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民国私立学校发展的历史局限

2012-04-29李志前

科教导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私立学校民国

李志前

摘 要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但在整体上的办学层次与教育质量还相对较低,政府政策的负面影响挤压了私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国民的劣根性制约了私立学校的充分发展。

关键词 民国 私立学校 历史局限

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 of

Republic Private School Development

LI Zhiqian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Republic of China private schools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but in the whole school level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relatively low, the negative impac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squeeze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schools, nationals evil restrict the privatethe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Key words republic; private school; historical limitation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为当时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现代社会转型和文明进步。但是,在充分肯定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历史功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条件所限,民国私立学校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1 办学层次与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首先,在办学层次上较之西方来说,英美等国的主要私立高校大多为研究型的,而中国近代私立高校基本上是教学型的。例如,素以法学教育著称于世的朝阳学院,直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才创办有法律研究所。即便是在民国时期私立高校中出类拔萃的南开大学,其在创办初期也很少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是一个老老实实的教学机关(a teaching instition),间或有点研究。”该校直到1927年才开始设立研究机构。学术研究的相对薄弱,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私立高校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其次,在教育质量上较之公立高校来说,一方面,生源质量较差。根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的有关记载,1931年,国立省立高校中,中学同等学力生占新生总数的8%,而私立高校(包括教会大学)中,中学同等学力占13%。时任大夏大学校长的欧元怀后来曾回忆指出:“私立大学招生录取标准较低,往往降格以求,收容考国立大学落第的学生”。生源质量的不高,也必然会带来办学水平的低下,“学生良莠不齐,不仅开设学程时感难关,即管理方面,有时亦不易处置”。另一方面,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根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的有关统计,1947年第一学期,公立高校教师共计15031人,其中兼职教师为1537人,约占教师总数的10%,而在同时,私立高校教师共计5102人,其中兼职教师为1656人,约占教师总数的32%。应该说,大量兼任教师的存在保证了私立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师资紧缺的不足。但是,如果兼任教师比例过高,又会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

2 以借学敛财的“学店”夹杂其中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的办学者,绝大多数是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及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实现其教育救国之伟大抱负。但同时也不乏有以办学为谋取物质利益工具的不法之徒,始终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迹近营业、形同“学店”的私立学校。民国初年,各地的私立法政专门学校,就是大多为投机牟利而创办起来的。解放前夕,在私立高校相对集中的上海,其上海法政学院、诚明文学院、新中国法商学院、新中国学院、上海法学院、光夏商业专科学校、民智新闻专科学校等,均是办学质量低劣的学校,几乎完全靠滥收学费来维持运转,有些则是名副其实的“学店”。例如,民智新闻专科学校,从1928年建立到解放前夕,一直只有一间教室。在新中国学院、光夏商业专科学校中,竟没有一位专任教师。上海商业专科学校直至解放初期,其“学店”积习不改,在1951年学校取消日班后,“竟然将六百折实单位租来的校舍再以一千单位转租给别人白天办公,晚上学校上课,以此大赚利息。这些以借学敛财的“学店”,不仅贻误了求知的学生,而且影响了私立学校的声誉。

3 政府政策的负面影响挤压了私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总的来看,民国时期政府对私立学校是比较重视的,采取的是鼓励发展的政策,但同时更为重视强化官立教育体系,并对私立学校的内部事务予以过分地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私立学校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大部分教育被挪作军费,致使国家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摧残,在客观上给私立教育带来一个发展机遇的话,那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尤其是在初步统一中国以后,由于政府在大幅度增加的教育经费中,主要是用以充实和加强国立学校的力量,这就无形中使私立学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压。在该时期,国立学校的教育经费基本上得以按时发放,其办学条件、教师待遇等都有了较大的改观,而私立学校则相形见绌。根据第一次教育年鉴统计,1931年国立中央大学一年内的政府拨款为192万元,加上其他收入,学校全年经费总计达203万元。与此同时,即使是经费较为充裕的私立南开大学,全年的经费总额也只有35万元,两者的差别不啻天壤。有学者测算,这一年,国立高校平均经费数为103.7万元,而私立高校则为13.9万元,相差数额接近十倍。

经济实力的相差悬殊,致使私立学校很难同公立学校抗衡。无论是在个体实力还是在群体数量上,公立学校无疑会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将优秀的师资与生源聚集于自己的麾下,从而挤压了私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私立学校的发展。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的有关资料统计,1937年,全国公立高校只有44所,占公私立高校总数的48.4%,到1946年,全国公立高校发展到121所,占公私立高校总数的65.7%。而私立高校(包括教会大学)在1937年为47所,占公私立高校总数的51.6%,到1946年,全国私立高校仅发展到64所,占公私立高校总数的34.6%。

4 国民的劣根性制约了私立学校的充分发展

由于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传统的国家,一般民众因无法参与政治事务而缺乏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团体观念比较淡薄,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情更显缺乏。与西方国家的那种由于民主政治传统、资本主义行会组织所培育起的社会自我组织能力以及宗教信仰所激发的神圣热情等因素而造就的踊跃捐资助学、视发展教育为自身义务的传统相比较,近代中国一般民众的“散”与“私”的劣根性,致使捐资助学的风气最终没有完全形成。时人林语堂曾经批评道:中国人“只关心自己的家庭,而不关心社会”,所谓“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社会服务”等名词,“在中国没有这类商品”。亦有诸多时人发出议论:中国“不乏殷富之家,然以金钱用于教育者甚少”,“资本家在个人享乐上虽然挥金如土,但在社会服务上并无踊跃输将的勇气”。这些言论不乏有偏颇之处,但笔者认为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的现实状况。

当然,我们不可否定,在近代中国委实有一大批慷慨解囊、捐资助学的有识之士,如陈嘉庚、张謇及荣氏家族等,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发了财的人,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嘉庚”。对于国人的自私特性,就连陈嘉庚也颇感无奈:“文明国教育,个人社会,多有倾家兴学者;我国国民自顾私利,视财如命,互相推诿,袖手旁观,以至教育不兴,实业不振,奄奄垂危,以迄于今日”。不难看出,近代国民“私”与“散”的劣根性,也是制约私立学校充分发展的一个深层次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台湾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台北宗青出版社,1991.

[2] 台湾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台北宗青出版社,1991.

[3] 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 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厦大校史资料.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5] 陈嘉庚教育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私立学校民国
鸡舍教室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花样年华 民国之恋
民国老广告让你脑洞大开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The State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he UK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