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012-04-29何军宏
何军宏
摘要: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与生活密切联系。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往往利用简单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很多知识无法通过直观的现象或者单纯的讲解让学生尽快地掌握、理解并很好运用。为了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在教与学中真正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作业设计
一、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要全面而广泛,有对实验的“观”,有对实物、图表、模型的“观”,还有对自然、生活、生产中化学现象的“观”。但只“观”而不“察”,就是只看不想,“观”后必须对具体的表象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化学的初步结论,并运用结论解决化学问题,才能提升能力。为此,在化学试题中常常出现某些特征现象、曲线、图形等,它们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且往往是隐含的。只有对观察结果进行思考加工,才能发现其反映出的规律,提取出有用信息来回答相关的问题。
2.实验能力。化学实验能力主要包含两部分,其一是基本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常见仪器的识别和使用、重要的基本操作,如加热、分离提纯、浓度配制等。教师将重要的学生实验进行发展派生,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能力。其二是实验探究能力,即根据实验目的、要求、设计简单方案的能力,它包括实验操作程序设计、混合物分组确认及分离、验证化学原理等,这是培养学生敏锐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创造性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综合考查的热点。
3.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思维的严密性(科学性、精确性、逻辑性和深刻性),思维的整体性(广阔性、综合性),以及思维的创造性等,它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因此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一直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①对中学化学基本知识内容能融会贯通,通过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贮存,并能正确复述、再现和辨认。②能将实际问题(或题设情境)分解,联系所学知识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并能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反应式或图表表达出来。③题目设置一些陷阱,如过程情景复杂化,但回答简单化,在注重过程分析的同时,更强调对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的考查。
4.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要求考生敏捷地接受新的信息,联系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分析、判断,去伪存真,解决新的化学问题。考查考生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提取有用内容点解答试题的能力。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二、提高学习能力,学会讨论合作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社会的变迁,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学生普通缺乏学习毅力,学习兴趣就成了他们搞好学习的关键。当他们求得知识后,胜利者的心理就得到了满足,因而增添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学习动力。如教材中有很多“规律型”讨论题,这类题目不难,学生愿意讨论。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学习兴趣就会倍增。
2.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和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诱导学生发散思维,关键在于设计发散点,而教材上的“讨论”题目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或挖掘出来的,具有优选性、广联性、密集性和科学性。例如,“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种溶液?”“采用哪些方法可以增大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这类题目让学生讨论,就能联系到诸多化学知识,也可得到很多好的答案。
3.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在讨论中,教师和学生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过互相切磋甚至是争论,都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收集氨气的试管口的棉花应用什么溶液浸湿?为什么?”多数教师想到的是非挥发性的酸溶液,如NaHSO4溶液等。在回答“为什么”时,教师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棉花的作用是阻碍NH3与空气对流以便得到较纯净的气体,学生考虑的则是环境保护问题。像这样的问题还很多,只要师生共同讨论,相互补缺,相互激励,就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教材上的“讨论”所设计的题目虽然是单一的,但学习内容并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有许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如“为什么医院里用高温蒸煮、照射紫外线、喷洒苯酚溶液、在伤口处涂抹酒精溶液等方法来消毒杀菌?”等问题。在讨论时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这样,研究性学习就水到渠成了。在讨论时,学生可以体验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化学教学中,关于作业的有效性的分析
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是考查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缺乏多样性,作业布置多数只注重“双基”的训练,缺乏典型性,量大质低;缺乏层次性,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时效性,作业批改反馈不及时。
针对以上问题,为使作业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产生“低负高效”的作用,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做起:1.依据多维目标,精选、精编化学习题。习题的来源可以是教科书中的习题,也可以是有价值的课外参考书、各类报刊等。教师还可从自己建立的或学生建立的“错题档案”中,将历届学生的错解题穿插进作业中,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2.设计的作业应满足个体差异,让后进生“吃得着”、“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作业在编排时可依据学习目标及个体差异分为这样三个梯度: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熟化:第二梯度: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同化和应用。第三梯度: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和活用。依据此设计的习题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胡建丽.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体会.教学与管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