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研究
2012-04-29张国进
张国进
摘要: 跨入大学,大学新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故而引发了一些心理适应性问题。因此,为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度过适应期,要积极发挥班主任、学长、学生会、学生社团与团委的作用,重视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心理适应教育
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变化,大学新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部分大学新生的总体心理发展水平虽然较好,但相当一部分大学新生仍存在着不良的心理适应与反应。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1]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2],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将导致他们很难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为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
一、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
1.自我发展目标真空与失当导致自我迷茫
中学期间,特别是高中时期,他们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即考上大学,但他们对上大学之后的事情考虑得甚少。因此,原有的发展目标一旦实现,大部分同学便会陷入“理想间歇症”的痛苦——不能及时确定下一阶段新的目标,对于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大学时光过得有意义,并没有一个良好的规划与设计。一时间失去前进的动力与方向,不知道考上大学后该怎么办,陷入目标缺失、理想缺失的空虚和迷茫之中。因此,在新的自我发展目标尚未建立之前,大学新生常常情绪低落、迷失彷徨。
2.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致使自我失落
为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高中教师与亲朋好友往往会将大学生活的美好一面描绘给他们,以至于他们对大学的期望值过高与过于理想化。但入学后,他们便迅速发现大学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完美、丰富与多彩。有些学生因高考发挥失常上了并非自己所愿的大学;有些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之甚少或根本不是自己所选,理想的失落与现实的不如意,使学生感到苦恼,情绪波动较大,导致自我的失落。
3.生活的依赖性向独立性的转变导致自我困惑
现代家庭舒适的生活条件,独生子女的身份,父母过于关爱,使许多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离开父母,步入大学,失去依靠,心理便失去平衡。他们遇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郁郁寡欢。生活的依赖性向独立性的转变,造成他们对往常生活方式的怀念与留念,从而导致自我过于紧张、困惑与烦恼等不良情绪状态。
4.自我评价失调导致自卑
大学环境宽松自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然而有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使自己陶醉在自由状态之中,导致成绩下降,失去优势,由自傲变为自卑。有些学生认为学校或专业不够理想,或其他方面不如他人,因而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从此一蹶不振,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面对身边多才多艺的同学,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感到自己唯一的优势——学习成绩也被削弱甚至丧失,自尊心受到挫伤,自我评价失调,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自卑心。
5.人际关系不协调导致自我孤寂
目前在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父母过于关爱,在校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导致很少有学生考虑人际关系问题。因此,他们步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便很难迅速适应。他们因为性格、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方式等存在的差异,加之处于青春期的“闭锁性”心理特点[3],自我保护意识强,交往谨慎,常常会觉得思想和情感得不到及时的沟通和表达,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正常摩擦也会人为地扩大。面对这些不适,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很不协调,感到“知音难觅”,从而产生压抑、孤寂、烦闷的心理。
6.学习方法不当导致自我抑郁
中学时期,封闭式教学模式下,老师对学生“手拉手”领着教,而大学则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引着走”。这种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要求学生必须将原有的被动学习、题海式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更新为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然而还有许多新生仍然希望用题海战术取胜,导致他们常常因学习方法不当而赶不上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中学时产生的学习优越感渐渐丧失,内心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一现实。
二、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途径
1.积极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班主任是新生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人、交往最多的人、感情较深的人。因此,他们是开展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引导新生角色转换、环境适应、明确定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对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主要是引导、督促、关心、调适。他们注重帮助新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集体荣誉感,正确面对挫折,重新自我定位,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
2.重视新生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是新生跨入大学后的第一课,如何把握好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科学的、规范的教育是大学生成才教育最重要的第一环。[4]大学的一切对新生都是陌生的,他们渴望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开个好头。为此,我们要做好入门引路工作,认真做好入学教育,不断完善与丰富教育内容。入学教育主要包括介绍校史与院(系)史,介绍大学生活的特点,指导与帮助新生适应环境,开展常规教育与安全教育,学习校规校纪,进行专业教育等方面。通过入学教育帮助新生掌握大学生活的主动权,消除空虚寂寞、无所事事、悲观失望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3.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导向作用
大学新生在跨入大学之前,很少有人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人生重要课题。因此,作为学生迈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大学应该担负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责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新生适应教育,教育新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新生确立职业方向,引导新生逐步明确适合自己的工作,培养起“人职匹配”的准备意识。以职业规划为导向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新生消除困惑焦点,加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而且有助于他们成长成才,顺利就业,演绎精彩人生。[5]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研究表明[6],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搜集并宣传新生较易面临的心理困惑与应对技巧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种资源性知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相关原理,提高新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实施心理普查,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开展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培训心理委员,开展朋辈辅导,拓展心理辅导的时空。开通新生心理咨询绿色通道,及时给有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新生提供帮助。
5.积极发挥学长辅导引领作用
统一选拔一批学业优秀、素质全面、有奉献精神的优秀高年级大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经过专门的培训后,以专业相同为原则分配到新生各班。通过召开班会、与个别对象谈话、开展团体辅导等形式,及时解答新生入学后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引导新生重新定位,指导新生拟定学业规划,合理利用时间,熟悉大学环境,提醒新生听课抓重点并做好笔记,课后及时整理和复习,指导新生如何处理好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样既可以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又可以让新生入学之初就能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实施“助理班主任计划”,能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成功开始大学生涯。
6.广泛开展积极的集体活动
大学生活,除日常教学活动外,还有较多的课余时间。为此,我们要不断开展、扩展和延伸学生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作为课外活动的主要策划者与组织者,学生会、学生社团与团委要开展一系列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积极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举办“迎新”晚会、“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演讲比赛、“适应与超越”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组织新生参加学生会与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满足新生交往和尊重的需要,而且能够有效排解他们因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加快新生的适应速度。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9-23.
[2]钟向阳,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高教探索,2009,(4):128-132.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李福宝.大学新生思想政治工作略论[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3):38-40.
[5]董玉刚.胡春湘.职业规划教育在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中的导向作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6):160-162.
[6]汪国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新鲜人助跑计划”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