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教学:困惑与思考
2012-04-29余寿华
余寿华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的一大特点。《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来实现。学生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但是,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活动教学中常见的困惑
困惑一:一个班级有五六十人,学生人数多,给教师组织活动带来了许多困难。如何保证活动既兼顾群体需要,又兼顾个体差异,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感?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题。
困惑二:情感源于学生活动中的真实体验,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目标的实现是需要累积的。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只追求表面的“成果”而忽视深层的态度、情感发展的不良倾向,真正落实教学的情感目标呢?这又是一道难题。
困惑三:老师提问之后,学生便开始“大量地说”——这是目前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许多老师深感困惑之所在。学生“大量地说”占用了教学时间,这是明摆事实。课堂上,如果学生大量地、重复地说,却看不到个人观点,没有个人见解,这显然是一种浪费。在大额班级中,“大量地说”对教学时间的占用,情况更严重。如何让学生的“说”更有价值呢?这还是一道难题。
二、对活动教学困惑的对策思考
活动过程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行为习惯等充分地展现与形成的过程。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程度、同伴间的冲突与合作等,都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而不能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评判学生优劣。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重视参与活动的过程
俗话说,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惟有亲身体验过的才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教材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老师要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思考与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品德内化,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
学校地处城区,一出校门就是交通要道,学生上学、放学高峰期,校门口的交通非常混乱。为此,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就成了学校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主题活动时,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交警叔叔、过马路的人、汽车司机、闯红灯的人、乱穿街道的人等,从而在体验中提高遵守交通规则意识。我还在保卫科长、班主任的协助下,把学生带出校门,通过实地考察,进行体验学习,把课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由于教学空间突破了学校和课堂的限制,学生的全员参与就成为了可能,他们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懂得了要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的道理。
2.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的选择既要根据活动目标、教学内容、资源条件和学生数量来确定,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充分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的前提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在大班额教学环境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主题,分配好活动小组,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内有明确的分工,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确保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一年级小朋友虽然年龄小,但是春节期间的喜庆气氛,家人团聚的欢乐,亲情的温馨幸福早已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通过设计以下几种趣味活动,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得:(1)欣赏活动:用一首欢快、喜庆的歌曲《拜年》让孩子们置身于过年的真实感受中,回想起自己家过年时一幕幕热闹的情景。(2)游戏活动:课堂上,在学习“年夜饭”时,可采用猜谜语的游戏,让一年级的学生借助刚学会的拼音,读懂谜语,猜出谜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过年饮食的特殊含义,如:过年时吃鱼表示“年年有余”,吃汤圆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等等。(3)角色扮演活动:拜年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应该注意哪些礼节呢?先小组内讨论,然后演一演,最后再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角色表演。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富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各种趣味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实践。
3.注意活动的整合与连续
我们知道,小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在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为此,品德教学活动应注意整合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和节假日活动等,注意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及时捕捉校内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引领学生经历道德难题,自主建构道德认知。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鲜艳的红领巾》的教学,便可以与少先队活动有機地结合起来。清明节时,可以组织一年级小朋友到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入队仪式和祭扫烈士墓活动,还可以邀请二年级的同学一起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并请二年级的同学给新队员授红领巾,并教一年级的新队员如何系红领巾。通过参加入队和祭扫烈士墓活动,新队员们明白了:红领巾是光荣的象征,红领巾有着光荣的传统。又如,在执教《红领巾胸前飘》时,可以举行“红领巾我爱你”主题队会活动,让学生明白:党是太阳我是苗,长大为国立功劳。胸前的红领巾在召唤我们,召唤我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懂得了如何去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尽力为学生学习创设合适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学生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需要,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同时,注意生成适宜的活动,这样才有利于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与鲜活,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永定县城关中心小学福建龙岩364100)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