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教育担当
2012-04-29李小军
这是一位神奇的校长。从1979年入行当教师起,及至任职中站区委、区地矿局、区检察院、区教育局,已离开教育多年的他,在2002年8月又主动回归学校,担任许衡中学校长。从教育出去,又回归教育,他人生的轨迹仿佛走了一个圈,这个让人费解的轮回,是他对自己责任担当的一次选择,是他对自己教育良知的一次认同。
这是一所神奇的学校。许衡中学2002年建校,地理位置偏僻,办公条件简陋,教师待遇一般,生源素质较差。但张璧宏校长带领他的团队,在慎思笃行中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国内教育界领导及专家誉为建国以来学校发展史上的三大奇迹之一。
《中国教育报》等全国重要教育媒体先后连续报道学校的显著成绩。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到学校考察后认为:许衡中学素质教育开展得好,是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参观后说:“许衡中学是素质教育的典范,是全国最好的教育创新的楷模。”
一所位于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弱省的普通学校,一所硬件设施落后、校舍简陋破旧的普通学校,一所只有短短十年建校史的普通学校,却吸引了教育部、教育学会领导的目光,成为全国初中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让很多人大惑不解,张璧宏校长也因此被称为教育界的“传奇人物”。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校长呢?
网络、报刊上能找到的对张璧宏的报道并不多,更多的是介绍许衡中学的文字。
他的一位朋友认为:“张璧宏就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勇于承担,所以才有这样的成就。”
有老师回忆说,即使是放假的时候,张璧宏也会经常在电话中讨论当前的教育问题。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们的眼界不应局限在许衡中学一个地方,只有立足于整个国家的教育状况,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才可能有更大的成绩。”
立足高远,因此才有盛大的果实,这确是张璧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实现教育理想的追梦之旅。
当他俯视着月光下静静的校园时,总是被一种深邃的、神奇莫名的力量所吸引,让他去思索,要他去探求教育的奥秘。
也许这辈子与“教师”这个职业有着浓得化不开的缘,从1979年入行当教师起,到担任许衡中学校长,从教育出去又回归教育,如同命运的特意安排。每當想起这些,张璧宏心里总会生出些许感慨。其实,他并不习惯于常常推敲生活的哲理,但是,每当万籁俱寂的深夜,当他俯视着月光下静静的校园时,总是被一种深邃的、神奇莫名的力量所吸引,让他去思索,要他去探求教育的奥秘。
1979年9月,从新乡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后,22岁的张璧宏被分配到温县前东南王中心学校(今温县第二实验中学)。那所离县城并不远的学校,成了他弹奏梦想之曲的乐园。
初出茅庐的张璧宏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快便成了业务骨干。1983年,他第一次教毕业班,中考成绩就一鸣惊人:比同年级的其他班高了一大截,他教的语文课比其他班的平均分高了十几分,在城关镇名列第一。因为出色的教学成绩,1984年底他成为学校主管业务的副校长。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86年,全校中招考试成绩在全县引起重大反响,一度步步下滑的前东南王中心学校重新成为全县教育教学的排头兵。
有人惊异地问张璧宏:绝招是什么?
他微微一笑:我并没有什么绝招。
张璧宏确实没有什么所谓的绝招。要说有,那就是按规律办事。张璧宏所说的教学规律就是尊重孩子,让孩子像麦子一样按照生长发育的规律成长,不能拔苗助长,同时还要适时施肥浇水,最后收获的一定是饱满的麦粒。
这正好暗含了叶圣陶先生“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的教育理念。
谁也没想到,这看似简单的理论,其实正是十多年后张璧宏探索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1999年,已调出教育系统多年,本该在其他领域大有作为的张璧宏向组织申请,重新回到教育阵线,担任中站区教育局副局长。到任伊始,他去一所学校的图书馆时,见到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图书上面落满灰尘,且整个图书馆的存书量还没有他在前东南王中心学校教书时的存书多。惊诧之余,张璧宏陷入忧思。
2002年秋天,张璧宏主动请缨到新筹建的中站区实验中学(2004年5月更名为许衡中学)去。为此,很多人不理解:张璧宏图啥?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此时张璧宏心里已然成竹在胸:要按自己的模式,在许衡中学这块处女地上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张璧宏是带着一个美丽的梦想来做校长的,然而,与理想相差甚远的事实让他彻夜难眠。如果仅仅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或将来的出路,那么他身边的很多孩子都不算好学生。对此,教育该怎么办?
教育不应是苦行僧式的说教,而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快乐。但现实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在这样的思索中,张璧宏感到特别痛苦。
他想到元代大儒许衡。这个百万焦作人为之骄傲的前辈,如一剂强心剂鼓舞着他。
许衡非常重视早期教育,在幼年时期就认为考取功名固然需要学习,但学习并非仅仅为了功名,否则,即使获得高官厚禄,也恐导致“谤怒于天下”,甚至“殆其生之不能保”。不仅如此,许衡还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推崇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许衡可谓是早期的素质教育家,因此才会有后来的桃李遍天下。
许衡中学以许衡的名字命名,可想而知,这其中蕴含了多少人的期望和深意。张璧宏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到什么样的学校就读,就把我们的学校首先办成这样的学校吧。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教师,你自己就首先成为这样的教师吧。”
这是张璧宏对学校教师提出的目标,也是许衡中学追求的教育理想。
张璧宏对教师的管理并不严格,许衡中学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也不单看教师的工作态度,还看教育过程。如果成绩显著,却以牺牲师生的睡眠、娱乐、锻炼等为代价,这是不予鼓励的。张璧宏曾在全校大会上说:“与其他学校相比,我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应试教育走下去势必是一条绝路……我们绝对不能再走下去了。素质教育这条路我们没有走过,要摸着石头过河,走下去要费精力、冒风险,但是,这是我们真正的育人之道,是我们应该走的正道,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为了推行责任教育,张璧宏极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他给老师们提出了“做中国最好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最出教学成绩、最能演讲、最爱读书、最善写作)的目标,以远大的目标引领教师“爬大山”。
2005年,许衡中学的许红青和杨江蓝老师分别代表焦作市去参加优质课大赛。当时正是许衡中学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但是,张璧宏说:“去省里参加比赛不仅代表教师自己,也代表许衡中学,代表焦作市,其他钱都可以不花,这个机会不能失去,再困难,哪怕学校贷款也要让教师参加!”
拿着张璧宏东拼西凑起来的费用,两位教师含泪上路了。在全省众多优秀教师大比武的擂台上,许红青和杨江蓝不负众望,双双取得一等奖的佳绩,填补了中站区教育史上的空白。赛后,两位教师感慨地说:张校长对我们支持的力度,是我们在其他学校想都不敢想的。没有许衡中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成功!
许衡中学教师的“战斗力”,不是凭空得来的。
在许衡中学的教学楼上,有这样一则标语:“让阅读成为伴随自己终身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自己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
张璧宏正以自己的个人爱好深刻地影响着许衡中学。
因为酷爱读书、买书,张璧宏和魏书生、李镇西、傅东缨等教育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自己读,还要全体师生读:“读书要向我学,我读三本书,你们至少读一本。”教师读书还要考试,考试不过关,要罚,要写读书笔记,写得好,有奖。
说到奖励,在许衡中学也是个特色,不管因何获奖,奖品无一例外,都是书。结果,教师们被“逼”着读了一本又一本教育专著。时间一长,读书就渐渐成了教师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日不读书,总觉饭菜不香。教师终于品尝到了读书之益:不仅增长了才干,还提升了境界。
张璧宏认为,读书能让教师修练内功,以“厚积”图“薄发”。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身必须有十桶甚至数百桶水。
为了创造良好读书环境,张璧宏尽最大努力为师生提供条件,只要是学生喜欢看的书,说出书名,学校一定购买;个人已经购买的,学校可以报销。学校还专门开设了阅读课,阅览室常年开放,双休日、假期也派人值班,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进去读书。在其他學校被视为洪水猛兽的课外书,在许衡中学,却得到了极高的礼遇。
张璧宏常对师生们说:“只有文化才是根深蒂固、刻骨铭心、深入骨髓的东西。我们无法预测3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但是孩子有一个终身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再加上一个好身体、一门特长,我们许衡中学培养出的人永远不会落伍。”
不读书,无教育,这是张璧宏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更成为了他的一个管理策略。
2002年,张璧宏到许衡中学任职校长时,已经45岁,离开学校的时间已长达14年。
他坦言:“现在让我去给老师们讲怎么上课,没优势了。但有一点,十几年来我一直没放松,就是读书。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读书很快就会跟不上时代。根据我们的调查,老师们保持读书的并不多。”
这令人忧虑,但同时也创造了机会。只是在当下“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社会环境中,用读书来运转团队,似乎是一个奇怪的管理方式,甚至不易让人理解。许多人心存疑惑:读书,究竟能改变什么?
许衡中学有一个叫王翠的女老师,与张璧宏年龄相仿,在校内德高望重,在焦作市中站区教书也很有名气。
有一天,她对张璧宏说:“我以前只看过教辅书,不是也教得很好么?我看读不读也差不多。”
张璧宏想到会有人生疑,但没想到其中包括她。不过正因为是她,他反而心里有了底。多年的管理经验告诉他,平常课教得好的,往往事业心责任感比较强。
所谓点将不如激将,张璧宏笑了:“王老师你看,你数学教得不错,但仅仅是中站区不错。但你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家里马上就成为奶奶了,当你抱着第三代的时候,你跟他讲什么?讲你的代数、几何?大家都认为我们素质比较高,你将来水平更高了,名气大了,有人请你做报告,你讲不讲得来?”
“你现在哪怕读些童话、儿歌都可以,”张璧宏又说,“你试一试,看看结果怎么样。”
王翠老师觉得有道理。她想了想,说,那我努力吧。
王老师后来果然如张璧宏所料,名声渐响,陆续三年成为焦作市“十佳班主任”、焦作市功勋教师,最后被评为焦作市建国以来第三位全国劳模,受邀在不少县市巡回演讲。
在许衡中学的几年中,她阅读的范围从数学学科方面的名家开始,逐渐扩大到如魏书生、李镇西、苏霍姆林斯基等,除了专业上获得进步,在其他方面也早已今非昔比。在演讲中,她良好的气质和卓越的口才受到极大称赞,使她大为满足。
现在,随便找一位许衡中学的老师,谈起最多的都是书。从不读到读,再到主动读,成了许衡中学老师们的一种内驱力。
2006年,张璧宏把校长、教师推荐的文章汇集成册,取名“感动校长的文章”,开始定期印刷,发给每位员工。
读书在张璧宏的心中是如此重要。在他自编的一本书中,有一段醒目的黑体字:“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而一个没有阅读的民族没有前途。”
事实证明了张璧宏的远见。2009年,江汉油田一个石油学校的校长来许衡中学考察,几番思索之后喟然长叹:“许衡中学什么都可以拿来用,但是怎么能做到,让自己学校的老师也能够和许衡中学一样,勤奋刻苦,不辞辛劳,保持这样的理想状态?”
那一年,电视剧《亮剑》风靡一时,敌方对李云龙部队的称赞,也有如此语。李云龙称其部队的“亮剑精神”是靠打仗得来,那么,许衡中学的这种气质,又是靠什么得来?
“当然是读书。”许衡中学办公室主任李小军老师很肯定地说。他觉得,读书实际上是让每个时代最优秀的大脑引领,而张璧宏想出的花样众多的读书活动,犹如一次次让这个团队在读书中进行思想磨合、凝聚,一遍遍思考自身、学校和教育的未来。从长远看,这才似乎是永不能止的磨练之途。
“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
2006年11月末,一位中国学生在印度孟买获得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铜奖。消息传回,整个焦作市沸腾了。
这个学生叫张程鹏,就来自许衡中学。他在高中阶段还参加了意大利国际天文比赛,再次获奖;又参加俄罗斯天文方面的通讯赛,获第七名。论文用英语写就,是这个活动开展以来,欧洲以外的人所获得的最好名次。
此间有人质疑。张璧宏说:“他天赋当然好,但是建国以来天赋好的人很多,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是不是也可以出成绩?”
张程鹏当时正读初三,面临关键的中考。许衡中学允许他发展自己在天文方面的兴趣,在家学习长达两个多月。张璧宏觉得,这在任何一个学校都是做不到的。
半年之后,张程鹏的中招成绩出来了,637分!差8分就是满分。 2010年,张程鹏在接受一家天文杂志的采访时,写了一篇长达8000多字的自传文章《少年问天路》,深情回忆了他在许衡中学的情况。
说起像张程鹏这样的学生,张璧宏随口能列出一大串,有篮球非常出色的体育特长生,有在河南省取得名次的乒乓球特长生,也有书法比赛获奖的学生,不一而足。
而在正常的应试选拔考试中,許衡中学的成绩更是骄人,在焦作乃至全省都声名显赫。
张璧宏说:“在中国,没有一所名校,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很差的。如果成为名校,这是必要条件之一。但问题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究竟应该怎样兼容?这才是名校要解决或解决不了的问题。”
许衡中学能够保持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兼容,甚至连本校老师也觉得困惑。李小军老师说:“这恐怕与学校层出不穷的活动有关,他让老师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应试教育训练。”
同他们的校长一样,许衡中学的活动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情结。张璧宏希望学生们一入校就树立高远的理想目标,接着再去慢慢寻找到人生的动力。
许衡中学从建校开始,就设立了一个雷打不动的节目——在开学时,全校学生站在飘扬的国旗下,背一篇题为《目标的威力》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
“哈佛大学的一项历时25年的调查表明,只有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根本没有目标。那3%的人25年来从来没改变过自己的人生方向,现在他们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人士,而那27%的人仍然在抱怨世界、抱怨他人……”
开学后第二个星期升旗时,再比赛背《生命因阅读而精彩》。背过后,老师们给每班打分。
这两篇文章都来自许衡中学的校本教材《与理想同行》。书中辑录的文章有109篇,分成九辑,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地理、人物等。
其中的第一辑中,有多篇要求学生背熟。书中所选文章如《爱国的理由》《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等等,尽皆带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书后还附有许衡中学学生必读书目。
张璧宏还有许多既质朴好记又富诗意的口号,比如:“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而许衡中学的校训则是:以天下为己任。
为了让学生树立理想、目标,许衡中学在环境建设中也费尽心思。
教学楼内,满目皆是这样的标语:“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生命的辉煌在这里铸就。”如此等等。
在教室和教学楼外面,则张贴着许多现实中的榜样人物,时时刻刻激励着学生们。
张璧宏也是一个设置活动的高手,层出不穷的活动让老师们没一刻“闲着”。如此一来,老师们也确实根本没办法把重心放在应试教育上。
许衡中学的活动花样繁多。如每天早晨开展20分钟诵读,学生自己或者辅导老师挑选名著,每天上午、下午第一节课上课前用3分钟时间说“名著”。每周在图书馆上两节阅读课,随便读。教师每学期都要为学生开一次讲座……很多做法被编成顺口溜,如“阳光体育天天练、学生才艺周周演,班级风采周周展”等等。
除了这些日常的活动,真正在许衡中学影响大的是九大节日:家务劳动节、篮球节、排球节、读书节、艺术节、运动会、科技节、爱国歌曲大家唱和自选项目比赛周。
这些课外活动不仅调节了紧张的学习生活,而且氛围浓厚的各项活动成为丰盛的精神大餐,在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中,孩子们的精神风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留给他们的将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张璧宏对单一的应试教育训练深恶痛绝,在这个问题上从不松口。曾经有学生向他反映说:“如果老师就是留很多作业,上课完不成,我们怎么办?”张璧宏的回答非常简单:“可以不做。”
他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每个孩子的智能不同,应试教育锻炼的实际上都是左脑,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创造发明是右脑的作用,分到学习的科目里面,就是非考试科目,计算机、劳技、体育等等。如果只开发左脑,而不开发右脑,非常不利于人的发展。你再想想,在一个紧张的学习之后,让孩子们换换头脑,不是更有利于提高效率么?”
令人惊叹的是,张璧宏这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想式教育实践,最终获得了理想的回报。
花香引得满园春。在张璧宏的带领下,许衡中学历经短短几年便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学校,成为南北同行学习的榜样。许衡中学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甚至惊动了国家级“大师”傅东缨、李镇西。他们应张璧宏的邀请,欣然加盟许衡中学,做了许衡中学的“名誉校长”,此事震动了焦作整个教育界。
有人说,许衡中学的成功得益于素质教育模式;有人说,许衡中学的辉煌是因为贯彻了不分重点班、不许补课,允许学生不做教师超量布置的作业、允许学生随时进入图书馆等教育方针。而张璧宏则谦虚地说:“我们所做的大家都能做,只不过我们比别人做得更细心、更持久罢了。”
“素质教育的路还很远,我们一直在路上。”这就是张璧宏——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教育担当,也是他“仅仅是因为爱而爱”的人生。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