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之忧
2012-04-29张兴军
张兴军
未来十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者,都将进入或者即将完成与“接班人”的权力交接。但是,家族继任者的成色,难以让父辈们高枕无忧。
对于中国家族企业能否基业长青的问题,答案似乎有些悲观。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余明阳教授团队发布的一个調查显示,仅有18%的“第二代企业家”愿意并主动接班,而高达82%的“接班人”选择不愿意或非主动接班。这一数据是该团队对国内182家在各行业排名居前3位的杰出家族企业进行調查,和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54个中国家族企业接班人状态加以剖析后得出的结果。相比之下,另一个不用统计也知道的数据是,差不多同样比例的企业家,则是希望由自己的儿女来掌管其辛辛苦苦创办的企业。
二代是否愿意接班,早就不是什么隐性问题。但透过问题的表面,看到的是中国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正面临着传承无人的困局。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二代接班的难题,意味着改革三十年中为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民营企业将面临推倒重来的危机。
接班人危机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者如今大都已过天命之年,未来10年,都将进入或者即将完成与“接班人”的权力交接过程。然而,在余明阳教授看来,这些接班人的成色难以让父辈们高枕无忧。
与白手起家的一代创业者相比,二代们大都具有国外的留学背景或在国内名校获得学位,他们视野较为开阔,也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与父辈相比,二代的劣势对于企业经营而言则是致命的。他们不仅缺乏在一线的生产、营销经验,而且往往是在大学毕业就进入了高管行列。这对于他们而言,难言好事。
余明阳教授认为,二代企业家是企业中身份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经历过多的压力、委屈和磨难。因父辈创业忙碌,在他们成长阶段较少相互的交流相处,使他们养成了较强的自我个性。与父辈创业时有一群患难兄弟相辅佐不同,大多数接班人所交的朋友圈子是共同享乐的酒肉兄弟。大多数接班人为70后、80后,受网络影响较深,具有新新人类内心孤独、自主感受强烈等文化特质。他们钟情于“虚拟经济”,对于网络、电子商务、盈利模式、VC、PE等投资方式兴趣浓厚,对创办实业、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等则兴趣不足。
“二世”企业家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事实上,接班人危机与其说是数以万计的企业问题,毋宁说是机制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中国并未形成西方科学的“职业经理人”体系,尽管在上市和做强做大的目标下,内地企业也纷纷进行股份制改造,高新聘请职业经理人,但后者往往只是附属的角色。如国美变局,职业经理人与大股东之间的角色争斗,正是家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通题。
事实上。中国家族企业第一代创始人大多隐约感受到了接班人危机问题,在上海交大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方华教授看来,“二世”们不愿意接班,主要是长期看到太多父辈们的辛苦与无助。王方华也呼吁,只有职业化的经理人,才可以让二代接班水到渠成。
但是,职业经理人体系的构建,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传承伪命题
其实,包括王石、冯仑、马云在内的中国企业家,均在探索着一个近乎难以实现的课题,民营企业何以基业长青?近20年前,吉姆?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的《基业长青》(Successful?Habits?of?Companies),雄踞商业类畅销书榜。这本书撷取了包括3M、IBM、宝洁、沃尔玛等耳熟能详的成功企业,书中归纳它们成功的基因,并给出了一些有所预警意味的启示。很多人误解这是一本探讨如何创建一个长青公司的书,而作者的原意是“应该创建那些值得‘长青的基业——创建一家有内在品质的公司,如果它不幸消亡,那会让这个世界感觉若有所失”。
事实上,中国30多年的改革发展史上,那些如流星般的明星企业皆成了烟云过往,为人所遗忘。人们的生活,并未因它们的消失而有所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成了商业世界不突破进取和自我说服的“定性周期律”。
相对于基业常青的愿景和目标,中国式不问贤愚的遴选接班人的家族筹谋,终归不是科学之计。在素有“企业家中的哲学家”之称的冯仑看来,目前财富继承人也是个很大的问题。他认为,现在民营企业家最大的挑战就是老婆有限,孩子更少,如果孩子再没教育好,那传承百分之百有风险。冯仑建议,可以尝试使子女变成受益人但不成为经营者的信托基金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家族财产交给专业人士来管,挣的钱专业人士拿一部分,即所谓的管理费;受益人拿一部分,这样可防止辛苦创下的家业被不争气的孩子糟蹋掉,从而规避风险。
实际上,要让“一代”意识到这一点难以一蹴而就。冯仑认为,要给富人一些时间,等到临死之前他总得琢磨这事情,他一琢磨,发现可用的就这套制度,也没别的可选。“比如巴菲特,我不认为他在道德上会比我们更高尚,如果将财富全留给后代,他要交遗产税,那他所持的股票就要全部卖掉,公司立即不值钱。他只有将财富交给比尔?盖茨,比尔?盖茨是最会挣钱的人,这样他死后第一省了税,第二公司股价不会往下跌,他的财产不会缩水。”冯仑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企业的传承,真该借鉴一下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