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乐”逍遥

2012-04-29赵柳英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7期
关键词:古诗古诗词诗词

赵柳英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明确指出“快乐学习能使学生自学不辍,并得到精神满足”。由此可见,是否寓教于乐,以乐促学,使学生快乐地投入学习,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

“寓教于乐”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事实上,却是我们一线教师踏上教坛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古诗词教学,因为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中学课本里的古诗文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但却又因为它在时间上离学生比较遥远,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常常对它敬而远之。于是时常思考如何让学生走近它,理解它,欣赏它,最终喜爱上它,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乐”逍遥。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并不多,如果仅靠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爱上它显然有些困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不仅仅适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也适用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能够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并针对老师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外必须有一定的积累。

一、积累诗词,激发兴趣。

利用晨读课,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推荐给全班同学,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一开始的时候,同学们推荐的古诗词可能会比较简单,或许是大家都学过的,那么可让其他同学一起参加,谈谈自己读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可能有的同学与推荐者深有同感,产生共鸣;有的会提出小异,相互补充;也会有大相径庭,见解独到的。然后引导同学们去朗读原诗句,体会此诗词所表达的诗情、诗境,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味。

这一环节,教师应注意少肯定或否定某个学生的看法,以参与者的身份,发表自己的见解。汉人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现发展为对诗歌及文艺的一种鉴赏观念,即承认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差异性。因此尊重学生对诗歌的初读理解和感受,才能使学生对诵读和积累诗词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恰恰是让学生持续这一行为的动力。教师还应注意此时千万不要与他们讲解有关诗歌的意象、语言、意境等知识。因为任何事情,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产生质的变化。此阶段与学生讲解诗词的这类知识,只会让学生对诗词产生畏惧心理,从而情感上疏离甚至排斥积累诗词,那就使这一环节失去了激发兴趣的作用,背道而驰了。

慢慢地,学生所熟悉的古诗词推荐完了,就建议他们推荐课外的,自己能看懂的给同学们。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过“温故”确实能达到“知新”的效果,学生能通过对原有掌握的知识的重组,适当借鉴一些资料,描述出自己所推荐古诗词的大致意思。

如此做法,保留了学生的审美个性,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有了大量的古诗词积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为顺利学习课内的古诗词打下了基础。

二、教给方法,乐于探究。

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积累理解古诗,特别是短小简单的叙事诗。如《赤壁》一诗的教学就充分证明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

《赤壁》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因为有了一年的晨读课古诗的积累,可先问学生怎样学懂一首古诗?他们结合自己的积累和阅读经验,基本能明确诸如“要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才能看懂整首诗的意思”,“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把握作者的情感”等。此时教师可补充学生没说到的解读诗词的其他方法,比如诗词的解读还要了解作者创作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也可搜集作者的生平、个性资料及同一时期的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关注和品味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凝练的语言。接下去的时间,就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查资料,一起讨论,有的组实在弄不懂的又想要解决,就会举手请老师帮忙。老师也不要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答案,可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咱们一起来看一看”,然后就同他们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此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读通了一个诗句,就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求的吗?当然学生们翻译过来的古诗词肯定没有教参上的那么文采飞扬,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令他们兴奋。理解了诗意,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很容易了。

学生读完古诗后,信心十足。教师可趁机布置第25课《诗词曲五首》的预习作业,要他们课下自己研究研究这几首古诗词,看能不能征服它们。相信学生的“能”字会喊得振聋发聩。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给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提炼诗词学习的方法,并适时加以补充;在探究过程中,又能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探究取得成果后,使学生体验到了“征服”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由此激起了他们下一轮“征服”的勇气,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树立自解古诗词的信心,形成自解古诗词的能力,培养自解古诗词的兴趣,为学生终身热爱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无定法,富有情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捕捉时机,灵活而有分寸地因势利导,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古代诗歌过程中可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其一,用肢体语言悟出诗意。抒情诗中如何体会诗人情感?可采用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表演。在古诗词教学中,只要有可配的动作,可仿的语言,可演的神情,教师都不要放过。因为这些外在的言行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体现,通过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谭轶斌老师说过古文教学要“有趣”、“有味”、“有情”。古诗词的教学也应把“有趣”放在首位。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教学方式。如《行路难》中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来表演“拔剑四顾”的动作和神态,以表现诗人“茫然”的心情。

其二,用音乐吟诗词。古诗词是经典,有特定的创作背景,特定的含义,古诗讲究音韵平仄,像音乐一样给人美感。在学生吟诵古诗时,配上相应的古典乐曲会增添古诗的美感。也可以唱原诗词来带动读、背。如《武陵春》《一剪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除此之外,鼓励学生根据古诗的情感基调自己给古诗谱曲。学生可运用平时熟知的音乐曲目进行改编。比如:学了《天净沙·秋思》之后,可鼓励学生用音乐吟唱,学过钢琴的同学还可用《秋日私语》的曲谱进行演唱。

其三、用课本剧演绎古诗。叙事诗有的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有的记载着一个难忘的场面,有的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单纯地讲解,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且难以记住。教学时让学生进行改编,对古诗词情节进行想象拓展,尽可能让每一个细节都贴近生活,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可以是一句话,比如:2011年区优质课评比过程中东海实验学校的丁老师教《相见欢》,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从诗中想象词人李煜“无言独上西楼”的样子吗?写一写他上楼时的脚步声、神态等。也可以是一篇小文,如: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短剧。

其四,以谜促教。谜语是我国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其短小有趣轻松自然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几乎每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从小伙伴口中学到了猜谜。比如2011年区优质课评比中某位老师以“无名小卒喝老酒,酒力不支依酒缸”为谜面,让同学们猜字谜,导入诗歌《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一个“醉”字不仅起了导入诗歌教学作用,同时也抓住本诗的情感着力点。这样不仅使学习气氛热烈,还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其五、用简笔画再现诗景。诗人的创作是触景生情,缘情成诗。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悟诗情画意,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给古诗词配画。比如学习《清平乐·村居》时,借助简笔画描绘出“小儿卧剥莲蓬”的“卧”的姿态,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学生很快进入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之中。常言“诗如画”,这是对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学生们会异常地兴奋,异常地投入。如在教学《使至塞上》一诗时,学生用黄粉笔画下了茫无边际的沙漠,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即将西下的落日,用白粉笔画一缕烽烟……通过画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同时他们也喜欢根据所画的图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两得。

我深知“寓教于乐”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至高的教学境界,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但通过我们的不断探索,如果能让学生学得快乐,让教师教得逍遥,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孩子们化为一种宝贵的礼物,而不是化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让他去负担。”这一至理名言我将永远记住,它将不断指导我去实践探索,从而达到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爱学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宁波北仑松花江中学)

猜你喜欢

古诗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拟古诗”之我见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