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路径 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步伐

2012-04-29张冀男

吉林农业 2012年7期
关键词:科技推广推广站农技

张冀男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历史梳理和现状的描述,进而对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路径。

1.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历史

1.1形成期(20世纪40年代~50年代)1948年10月11日,吉林省政府农业厅成立。当时,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隶属农业厅管辖,农业厅內设农业技术推广科。1950年2月,为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精神,吉林省农业厅组织召开了农业技术推广会议,会议确定推广6种新式农业和实验并推广水稻、大豆等优良品种。1951年3月,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的指示,吉林省人民政府农业厅增设农业处,农业处内设农业技术推广科,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1956年4月,吉林省农业厅举办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训练班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干部训练班,共训练农业干部604名,其中站长195名,受训人员回到地方,又协助各地举办各种训练班,共训练农具技术员37700名,畜牧技术能手17715名,特产专业技术员1361名。到1963年,全省有农业技术推广站588个,其中县级站45个,公社基层站543个,共2866人,其中技术干部2280人。

1.2低谷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文化大革命”伊始,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被冲散,技术推广工作陷入瘫痪状态。1970年4月,吉林省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科学实验站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县应对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整顿,在农村人民公社普遍建立农业科学实验站。农业技术人员可视需要,调回农业科学实验站工作。”《通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新启动的标志。

1974年吉林省开始学习并推广湖南省华容县建立“四级农业科学试验网”的经验,即县设农科所,公社设农科站,大队设农科队,生产队设农科组的经验。但组织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大多“四级农业技术网”流于形式。

1.3改革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1980年3月14日,省编委批准长春、吉林、四平、通化、延边、白城等6个市(州)建立土壤肥料工作站,列事业编制50名。1981年8月21日,省编委批准成立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编制10人。到1982年,全省有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992个,其中省级站2个(农业技术推广站、植物保护站);地(市、州)级站17个(农业技术推广站6个、土肥站6个、植物保护站5个);县级站68个(农业技术推广站46个、土肥站6个、植物保护站16个);公社级农业技术推广站905个(27个公社未建站)。共有职工3754人,其中技术干部2744人。1983年5月6日,吉林省政府决定成立吉林省建设商品粮基地县领导小组,把建设重点放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和小型农用水利设施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促进农业推广在实践中产生实效,一种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农业技术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吉林大地应运而生,不断完善并逐步推广。1981年7月13日,省农业局局长徐棠在全省农业局长会议上指出:“从试行的情况看,实行技术推广联产责任制是运用经济规律,推广农业技术的一种好形式,是一种普及推广科学技术新的有效形式。”

除了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外,1984年吉林正大饲料公司向养殖户提供饲料和养殖技术;1991年吉林德大公司向养殖户提供饲料和肉鸡饲养技术标志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推广工作正式开始;1990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兴农标志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雏形开始形成。

2.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

2.1.1形成了较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到2010年,我省有省、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757个,其中省级推广机构1个,市(州)级14个,县级71个,乡级671个,共有推广人员8599人,其中技术人员7322人,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职称778人,中级技术职称2172人,初级技术职称3372人。吉林省已形成了以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体,省、市、县、乡等纵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资料公司、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横向农技推广体系。以广大科技工作者、农村科技示范户、乡土人才为骨干的专群结合、城乡结合、上下融通、左右相连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了科技推广的网络体系作用,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现网络化和规范化。

2.1.2创建了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载体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科技推广是重点。通过科普大集、科技示范区、“三下乡”活动、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科技推广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科技推广,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率达到了80%以上。1996年吉林省创建农业科普大集,到2010年共举办了近10000场,有1000万农民参加,发放科技书报刊资料800多万册,科技培训1000多场,培训农民达到10万多人次,科技人员下乡50000多人次。2004年元月,我省正式启动了第一批星火科技专家大院18个,重点围绕吉林省玉米、大豆、水稻、畜牧和特产等多个产业,截止到2008年,吉林省已经建设了50个省级农村“星火科技专家大院”,83个市(州)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搭建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平台,通过组织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下基层活动,增加大院技术咨询、科技培训、成果推广转化等服务功能,并向周边辐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各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衔接不紧,缺少协同农业科研创造知识,出成果;农业教育传授知识,出人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知识,出效益,三者是紧密联系的。但由于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是以政府领导、农业行政部门主管、以政府名义兴办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来组织协调实施各项推广工作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致使各个部门各自独立,各成系统,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主要考虑能否完成全年的农业计划和任务,工作重点以增产、确保粮食安全为主,省、市、县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分工过细,各行其事,缺少综合和整合功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围绕政府的意图从事农业项目研究,对农民和市场需求缺乏深入了解。技术推广与创新是在农民的生產实践中融为一体的,据调查,吉林省部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与科技创新单位及技术人员没有直接业务往来,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没有直接往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与创新主体——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政府推广机构缺乏技术源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研发的技术又缺少推广的平台,农技推广模式缺乏多样化和创新。同时,专业农技推广部门相对独立,存在着资源浪费,配置不够优化等问题,使得农业科研项目中真正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而农技推广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却无法列入科研计划。加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推广主要考虑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怎样能够为公司发展提供稳定高质量的加工原料;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技术服务能力较弱,与其他技术推广主体紧密联系度不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使得这些企业组织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还很难适应农户的多样化需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各行为主体目标不一致,造成各推广资源的割断,很难发挥协同效应。

2.2.2农业技术供需脱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是由政府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于政府的事业单位,执行政府的农技推广职能,农业科研机构设置仍延袭着封闭的行政条块分割,寻找能够切实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科研项目主动性较差。在行政命令式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在推广初期,在经济较为落后、人员素质较为低下、领导和技术人员素质较高的情况下,使用强制性手段提早增加创新采用人数的方法极其有效。目前,行政性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中国经济落后地区,在公共技术的推广方面仍然极其有效。但在技术推广中后期,由于使用行政权威时,忽略了农民的动机,一旦这种行政措施撤离,或者农民产生抵抗情绪后,外部影响下的扩散率反而比自动改变状况下的扩散率低。由于缺乏主动了解农民及市场对技术需求的积极性,推广活动通常是带任务、带指标进行,常以技术为中心,而不是以农民为中心,因此技术推广与农民技术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契合度不高的问题。根据走访调查,吉林省部分农民认为,推广的农业技术并不能够完全符合其增收致富的需求,与当地的农业生产脱节,如无水稻栽培地区推广超级稻栽培技术,技术培训多是培训组织机构自定,事前未征求当地农民的意见。同时,农业技术供给和需求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尚未形成良好的供需信息及服务质量信息反馈机制。这不仅阻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潜力发挥,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影响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

2.3农村居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地区居民的科学素养比例呈正相关,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城乡居民在科学素养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5年,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1.2%,初中文化程度占52.5%,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6.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左右,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对象是农民,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对科技推广的认知和接受。科技推广工作的关键是科技推广对象对科技推广内容的接受,所以科技推广的效果是看科技推广对象接受了多少,而不完全看开展了多少科技推广工作。并且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中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很多都转移到了非农产业或离乡谋生,农村留下来的劳动力素质更低,即使有水平的专家、教授,面对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的弱势群体,向他们推广科技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显得力不从心。

2.4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科技推广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序和谐的科技推广管理体制和高效灵活的科技推广运行机制是影响科技推广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科技推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还存在许多影响并制约科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科技推广规划的制定、经费的投入、项目的确定等等都是由政府主导,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轨道,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缺乏与市场、产业的有效衔接和城乡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缺乏市、县、乡技术人才资源的共享。这种自上而下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致使农技推广机构的市场服务意识不强,活力不足。

3.加快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3.1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培训农业科技教育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要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三个能力,即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断加快农民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提高农民动手新技术的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断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

3.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内部,对公益性推广职能和市场化职能进行界定,具有市场化职能的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增强市场和服务意识,应根据市场和农民的需要,兼顾各部门推广任务协同开展工作,打破部门限制;允许外地技术人员到本地区推广,打破地域限制。具有公益性职能的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并加强对他们的绩效考核工作。同时,将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纵深拓展,服务范围既包括农业生产,也包括农民所需的其他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教育培训、信贷扶持、法律支援等,从而加快政府农技推广工作的速度。

3.3面向生产一线,构建农业技术服务与转化推广平台积极参加产学研基地项目建设,形成“专家+企业+农户”,“专家+示范基地+农户”,“专家+推广站+农户”等技术服务模式。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引进推广新品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吉林省开展科技帮扶新农村工作的要求,制定科技帮扶农村项目方案,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积极组织新农村农民培训。利用信息网络、示范区、专家大院等平台,对吉林省农村干部和农民进行分批、分类教育培训。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准备针对性较强的培训教材,同时建设农村实用技术数据库和专家智能系统。

3.4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按照“项目启动、互惠互利”原则,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努力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积极参与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去,并在产学研合作的大舞台上始终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以解决企业面临的未来长远科学基础问题。

3.5要不断变革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要从以政府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发展的农技推广,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等推广主体的作用;要从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服务的农技推广,以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与农民生活改善作为农技推广的总体目标;要从以技术为主线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以产品为主线的农技推广,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配套服务;要从以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提供生产技术、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等系列服务的农技推广。构建多维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构建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为辅,科研、教育与农业推广相互联系,上下连贯、主体协同、功能齐全、运行有序、结构开放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猜你喜欢

科技推广推广站农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省农机推广站(省农机鉴定站)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经典诵读集中交流学习活动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基层农技推广站O2O模式的探索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广成效与经验
甜玉米空秆的原因与防止措施
吕梁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对策建议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