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顶山远眺(外一篇)
2012-04-29杨雪
川南多佳山丽水,纳溪白节的银顶山当属其中之一。
远离都市和喧嚣的银顶山,海拔高度近千米,距白节镇二十余公里。银顶山郁郁苍苍,空气清新,景色别样,迷人之处至少有三:
其一为秀。从山脚到山顶,树木苍翠,草叶含秀,空气中弥散着清草与树木交织的气息,人行其中,身心俱爽。在春光的邀请下,我们来到银顶山,在山腰一处人家,但见:几十棵梨树和樱桃树花刚开谢,嫩绿的叶片长满树枝,让人沉醉而心生憧憬:火红的杜鹃花摇曳诱人;小小的鱼塘在春光吹拂下波光潋滟;周围寂静,只有蜜蜂的嗡鸣声入耳。这样的情景在银顶山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在村民黄组长家午餐时,在空旷的坝子里,看着梨树和芭蕉,吃着豆花和腊肉,口腔里仿佛被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当然,银顶山的秀,还来自山顶的万亩有机茶树。一家有机茶业公司在此经营了十二年的无公害有机茶园。茶山秀丽无比,非常壮观,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种植方式,都令人震撼。行进在茶山之中,有时仿佛置身于浓绿的油画之中,有时又仿佛在绿浪起伏中穿梭。银顶山的气候、土壤和水质等均宜种植茶叶。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讲到泸州产好茶;到宋代的《茶叶通史》和黄庭坚的《煎茶记》,则明确讲到泸州茶即是纳溪白节、绍坝、上马一带所产之茶,为当时的贡品。从时间深处走来的茶史,为这里的有机茶续写传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在茶厂贵宾室品到的春茶,无论是茶汤还是茶色,都令我们难以忘怀。
其二为奇。银顶山的奇有二:一是气候宜人,森林茂密,溪流飞瀑隐秘其间,令人神往留恋,令人遐想惊叹;二是银顶山曾建有禹王宫。当地老人说这里的建庙时间非常长,可惜解放初禹王宫被毁于一旦。“人杰地灵千秋固,物华天宝万载馨”——这是我们在禹王宫遗址前遗碑上看到的对联。这里肯定曾有过激动人心或者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只不过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探寻它过往的历史罢了。
其三为险。银顶山海拔近千米,这在川南丘陵地区实属高山。山高必险,银顶山的险要在于其山腰曾筑有四道寨门,原名“四寨门”。据说,只要扼守住了寨门就别想进山,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据相关史料和当地老人介绍,寨门乃清咸丰年间当地百姓为躲避匪患、经朝廷批准所修筑的。解放初,溃逃的国民党残部和土匪沆瀣一气,盘踞于此。当年,为消灭这股残敌,解放军与敌激战三昼夜,正面佯攻,并同时从山背后攀援而上夹击智取,这才全歼敌人,使银顶山重新回到了百姓手中。可惜,由于诸种原因,四寨门已荡然无存。如今,站在银顶山山顶,驻足莲心亭中,放眼远眺:脚下,是万顷良田;远方,是起伏的山峦。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使你顿时有了大眼界、大胸怀、大气魄。千种思绪、万般感慨交织一道,不禁感叹:人生能得如此感悟,真好!
或许,这正是站在银顶山远眺的最佳境界。
镇龙山
龙山是古蔺县的一个古镇,位于乌蒙高原北麓边缘。因山似巨龙,故称“龙山”;恰镇建于龙山山腰,于是又被称为“镇龙山”。“龙山”或“镇龙山”,这两种称谓都没有错。书面上,古镇叫“龙山镇”,而当地群众则习惯叫它“镇龙山”。站在龙山对面山头反观龙山,古镇蜿蜒起伏,好比一条巨龙,壮观气派。当地人告诉我,龙山原本水草丰茂、人畜兴旺;后来,天上有一条龙犯罪遭罚,被遣落于此,如饥似渴的恶龙乃将方圆十里的溪水饮干后,躺在山头再也动弹不得,慢慢化为巨山而消失,从此龙山终年干旱。百姓为了消除龙山的劫难,特建镇于此,以表永远镇住和消除罪恶根源的决心。
至此,我终于弄明白了“龙山镇”或者是“镇龙山”名字来历的秘密。讲到龙,一般会让人联想到真龙天子,那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象征,它手握生杀大权,或让你荣华富贵,或让你死无葬身之地。然而在镇龙山,人们衡量真理的标准偏偏只有一条:假、恶、丑永远是假、恶、丑。真、善、美才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镇龙山”——多么美丽的称谓!不得不让我心生敬畏。
镇龙山建镇的历史至少有四百多年。镇山头的东皇庙有一石碑,碑刻上明确记载:东皇庙始建于公元1571年,为该镇民众消灾祈福、信教学佛等而建。由此可见当时镇龙山的兴旺和繁盛。一般来讲,在边远山区,古镇和庙宇鼎足而立,除了说明这个地方的山势有特别之处外,还说明它的包容性很强,不是封闭式的,而是开放式的。这个山区古镇,早在许多年前,便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商贸古镇和物资集散地。内地的盐、布匹,边地民族的山货、牛马长期在此交易,促进了镇龙山的繁荣。古镇保留下来的青石板,或许迄今还留存着对过去清晰的记忆。
镇龙山值得讲述的故事很多,最值得一提的,当然还是红军的故事。1935年初春,红军为了二渡赤水的成功,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做出奔袭镇龙山、夺取古蔺城、誓过长江的态势,吓得镇龙山的守敌纷纷逃往银庄而不敢出战。镇龙山的失守,让国民党守军大惊失措,只得重新调兵布防。后来,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抢得先机,成功渡过赤水,取得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性胜利。此后镇龙山奔袭战便在当地群众中广为传颂,被世人一直铭记。
讲到为人称颂的人物,还有两位,在镇龙山也是家喻户晓。这即是当地人常说的“武有邓幺婆,文有邓均吾”。知道邓幺婆本名的人实在太少,知道邓幺婆会武功的人就更少了。出身贫苦人家的邓幺婆漂亮、干练,年轻时便加入了共产党,嫁到镇上邓家后,开始与其丈夫一道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接到红军要奔袭镇龙山、需要地下党组织配合的指令后,邓幺婆临危受命,一天之内跑遍了方圆百里,通知其他地下党员前来镇龙山作好接应准备。奔袭战打响的那一晚,地下党组织积极策应,打开了镇龙山镇门,为红军拿下镇龙山起了积极作用。红军撤走时,邓幺婆丈夫的身份已经暴露,便随红军一道参加了长征。恼怒的敌人反攻倒算,要拿邓幺婆开刀。邓幺婆想走,但敌人已经逼近家门,她一个闪身,迅即跑进卧室,收身紧气,屏住呼吸,紧贴于床板下。敌人闯进屋子后搜查无果,邓幺婆硬是躲过一劫。以至后来有人传说邓幺婆会隐身术。
解放后,县政府通知邓幺婆去城里开会。会前,有工作人员对她百般安慰,邓幺婆只是淡然一笑,并不放在心上。后来,当在会上得知她苦苦等待了近二十年的男人已经不再属于她时,她表现得非常平静,只是在返家的路上,当身边再无他人时,面向墙壁,泪流满面,号啕大哭。纠结了几十年的撕心裂肺的爱与痛,在那一刻,痛痛快快地释放完毕。从此,邓幺婆再也没有离开过镇龙山一步,至八十多岁高龄离世,从未向别人提起过她传奇和悲痛的一生。
而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天才式诗人”的邓均吾,则出生于镇龙山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他从小外出求学,青年时期为了追求革命、理想和文学,在上海参加了进步组织,成为了郭沫若发起的新文学组织“创造社”的重要一员。邓均吾创作的诗歌,后来结集出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定地位;他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也深受当时青年们的喜爱。应该说,邓均吾为中国现代文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过积极贡献。邓均吾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出任重庆市文联副主席。
镇龙山人杰地灵,历史底蕴深厚,所处位置独特。远的不说,这里当代也出过一批人才。泸州老窖集团公司总经理张良、郎酒集团前总经理蒋先玉、郎酒集团副总经理李明政等,均是镇龙山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镇龙山将再次迎来历史性的机遇:日前,中央对乌蒙山贫困片区的扶贫开发力度空前加强,古叙山区幸列其中。年底前,通往贵州的高速公路将过境镇龙山。那时,它将串起周边乡镇,使镇龙山成为新的物资中转集散地:煤炭、烤烟以及农副产品将不断被运往四面八方;而许多外地产品也将运向山区,成为百姓生活之所盼。镇龙山的繁盛和其再次闪烁的光华,将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
杨雪,本名杨忠孝,1960年生于四川泸州;大学毕业后,教过书,做过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泸州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1980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曾出版诗集五部、散文集三本。十多次获各种奖励,其中散文集《梦里故园》于2010年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