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媒体在“微时代”的困境与突围

2012-04-29崔惠芳

今传媒 2012年7期
关键词:微时代听众报纸

崔惠芳

摘要:本文以“史”入手,从大的社会历史时期着眼,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全面梳理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广播媒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兴衰”缘由,以及当下“微时代”,广播突围的基本思路,对当下广播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播历史;微博时代;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048-02

一、挑 战

自觉或不自觉,我们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微博时代。应该说,2010年微博一诞生,便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蝴蝶效应”,拨动了亿万人的心弦。也就两年时间,国内微博的个人用户超过了3亿,政务超过了5亿[1]。毋庸讳言,这种新的信息传播平台,正在改变官方和公众话语权的整体格局。而一直以来,作为影响社会大众情绪的传统媒体,如何应对信息时代“微革命”的到来,尤其是广播媒体,如何走出经济效益和信息传播的双重困境,实现有效突围,确保主流媒体地位,的确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和关注的一个“生死攸关”的命题。

二、历 史

在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新中国以来,广播所遭遇的荣耀和尴尬。我们不妨参考当代文学发展史的阶段划分,把中国广播的发展,划分为鼎盛期(诞生到1978年)、衰落期(1978年至2000年)、复兴期(2000年至2008年)、低迷期(2008年至2012年)四个发展阶段。四个阶段的形成,主要原因应该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形态的变革和更迭造成的。

(一)鼎盛期

从新中国广播诞生的1943年,到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新时期开始,可以说,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虽说经历了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全民参与的“大跃进”,以及是非颠倒的“文革”等重大历史、政治事件,但广播像充满生命活力的新中国一样,是刚刚当家作主的中国人参与政治,介入社会,表情达意最便捷、最普遍、最有效的大众主流传播媒体——在传统的农业文明时期,广播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最大限度的包容性。从世界广播发展史看,广播应该同时也是高度工业文明社会的宠儿。

这一点,不论是从国内,还是发达国家的广播业看,都可以得到佐证。

(二)衰落期

时间划分上看,主要是新时期到新世纪以来的二十年间。经济的复苏,工业文明的兴盛,以及农业文明的普遍衰落,可以说给传统的广播业以致命的打击。尤其是伴随着我国社会形态和农村变革,以及电视、报纸等传媒业的发展,广播一夜间,成了中国大多数人的一个“陌生的朋友”。这一时期的广播,虽然极力拼搏,但依然回天无力,事倍功半。问题不在广播本身,而是社会大环境使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

(三)复兴期

新世纪伊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的复苏,广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它的受众群也仅局限在高校、有车一族(出租车)、以及部分农村,但是,传统的广播,却以其快捷、方便的优势,给无暇静心读书看报者,提供了一种相对丰富的社会信息。由此,也给广播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和经营收入。这一时期的广播,如果说与传统广播有所区别的话,那就是新一代广播人,已不再单纯依赖“政府供养”,而是以前所未有的胆识,大胆改革用人体制和分配制度,最大限度的盘活了广播所拥有的社会、行政资源。应该说,广播人以“事半功倍”付出,在媒体竞争激烈的新世纪赢得了一席之地。甚至国内部分省市的广播年经营收入,一度超过了同一地区的报纸和电视。广播业的迅猛发展,给电视和报纸,无形中制造了一种紧迫和压力。纷纷效仿广播,走上了自我改革之路。

(四)低迷期

大约自2008年国内接连遭遇重大自然灾害以后,各媒体都使出了浑身解数,都不同程度的对以往的报道进行了改革和突破。尤其是从“汶川大地震”中央电台率先打破常规,实行长时间的现场直播,从而,引发了国内各大媒体全方位的改革。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网络的人脉,已经有了“覆盖”传统媒体的势头。再加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大尺度”改革,一时间,使刚刚有点“底气”的广播业,又一次陷入了一个无所适从的“茫然”之中。这主要是就媒体的“主业”而言。毋庸讳言,广播业的发展,遇到了“致命”的“瓶颈”。期间,曾经被不少人“不屑一顾”的网络,已经晋身为一大新兴媒体。“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覆盖广泛,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2]。从2010年以来,媒体新贵——网络,已经成为广播业发展的强劲对手。如果说,过去广播与电视和报纸的“比拼”,仅仅局限在形式和方法上,那么,当下与网络的竞争,却是全方位的“赛跑”。过去,广播业之于电视和报纸的优势,现在却完全被网络代替。而且,网络,几乎对传统的媒体是“通吃”。她不仅有广播的快捷,而且有电视和报纸的生动和形象。更可怕的是网络,还具有所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一个特性——互动。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不同,微博点对点的网状传播方式使各类信息的聚集性越来越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3]”假如一个人拥有1万粉丝,每个粉丝再有100个关注者,仅两次传播,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微博影响力如此之大,无论好的效应还是坏的效应,都会呈几何级数放大,瞬间聚集起巨大的言论能量[1]。“微博的出现带来了公共权力的分化,极大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和意见表达的均衡与多元,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是促进社会民主开放和健康平衡的重要手段,也促进了微力量阶层的崛起” [1]。

三、突 围

(一)广播的社会职能,被“微博”部分瓜分

尤其是进入“微时代”以后,广播的发展,甚至生存,都遇到了很多的压力——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应该引起每个广播人的重视和思考。何去何从,窃以为,广播当下要有所作为,完成突围,只有在“主业”上下功夫。换句话说,就是要立足广播,厘清思路,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把新闻做“饱满”,把节目做“灵活”,把广告做“亲切”一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缓解和扭转当下的发展困境。

(二)新闻立台,已风光不再

广播要发展,又离不开“新闻”的引领。不然的话,广播电台就真变成了“校园广播站”。因此,广播新闻,要独领风骚,就得在“饱满”上费心思——集天下趣闻,揽四海信息。因为听众已不再满足传统的“新闻”,他们想知道的是更多的各类社会信息,力争使自己“活得明白”。节目,是广播兴台的根本。但靠传统的“做法”,肯定会“剑走偏锋”,与听众“失之交臂”。怎么办?必须放下架子,一切以听众为“本”,杜绝自娱自乐型的“热闹”。想听众之所想,办听众爱听、喜欢听的节目。广告,是强台之路。但“王婆卖瓜”式的“吆喝”,早已被理性的听众所“厌恶”。亲切一点,人性一点,轻松一点,诚实一点,也许就是“这一点”,会让我们的广播广告,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还不够,研究市场,发挥优势,树立广播广告品牌才是最重要的。各地有各地的特点,不可一而概之。突出地域特点,办出特色广播,任重道远,我们须有长期的,耐心的,韧性的战斗精神和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 微时代,政府咋应对[OL].人民网,2012-03-07.

[2] 蔡赴朝.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N].人民日报,2011-11-07.

[3] 2008年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讲话[OL].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08-06/26/content_8442547.htm,2008-06-26.

猜你喜欢

微时代听众报纸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报纸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