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思想与政策演进
2012-04-29王福利吴英丽
王福利 吴英丽
摘 要 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性、联动性、整体性、差异性的特质。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取向。从职业教育发展成功范式看,校本课程开发以其最活跃的课程功能实现着职业教育的价值,实现着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并成为一种国家教育行为。未来,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将更加切入校本的原本内涵,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探索将更加具有个性化的特质与整体化走势,同时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学校专业化程度的结合性载体。
关键词 职业教育;校本课程;课程开发思想;课程政策;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18-05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历史源头可追溯到100多年前。中国职业教育体制确立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钦定学堂章程》,称“实业教育”[1]。1904年姚文栋在《添聘普通练习文》中运用了“职业教育”一词。1917年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改称实业教育为“职业教育”[2]。
现代职业教育在突破传统的师徒传授技艺转而走向班级授课制后,课程设置及课程管理问题自然成为发展的主题。“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体系中最活跃的部分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从“幼稚”走向“成熟”,并越来越呈现着重要价值。
一、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起源、内涵与职业教育特质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起源
校本课程开发,起源于1958年美国以加强学科体系与知识教育,旨在培养“天才儿童”的“新课程运动”的失败。在检讨新课程运动受挫的原因时,人们发现中央课程开发机制的先天不足是导致新课程运动难以成功的主要原因,于是纷纷开始寻求其他的解决办法。主要的关注焦点开始从专家转向学校和教师。作为概念的“校本课程开发”,最早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仑两位学者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并加以阐述。其英文表述是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缩写词为SBCD。当时他们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时,把其范围限定为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3]。由此,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育学辞典中一个全新名词,开始出现在世界范围的教育研究与校园教育实践中。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内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通过对菲吕马克、麦克米仑、斯基尔贝克、埃格尔斯顿、黄政杰、科恩、马什、萨巴、张嘉育、崔允 [4]等中外学者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观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后,发现他们表述的校本课程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基于学校与学生实际需要的旨在弥补并增强课程体系弹性不足的,由学校与教师自主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行动。据此,其内涵应为,学校与教师在职业实践中,依据自身的教育哲学与课程信仰,基于职业实践目标的需要,以教育目标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充分发展为目标,所开发的带有自身历史印记与文化特色的具有“基层草根”性质的以自身专业主体性发挥为基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课程开发活动。这一活动的范围也应包含着对国家与地方课程实施中的校本化改造与整合,以及在此基础上三级课程的一体化构建。
(三)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质
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5]。教育专家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天然模式。实施职业教育应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6] 通过对加拿大CBE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社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澳大利亚TAFE人才培养模式、英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日本“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俄罗斯“学校——基地企业制度”、新西兰以“市场为取向”的教育改革、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考察,发现职业教育的范例课程模式至少包含以下因素:一是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基点;二是凸显能力,彰显个性;三是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四是以市场为取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将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内涵注入职业教育的特定要素,职业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具备以下特质:是以能力为基础或以能力为本位,以彰显个性、差异性为特征,以满足学生智能发展为目标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搭建学校、企业、学生的联动平台,促进三者紧密结合的,基于校企合作视角下的联动性的、合作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体现市场价值取向、突出岗位实践技能变化的动态的、跟进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总目标的中央课程的修改、地方课程的深化、学校课程的研发、企业参与介入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校本课程开发。
二、我国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思想的演进
(一)现代职业教育开创者——黄炎培的课程思想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无可争辩的开创者,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丰富性、深刻性。”[7] 他曾指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兴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黄炎培曾这样精准地表述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社会日趋进步,职业日趋分化,职业学校的设科、各系科的课程、教材尤需赶上科学的发展,使学生不至于落后于社会形势、学科之后‘重在因地因人,要非一种或数种标准所能包括一切。”[8] 可见,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同时蕴含了职业教育深刻的办学思想,即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走进社会,以工学结合等方法进行教学的思想,更鲜明地体现了职业教育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主动而灵活地设置课程,确定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的校本课程开发思想。
(二)现代师范教育改革先驱——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中国现代师范教育改革的先驱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深刻地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在他于1927年创办的试验乡村学校(后改为晓庄师范)中实践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强调教育源于生活,生活的变化决定了教育的变化,学校要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加强教育的实践性。陶行知办学实践蕴含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开发思想,即依据生活需要开设课程,依据生活变化调整教育内容,加强教育的实践性等。
(三)日渐丰富的探索——新时期校本课程开发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校本课程理论研究集中体现在理论探讨、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政策解决、实践探索等层面。主要著作有王斌华的《校本课程论》(2000年)、崔允 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年)、吴刚平的《校本课程开发》(2002年)、徐玉珍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2003年)、靳玉乐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2006年)等。就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而言,有黄克孝、严雪怡《职教课程改革研究》中的“多元整合”思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1998)中的定向性与能力观、应用性与基础观、整体性与过程观的课程思想,蒋乃平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开发思想,上海市教委《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与实验》中的由“教程”向“学程”转化的思想,姜大源和赵志群提倡的“行动导向”思想,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范式》中的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素质本位理念》中的素质本位理念,黄艳芳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2010年)中课程与教学结合的思想等[9],这些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
三、我国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政策的演进
(一)宏观校本课程政策演进
就整体教育而言,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课改都呈现了课程校本化的思想。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明确提出了“设置活动课程”,这是校本课程开发政策的较早呈现。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可以开发或选用适合校本特点的课程”。
(二)职业教育校本课程政策的演进
尽管在各种决定和文件中没有全部直接使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但其课程政策却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思想。
1986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重大贡献在于确定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思想。这为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确立了价值取向,寓意着在中央课程总的框架内,地方需要什么课程就开设什么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思想。
1998年10月,由国务院转批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改革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实行弹性选课制度”。弹性选课就意味着将部分课程的设置权交给了地方和学校,学校拥有了课程的处置权。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申了“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
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职业院校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针对性和适应性。这就明确了职业院校要自主地与企业组织实训阶段的实践教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功能被放大。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明确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再次强调了“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被深化。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战略高度规划了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职业教育办学的未来走势,为校本课程开发明确了方向。
2010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明确要“创新教材应用”,具体内容是: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实现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使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政策更加具体化。
四、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共识
(一)从现代课程理论的重构看,常态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研究表明,现代课程正在展现以下转变:从“文本课程”转向“经验课程”;从“静态课程”转向“动态课程”;从“工具课程”转向“理解课程”。在从本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内涵及职业教育特质的解读中,可以看出校本课程以其独特的功能在课程转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就职业教育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和企业两个端点发生并展开,以中央课程为指导,以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愿景及自身条件,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旨在满足学生就业、创业需要的,持续的、动态的、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活动,它与“经验课程”、“动态课程”、“理解课程”有着更广泛的切适度。所以,它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有着更为普适性的价值。
(二)从职业教育发展范式看,校本课程开发以其最活跃的课程功能实现着职业教育的价值
就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而言,从黄炎培到陶行知,再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无不彰显着历史与现实的价值。就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而言,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现代职业教育成功模式中,校本课程思想与实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实现了主动而有计划地在学校系统中进行机构化的变革,保持了学校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动态平衡。
(三)从职业教育实现服务经济社会的办学宗旨看,校本课程开发以其动态性的功能实现着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建设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部分。要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职业教育就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10]。这就形成了职业教育中央课程的相对稳定与经济发展绝对变化之间的经常性矛盾。课程发展必然处于适应—不适应—适应的往复中。而校本课程以其动态性、灵活性的功能解决中央课程与日薪月异发展的产业需求之间的错时状态,形成一种跟进性的、适应性的课程模式,进而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从政策走向看,校本课程开发政策经历了由柔性到刚性过渡,进而成为一种国家教育行为
我国校本课程的政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最初的倡议性要求开始,逐渐由“试行”状态过渡到“实行”状态,再过渡到“必须”状态,从宏观的要求转变为具体的政策,而且从最初的较“模糊”的要求转化为数量、比例上的介定,进而使之成为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支点。
(五)从教育本意回归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是弘扬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所依据的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要解决的是学生差异性的适应问题。职业教育学生面临着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职业岗位,这就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有差异的、彰显个性的教育。职业学校的教师既需要自身专业技术的发展,又需要职业业务素质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促使教师关注本专业的发展状态,有利于提升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
五、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未来走向
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校本课程思想和政策演进趋势的把握,以及对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取向的分析,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将呈现以下走向。
(一)理论研究将更加切入校本的原本内涵,校本课程开发将成为行动上的标志
最初,学者们侧重于理论的表层和技术层面探讨,如概念、价值、条件、可行性、必定性、开发条件等。随后深入到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各个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进而进行学生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就业需求分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等。但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内涵的理解将更多地立足于学校的实际与教育的实践,更加强调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本”与行动上的主体“校”。职业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实践活动,关注学校实践和企业的发展是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诉求。在今后的实践中,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将从普适性的课程理论向具体的、本地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转变,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将成为行动上的标志。
(二)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探索将更加具有个性化的特质与整体化走势
随着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逐步深化,实践成果日趋丰富,校本课程开发将成为一个更加全面的源于学校与教师的自觉行为。通过对国家课程的调试,地方课程的改造及基于本校特色的全新课程开发,达到对课程最大的整合实施。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将变成一个旨在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形成学校特色,凝聚学校文化,提升教师课程素养,挖掘学生潜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行动。同时,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将从单纯的“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演变为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基于追求专业培养目标最大限度实现的,以实现学校特色、弘扬学生个性为目的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的整体建构活动。
(三)职业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将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学校专业化程度的结合性载体
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是学校,行动的主体是课程的实际拥有者——教师,其前提是学校拥有专业自治体的基本资质,教师成为真正的自主专业者。未来的校本课程开发,将是学校与教师领悟课程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增强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整体意识、合作意识、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与职业专业化进程相伴生的活动与过程。教师课程意识的增强,必然会在职业实践中主动行动、自觉反思、不断探索、创造新的有意义的课程。正是源于这种动力,将使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与教师的源于专业自觉的专业化行动。这势必会在专业领域内使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演变为学校与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得力“工具”与载体,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更好地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2][5]夏征农,主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196.
[3][4]崔允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7-48.
[6]从云飞.从国外职教模式看当前我国职教发展的瓶颈突破——兼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33.
[7]谢泽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概述[J].教育探索,2007(5):7-8.
[8][9]刘海,于志晶,陈衍.回眸——中国职业教育历史报告[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2,110-112.
[10]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Z].教职成[2010]13号,2010-11-27.
Evolution of the Idea and Policy 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WANG Fu-li1, WU Ying-li2
(1.Jilin Female School, Jilin Jilin 132108; 2. Jilin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School, Jilin Jilin 132011, China)
Abstract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diversity, linkage, integration and difference. As an idea of curriculum,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gradual advancing and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value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ooking from the view point of successful paradig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practising the valu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by its most active curriculum function, and has become a national education behavior. In the futur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ll further adjoin the school-based original connotation, while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ll present more personalized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gration trend, and will become the combination carrier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eachers and school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dea; curriculum policy; value orientation
收稿日期:2012-02-11
作者简介:王福利(1964- ),男,吉林永吉人,吉林女子学校校长,高级讲师;吴英丽(1961-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工业经济学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