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与翻译策略对比研究
2012-04-29任敬辉王立欣
任敬辉 王立欣
摘 要 文章选取我国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英译本为语料,自建语料库比较分析了分别来自中国译者许渊冲、西方译者W.J.B Fletcher和中西合作译者杨宪益与戴乃迭的三个不同英译本。利用语料库软件WordSmith Tools 从词汇和语篇两个文体特征入手,对译者文体风格和翻译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 语料库 翻译文体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A Corpus-based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lator's Style
——Based on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Chang hen ge"
REN Jinghui, WANG Lix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
Abstract The thesis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lator's styles by analyzing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a Chinese love poem: "Chang hen ge" from lexical and syntax level. The corpus are involved with translated versions by three translators-Xu Yuanchong,W.J.B. Fletcher, Yang Xianyi&Dai Naidie. Use the corpus software WordSmith Tools from the vocabulary and discourse of the two stylistic features of a comparative study, compare the literary styl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ranslators.
Key words corpus; translation style; comparative study
1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研究
随着计算机语料库软件在20世纪90年代广泛用于翻译研究领域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感性认知手段并不能充分探讨译作风格对原文风格的再现程度。基于语料库的译文分析弥补了传统定性研究缺乏数据支持的缺点,实现了对文本词汇、语篇等层面的译文分析。对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研究归根结底是对译者风格的研究,英国的“翻译语料库之母Baker提出的译者文体概念表明“译者文体风格如同人的指纹一样,是语言和非语言的个性特征” 。她首先提出建立对比语料库作为数据来源来研究全面的翻译普遍性特征和具体的简化特征,是将语料库语言学与描述翻译语言学相结合的先驱典范。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贡献以理论性、介绍性文章居多,结合译文对翻译普遍性或是翻译个体差异的实证性研究较少。刘康龙、穆雷在《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中统计了14类期刊,相关论文只占到此类研究的21%。国内的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尚处于理论的介绍、评议阶段,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在各个层面都有待加强,译文分析的实证研究值得尝试。王家义认为研究者借助语料库技术“可以对翻译文本进行多层面、全方位定量分析,为翻译批评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
2 语料库建立
《长恨歌》是我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本文选取了许渊冲译本、W.J.B.Fletcher译本,杨宪益与戴乃迭译本。自建语料库,然后利用CLAWS对三译本进行词性的标注,分别标记为Xu,Yangs和Fletcher。然后再利用WordSmith对三译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检索。为更好地比较三译文,还选用了英语本族语语料库BNC作为参照。
3 《长恨歌》三译本文体特征分析
3.1 词汇层面
3.1.1 标准化类符/型符比
表1 类符/型符比
语料库语言学主要通过类符型符比考察文本的用词变化情况。类符是语料库中不同的词语,型符指语料库中所有词形。“词语变化度是指相同长度的语料中不同词语的数量”,这个可以根据类符型符比反映出来。类符型符比值越大,表明该文本词汇变化程度越大;比值低表明该文本词汇变化小。同时,比值高低还表明译者受原文风格的影响程度。比值越低越接近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用词习惯。由于语言的词汇量在一定时期内变化较小,所以当语料库容量扩大导致型符数增加,而类符数却未必会增加,类符型符比值就会越来越小,所以不同容量的语料库的类符型符比值不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标准化类符型符比来比较不同文本的用词变化。
从表1可知:(1)三个译文的用词变化均高于BNC语料库,对于诗歌体裁的翻译与日常用语习惯有较大差别;(2)许译文用词范围更加宽泛,对诗歌的意象表达更为生动;(3)杨译文虽用词范围相对狭窄,但更接近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习惯。
3.1.2 词汇密度
词汇密度指实词在语料库中所占的比例。英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4个词类,指具有稳定词汇意义的词语;功能词主要包括代词、介词、连词、冠词等,这些词不具备稳定词义主要起语法功能作用。这里把具有稳定意义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作为实词。实词越多,词汇密度越大,文章传达的信息量和难度就越大,反之,越小。
表2 词汇密度比较
从表2可知,许译文的词汇密度与杨译文的词汇密度相对接近,且两者均高于Fletcher译文的词汇密度。词汇密度的差异性表明:(1)三个译文文本皆是词汇密度较高的文本;(2)许译文和杨译文实词比例高,其译文传达的信息量更大,但同时也增加了译文的难度;(3) Feltcher译文实词密度相对较低,表明其通过减少实词的使用性减少了译文的理解难度,增加了可读性。
3.2 语篇层面
语篇分析可以从语篇内部句子与句子、段落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讲,英、汉之间互译的差别特征主要在于意合(parataxis)与形合(hypotaxis)。“意合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而形合则是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一般来说,汉语的连接隐性特征明显。汉语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语序或者特定词语表达。在古诗中,字字凝练,连接词出现的情况更少;但是英语情况不同,连接词显性特征明显,独立的句子之间需要明确的连接词连接否则不符合语法,这样的连接就属于显性连接。其次,英语句语句之间也有使用“;”连接的情况,这属于隐性连接。
3.2.1 显性连接
“英语的形合表现在词语连接成句、短语连接成句、分句连接成句的时候,都离不开连接词”。《长恨歌》原文中并未出现表示转折、对比、因果等逻辑关系的连接词。但是读者却能从句义和语序中了解句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是所谓的隐性连接。但在翻译成英译文时,译者却要根据需要,加入表不同的显性逻辑关系词,如and,but,or,if,since等。
从表3可知:(1)三位译者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译文的显性连接词;(2)许译文的显性连接成分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译文,其译作更注重连词的使用和处理,以形传神。同时。连接词的大量使用也是的许渊冲的译文更地道,更贴近译入语文化,充分显示了其意译的翻译风格。
表3 显性连接成分统计
3.2.2 隐性连接
“所谓隐性连接,即不借助连接词或连接语而主要通过意义之间的自然顺序来表示的连接关系”。汉语的意合特征主要表现在隐性关系的处理上。英语的形合特征即隐性关系则主要通过标点符号表现出来,主要包括“.”、“?”、“!”、“,”和“;”在《长恨歌》的三个三个英译文中可看出,前三种标点出现在符号句末,“,”出没于句间时都有显性连接词连接。用“;”连接几个独立短句时,正好充当了语法意义上的隐性连接词。这里主要分析英译文中分号作为连接成分的使用情况。
表4 隐性连接成分
从表4可知:Fletcher的译文与杨译文的隐性连接和显性连接君低于许译文的连接词使用,表明这两个译文更注重意义的传达,译文结构相对简单,表明Fletcher和杨先生的译作风格偏向直译。
4 结论
通过对《长恨歌》三本译文从词汇、篇章两方面进行了定性加定量的翻译文体分析可以看出,三个译本在词汇层面都是高密度文本,实词的大量使用符合了白居易运用白描手法突出主题的艺术特色。许渊冲的译文所含信息量较大,翻译策略趋于意译。W.J.B Fletcher的译文和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文则解构相对简单,更符合原语读者的习惯,翻译策略偏向直译。
参考文献
[1] BAKER M.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J]. Target,2000,12(2):241-266.
[2] BAKER M.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Target,1995.7(2):223-243.
[3] 刘康龙,穆雷.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6(1).
[4] 王家义.译文分析的语料库途径[J].外语学刊,2011(1).
[5] 王克非,胡显耀.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汉语词汇特征研究[J].中国翻译,2008(6):16-21.
[6] 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7] 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