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读詹蒙的《铜项链》

2012-04-29王芳

考试周刊 2012年77期

王芳

摘要: 文本解读可以采用矛盾分析法。抓住文本具体语境中的关键词句,找出矛盾,分析矛盾,从而分析人物,欣赏主题,欣赏构思的精巧。

关键词: 詹蒙小说《铜项链》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海德格尔有一个经典命题“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孙绍振教授认为这里的“存在”指的是人,是人的生命。那么,“阅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而且要通过文字,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生命,读懂他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孙绍振《名作细读》P184)《铜项链》是一篇优秀的小说,作者通过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文字,推出了重重矛盾和层层伏笔,透露出作者和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一、从女孩与老人这对人物形象的矛盾中,我们读到了文章的主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先看小说怎样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女孩身上的矛盾。小说中,老人把女孩领进她的家,而女孩为老人做的是把“仅有的78万日元”(相当于5万多元人民币)给老人住院治疗,“没日没夜地打工”支付老人的住院费,老人辞世,女孩还“欠医院20万日元的治疗费”。女孩之所以要住到老人的家里是因为女孩租的旧公寓到期了,房东再也不肯续租,女孩又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可是,从实用价值的角度看,这“一座破旧的住宅楼,房间摆放的用具都属于上个世纪”的寄住怎能和“78万日元”“没日没夜地打工”还要负债“20万日元”相提并论呢?可是女孩就这么义无反顾地做了,这二者是如此的不成正比。是女孩没有经济头脑吗?不,当时女孩已经在读预科班,不可能不会算这一笔账,那为什么女孩要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女孩心中还有超过实用价值的一笔账,那是一笔感情的账。这一点,我们可以用还原法还原当时的情境:在异国他乡飘雪的夜色中,女孩远离故土亲人,流浪车站,偌大一个城市,竟没有她的容身之处,这之中有多少惶恐和无助啊。可是,假设女孩在家里,在父母身边,准备考大学的她该会得到父母的多少呵护啊,这是两种天壤之别的情景。在这种特定在情境中,两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相遇了,老人愿意倾听女孩的哭诉,领着女孩到她那破旧的小屋,这对于女孩流浪的心灵而言就是一位母亲,就是一处天堂。惟其“惶恐无助”、惟其“陌生”,才更显得这份情感的滋润远远胜过金钱的价值,实用价值与情感价值的反差越大,才越能体现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越能看出女孩独特的心灵世界,这就是主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就是女孩的可贵和可爱。

文中女孩的可贵和可爱还可以透过细节来体现。女孩“偷偷地去为老人办理了国民健康保险”,女孩为什么要“偷偷地”做这件事呢?我们想象如果女孩事先郑重地告诉老人,老人能让女孩去交保险费吗?所以,正是“偷偷地”这个极易被忽略的细节显示了女孩的细心与体贴,这是善良对善良的体察,是爱心对世界的浇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文中没有任何一处文字显示过女孩想得到回报,压根就没有,她只是在做一个感恩图报的人,做一个好人,所以她“偷偷地”做,即便没有任何回报,她也义无反顾地做。最后,女孩得到了老人的馈赠,准确地说,这是女孩的善良和爱心得到了回报,是不求回报的回报,是赠人玫瑰之后的手有余香,这就使得小说的主题有了更高层次的魅力——不讲功利的善良和感恩是高贵的,有回报的。

再看老人,她身上也有一组矛盾:1.老人与女孩非亲非故,却微笑地倾听,真诚地收留;2.老人有一个赠她钻石项链的丈夫却闭口不提;3.老人有一颗价值不菲的钻石,却交不起国民健康保险费;4.老人有自己的儿子,却是女孩送她住院治病;5.老人有亲生的儿子,却将全部的财产给了女孩。这重重的矛盾显示出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老人,而这些不同寻常的缘由,又由“铜项链”层层展示出来,就像剥竹笋一样,透过重重矛盾,让我们看到“最珍贵的东西不要从表面来判断它”,看到老人和女孩具有同样高贵的善良和感恩之心。这个主题超越了国界,反映了人类共有的珍贵品质。

二、单从人物和主题看,这还不是这篇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小说最值得称道的应属情节的安排。

首先小说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整个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细节都以一种必然的、不可或缺的姿态出现,它集中表现在伏笔的设置上,就是说“没有一个重要细节是没有原因的,也没有一个重要细节是没有后续结果的”,《三国演义》的评点者毛宗岗把这种方法叫做“隔年下种,先时附着”(孙绍振《名作细读》P310)。

“铜项链”,作为小说中的情节核心,最后是要变成钻石的,因而作者提前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印象。第一处,是八月的一天,女孩去医院看老人,律师事务所的藤山一行“如释重负”地塞给女孩一张纸。那份遗嘱上不过是一份“根本不能叫财产的财产”,为什么要“如释重负”地给女孩呢?这处细节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呢?第二处是一个特写镜头,老人叙述铜项链的来历:“它的主人是九条道孝的外孙,日本最著名的贵族里年轻有为的一个军人”,一个“贵族里年轻有为的军人”,而且还是“日本最著名的”,怎么会送一条普通的铜项链给妻子呢?这样一条外表笨拙丑陋的项链,老人为什么珍藏了57年?老人的话“别看它丑陋,最珍贵的东西不要从表面来判断它”,还有那句交代“在任何情况下不要把它送给任何人,要对它不离不弃”,这么郑重的嘱咐,明显是个暗示。这几处细节看似“闲笔”,实际上是含而不露的“隔年下种,先时附着”。有了这前面的层层蓄势,最后在东京最权威的古董店里,店主打开了那层铜皮,读者最终见到了那颗让人惊呆的硕大的钻石,这就在情节的“突转”处水到渠成地突出了“铜项链”必然的不同寻常的价值。普通的外表和不菲的价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我们进一步看到爱心与感恩的魅力。

至于情节发展中的次要内容,比如九条道孝的外孙为什么要把铜项链送给老人丈夫,老人的儿子为什么和母亲的关系那样淡漠,老人一生困苦,为什么至死都不肯出卖这条项链,与小说中的审美价值关系不大,作者就省去这些笔墨,不仅不影响情节的严密,逻辑的可信,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其次,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还涉及阅读视角的问题。它很容易被看成一个故事,一个主人公;其实这里有两个主人公,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老人收留女孩,得到女孩的帮助,馈赠女孩铜项链;另一个故事是女孩得到老人的收留,报答老人,得到老人的馈赠。我们常见的小说讲述多个故事有这几种形式:1、古代章回小说、评书话本中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说故事发展成两个,叙述者一个一个故事分开说;2、故事之中套着故事,例如狄斯妮笔下的《勇气》;3、根据故事的发展,这之间就有一些以时间为顺序、独立的小故事;4、双线并行式,两个故事一个明线,一个暗线,例如鲁迅的《药》。而本文故事安排与这些都不同,它的两个故事都处于明处,而且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又互为补充,两个主人公共同演绎了两个故事,共同凸显了一个永恒的主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