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动管理的“走法儿”

2012-04-29孔祥民

人力资源 2012年7期
关键词:管理者情况基层

孔祥民

走动管理成就了国外一批企业的辉煌,从杜邦公司凭借其贴近客户的“后期业务”成为化学领域的宠儿,到通用公司以随时走动管理聆听员工的声音实现快速变革。探究本源,发现这些商业巨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贴近基层,与顾客和员工零距离接触,管理者亲自用眼睛、耳朵去观察、聆听来自一线的经营信息,从而做出正确、有效的判断和决策。然而,当这一管理模式引进国内后,就像当前有些企业搞管理体系认证一样,趋之若鹜,但又将其浆染得五颜六色、不伦不类。

有些老板经常跟他们的管理层讲:天天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出台的政策、制度能贴合企业实际吗?不到现场深入调研,只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能获得现场第一手准确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吗?当他们看到管理者在现场“辛勤的身影”时,心里就感到特别踏实,但又常常会感到困惑:管理人员泡在现场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绩效仍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员工抱怨反而增加了?

走动无效因何在

1.作秀

有些管理者走出办公室是迫于公司压力,做给老板看,所以搞得动静响,形式大,但在内心或许就没有想着去发现问题。比如:某企业有一个公认的堪称“滑头”式的管理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天天和老板捉迷藏,只要他发现老板在公司,他就会出现在管理现场最显眼的位置,像模像样地走来走去,时而还指手画脚一番,偶尔给老板打一个电话,以引起老板的关注。一旦老板离开公司,他就会从现场溜回自己的办公室恢复原状。这类管理者看似人在现场,心却不在现场,更别谈去用心发现和解决问题了。

2.盲动

有些管理者在还没有十分了解走动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不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走动管理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走动”起来,以为只要走出办公室,经常到各个工作现场走走看看,就等于完成了走动管理,而不管有没有获得多少有价值的信息,为现场解决了多少问题。就像有的官员“下乡”一样,名义上是走基层、搞调研、了解社情民意,实际上并没有帮助老百姓解决什么问题。盲动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让一线人员沉溺于迎来送往,疲于应付,干扰了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3.乱动

有的管理者缺乏基本的走动管理技能,看似很忙,也很尽心,却往往让现场员工无所适从、事倍功半。有时候基层员工也会私下议论,只要上边领导不动,下面的工作就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否则,事情就多得不得了,而且还都和核心业务没有多大关联,折腾一番没有效果。比如:朝令夕改,三天两头修改方针政策、制度流程和计划目标,一会儿让这样干、一会儿又让那样干,让人理不清头绪。

走动必备三要素

走动管理究竟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是为了了解一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验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还是为了了解制度流程的执行情况,或者其他?目的不同,准备内容也应不同,但以下三要素必不可少:

问题

管理者在开展走动管理之前,要先充分了解走动管理的目的、计划、完成标准和主要对象;了解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短板,分析经常在哪些环节出问题。只有心中有数,将注意力聚焦到某些关键点上,才有资格下去进行走动管理。

情感

员工是组织最为珍贵的资产,管理者通过坦诚地和他们零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敞开心扉听取各种建议和意见,或和基层员工在一起并肩作战的亲身体验,都能让员工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关注与重视,增强员工工作的信心和归属感,并有效激发员工的干劲和参与管理精神,增加团队凝聚力。

制度

也许有些部门经常抱怨,职能部门出台的一些制度不符合基层实际,根本就没法执行,或即便勉强执行了,也没有达到提高工效和规范秩序的目的。因此,在走入现场之前,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公司现有的管理制度流程,员工正常的工作状态,在此基础上去评判基层工作效果,如发现异常情况,首先分析原因,属于制度流程问题的要完善制度;属于执行问题的则强化落实,通过走动管理达到一对一培训的作用,从而提升组织学习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带着某方面的管理制度流程初稿,深入一线进行调研、完善,确保管理制度的出台与基层实际情况相吻合并利于操作。

走动之前须铺路

只有制度化、流程化、责任到人,才能为走动管理持续落地铺垫基础,否则就没法坚持。

编制走动管理网络地图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着力完善点、纵、横立体走动管理模式。

一是开展点式走动管理。主要采取值班走动管理制,编制相关的管控文件,对值班规定的关注事项和具体要求进行监督检查;或者由专职检查机构来进行检查,比如有些公司建立有专门的企管机构和系统管理机构,针对企业当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随机进行现场点式管控。

二是编制纵横走动管理网络。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明确内部走动管理网络路径。如图1是某水泥公司编制的现场走动管理地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走动管理分为纵横向两条线:

纵向:上级可以走动下级岗位,可以逐级,包括总经理检查高管,高管检查分管部门主管,部门主管检查具体岗位人员;也可以越级,如总经理直接到具体现场一线最基层走动。

横向:采取职能部门检查制,如人力资源部检查各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财务部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和资产管理情况,综合管理部门检查行政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以及现场6S管理情况;生产部门检查生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设备部门检查设备操作管理情况,化验室对原材料检验和生产过程品质进行检查控制。

明确走动管理要求

为了确保“走动”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应制定走动管理的规范、标准要求。

一是走动次数。根据管理需要,灵活制定出不同级别的管理者走动不同区域的次数。比如,在现场问题比较频繁时,可以考虑次数多些,否则可以适度少些;直接下级的岗位可以多些,隔级岗位应尽量少些,等等。

二是班次或时段。基层管理者走动时,尽可能覆盖面大些;高层走动时,要考虑分管区域的均匀度和每个分管区域发生问题的多寡。

三是时间跨度。要明确两次走动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多长时间。

四是管理内容。要明确在走动管理时,应关注走动目标岗位的一般性问题有哪些,如:是否了解自己的职责、目标,是否有能力、资源确保达成目标,精神状态、工作方法、态度和意识是否具备,并了解岗位现场饱和度和效率、效果,等等。另外,不同级别岗位在走动管理时关注的问题点要有所侧重,比如,某车间技术、设备主任在现场走动时,重点关注设备运行状况、工艺技术规程、操作规程等制度执行情况;设备、仪表、电气运行情况和备用设备完好情况;安全、环保规章制度及各种作业标准执行情况,消防、应急防护设施完好情况;劳动纪律及环境卫生。而高级管理者往往关注的是一线员工的思想动态情况。如表1是某企业的一中层管理人员走动管理内容。

控制好走动关键点

1.走动之前多训练

任意一个管理者在实施走动管理之前,都要经过系统的训练。通过训练,不仅要让他们认识到走动管理的重要性,还要让他们掌握进行有效走动的必备技能。比如:走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走动的路线、范围包括什么?在走动的过程中使用哪些管理工具(如统计表、鱼刺图、头脑风暴法等)?走动过程中应规避哪些问题?公司对走动管理是如何进行考核的?等等,只有经过公司对走动管理进行了系统有效的培训,才不至于劳而无功。

2.动-静循环有益处

盲动不如不动。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强制性地规定了走动管理时间,忽略了冷静思考分析、集中会议做出科学决策等静态管理的重要性,不少问题也可能随之而来。为规避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动-静相结合的模式去开展走动管理工作。首先,“动”是为了充分了解各种实际情况,这是决策基础,可以占用60%精力;其次,根据“动”收集到的信息,静下心来思考现状,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提出思路,从而促进目标的达成,可以占用40%的精力。然后再进入下一轮动-静循环,通过走动管理去现场验证自己的方案策略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并去发现新的问题予以关注和改善。

3.突然走访更真实

一般情况下,即便做不到微服私访,也不要在走动管理之前下达通知,大造声势,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和没到现场无区别,而且收集的信息往往也不够真实。因为,放到管理者办公桌上的报告可能是假的,现场同样也可以为迎接你的到访预先准备好各种安排。管理者往往不会完全相信报到办公室的数据信息,但一旦到了“基层”,往往会把亲眼看到、听到的信息信以为真,而一旦依据某些假数据信息进行了决策,后果同样很可怕。

4.走动记录需反馈

每一次的走动地点、走动时间、发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处理,需要哪些部门参与,需要提供什么资源,计划在什么时间落实,还有,哪些问题不属于自己的管理权限内的事情,需要报送哪些部门等等,都要纳入走动记录。然后,再根据情况将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属于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工作,根据轻重缓急列计划完成;需要上级给予支持的事项,要及时和上级进行沟通,在上级的帮助下完成;属于其他部门的问题,及时以书面信息向相关责任部门及其上级领导分别传递,建议妥善处理。

5.走动效果要考量

走动管理只是一种务实的可供参考的工具,用好它不在于形式有多么复杂、气氛有多么热闹,关键还要看是否有效发现、解决了一线的显性或隐性问题,收集了多少有利决策参考的数据信息,是否有效激发了基层员工的干劲,等等。因此,为激发这种效果,既要重视走动过程,更要考量实际效果,并辅助适度激励措施。

一是过程考量。可以按是否按规定要求到现场走动了来衡量,以现场记录为依据。

二是结果考量。根据单位时间内发现、解决的问题数量作为考量依据,根据情况设定一个考量基数,然后根据走动记录实际发现和处理问题的情况,对照验证属实后纳入考核。

此外,还可以通过360度考核方式,即上级、下级、同级、走访对象、自己,这些对走动管理全过程所获得的信息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者,都可以对走动管理者进行有效考量。

三是辅助奖励。同一级别的走动管理者,在同一考核单位时间内,分析比较一下他们发现的问题数和含金量,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等级的奖励标准进行奖励。

猜你喜欢

管理者情况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走基层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