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人教版)

2012-04-29林志胜

地理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经纬网纬线经线

林志胜

一、课标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本知识,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会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寻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其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通过图释、简述、对比等方式认识经纬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分布规律、特征等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学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使其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难点: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判读,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归纳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

【新课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时至今日,在自然界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讲授新课】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阅读教材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习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1)学习“天圆地方”。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便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成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即“天圆地方”。

(2)学习“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了大地不是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即“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模拟“海边看船”,把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请去过海边的同学交流亲身体验。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无变化。

*观察图1.4,根据月食照片推测地球的形状。

*如果只根据上面两个实证,能不能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其它例子?

(4)结合阅读材料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5)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承转:人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了地球的大小。

●阅读图1.2“地球的大小”,用哪些资料数据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

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实际上北极半径和南极半径还不相同。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从图2.1可以得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 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分组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已见,教师评价总结,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充分了解,并且从中接受到相关科学观教育,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承转: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在这个家园中生活,需要了解它的面貌。例如,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上海洋和陆地是怎样分布的?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它们分别在地球上的什么位置?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小组讨论:地球仪和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表述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参照图1.6“制作简易地球仪”,按课文P4活动1给出的操作步骤制作地球仪。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

纬线和经线

●阅读图1.7“简易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习地轴、南极和北极点、纬线和经线。

仔细观察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

地轴:地球自转轴。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思考下列问题,填写表1。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比较不同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3)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观察地球仪,阅读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思考下列问题,填写表2。

(1)经度和纬度是如何划分的?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

(2)找出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看看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

●在地球上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结合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和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说明它们是重要的纬线和经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在地球仪上找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承转: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利用经纬网定位

●阅读图1.14“经纬网”,学习经纬网的概念。

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组成的网。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轮船、在辽阔天空中翱翔的飞机,都可以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方便导航。因此,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阅读下列资料,根据经纬度度数,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

(1)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台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

(2)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气压95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有人说:用经纬网确定地面某一点的位置,就像在影剧院里找座位一样,你认为这种比喻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类比经纬网,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

●小明收到美国小朋友杰克寄来的一封信。杰克在信中开了一个小玩笑,邀请小明暑假期间到经度116°、纬度40°的地方参加地理夏令营活动。信中所写的地点在哪里?请你帮助小明在地球仪上找一找这个地方,看看是否有什么差错。

在描述经纬度位置时,必须注明经度是东经或西经,纬度是南纬或北纬。

●在地球仪上,按表3列出的经纬度,找出该经纬度附近一座大城市的名称,或按表中地名找出该地点的大致经纬度。

【课堂小结】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度数找出它们的位置,也可以利用地球仪或地图确定某一地点的经纬度。但在描述经纬度位置时,必须注明经度是东经或西经,纬度是南纬或北纬。

专家点评:本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设计意图清晰明确。教学目标的设计立足三个维度,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学习导向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注重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经纬度的判别和定位的方法,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建议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多样化、生动化、趣味化的小组活动情境,如学生小组作品展示、竞赛抢答等。(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陈少炳)

猜你喜欢

经纬网纬线经线
一种反光耐磨编织袋
初中地理课程中经纬网地图判读方法分类指导举隅
《艺术:北纬30度》神奇纬线 串起文明起源
画出0°经纬线,轻松读出经纬度
地理研究性学习应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
为什么春节联欢晚会从晚上8点开始?
鲜茧丝与干茧丝在梭织纬线上的使用比较
浅谈两条日界线问题解法
一题一议
专项突破:日界线与日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