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实践:以信息化带动特色发展
2012-04-29孔震英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带领您的幼儿园率先开展了信息化的研究?
孔震英:1992年,初建芳庄二幼时,一切都面临着从头开始,园舍是崭新的,也没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这使我感到苦恼。恰巧当时正赶上由赵保和主任主持的“八五”课题——《电化教育优化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过程》,率先把电化教育扩大到学前教育领域。在关注到这个课题后,我感觉值得一做。新教师在没有掌握教育行为时,信息技术这个工具能够帮助他们教学。基于这个认识,我们便开始组织教师学做幻灯片,当时几乎每个教师都做了厚厚一摞。后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大量出现,我们便将研究扩大到信息化、数字化领域。到“九五”我们研究了《电化教育促进幼儿形象思维》这个国家级课题,教师们由衷地感到,对于幼儿来讲,信息技术符合他们学习的特点,便纷纷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很早就在园内建设了计算机教室,随后您都做了哪些工作?
孔震英:1993年末,我为幼儿园引进了12台386计算机,那个时候算相当先进的了,一台将近1万元,我们还增加了一台教学机和一个局域网,建成了一个小的电脑教室。在筹办完成后,我首先想到要提高老师的水平,为了给初识计算机的老师扫盲,我组织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使老师基本掌握了DOS系统的使用。但随后对于如何应用计算机教学,我们产生了些许困惑。当时北京市也有个别的园里使用了计算机,他们让孩子学习五笔,练习打字。但因为我们有过电化教育的研究基础,对于电化教育的认识把握的比较准确,学五笔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孩子需要什么,所以我们坚决不学打字,而是要让老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那个时候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都还比较少,老师们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孔震英:记得当时挑选适合于教学的软件非常困难,那个时候软件还是3.5寸的软盘,甚至软件的开发还没有涉及幼儿园的教学,因此,我每个周末都会给老师每人揣上200元钱,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中关村淘软件,他们认为哪款软件能够和自己教学相结合,适合于自己的年龄班使用,就可以选购。这样的方法,促使老师们在挑选的过程中,首先对软件的使用有一个较为准确的预判和把握。随即我们将挑选出的软件进行编号处理,经过共同商讨,哪种类型的软件适合于教学,我们才让老师来使用。虽然当时困难重重,但老师们高涨的积极性、为教育而投入的精神,使我们顺利地度过了那段时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此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您组织的课题研究又有哪些变化?
孔震英:有了此前研究电化教育的基础和这些年的实践经验,在“十五”阶段我们的思考也开始转变,那时,中小学开始研究整合,我们便开始研究《计算机与游戏教学的策略》、《计算机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等课题。我们认为,幼儿应该接受游戏化的学习,在园中应该有生活式的体验,单一的计算机教室,还是将幼儿与生活隔离开了,所以我们在2000年重新换了一批计算机,在2001年我们将计算机分别放入六个教学班,中大班有两台,小班有一台。实际上在今天看来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对于幼儿来讲,计算机也应该成为幼儿的话语,或他们手里的玩具。
在“十一五“阶段,我们开始研究《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整合》、《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其中包括对游戏、区域环境等研究。例如,幼儿园教学活动呈现区域游戏化,研究计算机区域环境的创设,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如,我们研究计算机的使用规范,解除了家长一直以来对幼儿使用计算机的种种顾虑。如今,我们从单一的研究,转变到综合研究上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提升幼儿信息素养的框架体系,这对于幼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