果我们不失时机地捕捉这些“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应用自己的教育机智,那么将可能有效地解决预设的教学重难点,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引发精彩的“非预设生成”,最终使这些鲜活的质疑型课程资源绽放生命的光彩。下面这个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学习《渔父》时,教师预设的问题是:渔父规劝屈原要学会明哲保身,顺波逐流,但屈原却最终投汨罗,了却生命。从中,你看到了什么?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和教师预设的差不多,大都符合文本价值取向和作者的编写意图。但就在这时,有不一样的声音传来:我觉得大家说得不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该弯时则弯,适时的弯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面对这意想不到的答案,是装聋作哑还是敷衍塞责,但最终教师选择了讨论这种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始末。因为这课堂的重难点就是深刻领悟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品格。如果教师避开学生的质疑,虽然表面上完成了解决教学重难点的任务,但实质上,学生并未从更深层次感悟屈原那高贵的品质。真理越辩越明,我们不应该惧怕特殊学生的“特殊问题”,而应该迎风而上,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答案。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很好地扣住了文章的重难点,让讨论等环节获得实效,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四、捕捉语文课堂上的“灵光一现”,把握住课堂上的生长点。

课堂上学生的相争相议,往往最容易推动课堂进入最新高潮,让学生思维进入更活跃状态,迎来课堂上最精彩时刻,也是课堂进入更高更深思考层次的转折点。这就需要教师去灵活引导,抛砖引玉,巧妙捕捉课堂上可遇而不可求的“灵光一现”,这是很好的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很好的深入的契机,很好的课堂上的生长点。下面这个案例可以佐证。

在学习法国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精神》时,我抛下一个“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后,课堂上即刻便形成了相争相议的局面。对此,我根据预设出示正确答案即可。但面对热火朝天的争议,一个念头在我的脑海中闪过:“这种相争相议不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的体现吗?”通过这个问题,我把抽象的奥林匹克精神具象化,形象化。并且,我顺势利导地发问:“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呢?”这样就把课内与课外有效地连接起来了,让学生更深刻更形象地体悟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教师灵活、巧妙、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非预设生成”,成就了课堂上的生长点,有效延伸了课堂的深度和长度。

课堂上灵光一现的触发点有可能来自于学生活动,或课堂环境,等等,但皆有一个共性,即转瞬即逝,一闪而过。面对此,教师要勇于跳出教案,冷静地分析状况,捕捉课堂上的“灵光一现”,或堵或疏,或截或导,灵活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就像布鲁姆所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把握住这种“非预设生成”的火花,使课堂因“灵光一现”而更加精彩,更加美丽。

猜你喜欢

灵光奥林匹克重难点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喀纳斯河流闪着灵光
吆喝
头脑奥林匹克
黑色灵光
云的故乡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变现”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