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2012-04-29李锦旗

考试周刊 2012年71期

李锦旗

摘要: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有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和教材的关系、学生和教材的关系等,其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摈弃“强弱势”论、求同存异等三个方面阐述师生的相互作用,以求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服务。

关键词: 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真我”“强弱势”论求同存异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什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种师徒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虽然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师生和谐共长。师生关系也不是“猫和老鼠”关系,它忽视了师生间的人格平等,造成了师生的对立,同样不利于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既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父子”关系,更不是把学生看成?摇“上帝”,教师被学生主宰,“匍匐于学生脚下”听凭学生摆布的“主仆”关系。

新课程倡导师生平等,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既指学生,又不把老师排除在外,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既要反对“唯师命是从”论,又不能矫枉过正,把老师看成“臭老九”。我认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

一、相互尊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找回“真我”

孙绍振在《“自主”学习:绝对还是相对?》一文中指出:“只强调某一群体的主体,漠视另一群体的主体,只能在反对一种话语霸权的同时崇奉另外一种话语霸权。”“人人皆有自尊,人人皆需尊重。”学生需要,老师也不例外。现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老师尊重学生,而淡化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使师生关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不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野蛮的,同样,不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文明的,双方都“伤不起”。教师不是“师霸”,学生也不是“沉默的羔羊”,尊重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学生当“人”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包容学生的性情、爱好、个性、习惯、兴趣、选择等。同样,老师也不是学生可任意诋毁的对象,不是学生的“出气筒”,他也有“七情六欲”,需要学生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做人的尊严,又要使老师享受到被尊重的快乐。师生角色的“真我”回归,师生间的和谐统一,才能营造出充满人文关怀的温馨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摈弃“强弱势”论——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连理枝”

在课堂教学中,一般认为教师处于强势,学生处于弱势,于是师生关系中就有了高与低、主动与被动、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是“无所不能”的,学生是需要被教师“救助”的,教师是全能式的“保姆”,学生是需要得到“护佑”的“雏鹰”。教师对学生“包办代替”,不敢让学生自己“走路”,生怕学生“跌跤”爬不起来,唯恐担当“误人子弟”的“罪名”,不得不“满堂灌”,由以前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以上这些观点和做法,既束缚了教师,又“捆绑”了学生。

师生在各个方面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不应有强弱之分。如果有强弱之分,就意味着这两个群体已经不和谐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无所谓谁强谁弱,“老师离不开学生,学生也离不开老师”。教师负有自己的课堂教学职责,学生享有获得课堂教学发展的权利。教师有自己的“短板”,学生有他们的优势,师生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学生需要从教中吸取发展的“甘泉”,同样,教师也需从学生中获得“源头”的“活水”。应摈弃“强弱势”论,还原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师生统一于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寻找到双方发展的最佳结合点,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三、求同存异——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黄金搭档”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主体和学生主导关系往往异位。要么是教师完全主宰课堂教学,学生只能按教师课前预设好的思路“听、写、背”,受教师所教,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允许“节外生枝”,学生稍偏离“主调”,教师就会马上纠正这样的“离经叛道”,导致学生合理的猜想和创造的火花“戛然而止”,最后只剩下教师的“口若悬河”,成为“孤家寡人”。要么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作为,当“甩手掌柜”,把课堂教学的一切交给学生,自己则“隔岸观火“,美其名曰“探究性学习”。虽然这样可以彰显学生个性,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懵懂不知所言,“一无所获”,教师也“一无所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共赢和竞争、合作与冲突、生成与预设、协调与失衡等关系。其中合作、共赢、协调应是基本形式。课堂教学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学生敢对书本和老师说“不”;允许师生“课堂论剑”,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在开启学生智慧的同时,教师通过反思也可以从中受益,使师生达成“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这是你我明智的选择”的共识,寻找到师生发展的最佳增长点,。

总之,我们应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做到理性思考,科学把握,以促进师生和谐、合作、发展、共赢,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自主”学习:绝对还是相对?

[2]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3]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