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国发展道路的确立
2012-04-29董树彬,王思迪
董树彬,王思迪
摘要:2012年恰逢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回顾和挖掘南方谈话的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实践,南方谈话从基础、手段、方式、方法、路径、战略、依靠、关键、目标、方向等方面阐释了中国发展未来。这些即是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勾勒。因此,邓小平南方谈话不仅为我国改革开放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定了调,而且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我们惟有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是对南方谈话最好的纪念。
关键词: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F09193文献标识码:A
2012年时逢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如同真理标准大讨论一样,不仅推动了全国人民再一次解放了思想,而且为我国改革开放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定了调,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所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惟有以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总结近20年来中国走过的道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是对南方谈话最好的纪念;惟有更加宏扬南方谈话思想才能在各种困惑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用科学的态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
一、改革、发展与稳定是中国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中国迎接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宣言书,标志着新中国开始了和平崛起。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所开创的发展道路始终是围绕着改革、发展与稳定而展开的,正是有了不断改革才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正是有了持续的经济发展才为中国的长期稳定提供了保证。因此,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首先要学习小平同志怎样判断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适时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
首先,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这就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的动力问题。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本根本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邓小平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都讲全了”[2],可见邓小平对于改革在整个中国发展道路中作用的高度重视。
其次,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这就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的主题问题。毋庸置疑,发展问题在整个邓小平理论中是贯穿于始终的永恒主题,南方谈话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3]。因此,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一凝聚着邓小平巨大政治智慧的重要论断最终为中国发展道路点明了的主题。
再次,邓小平南方谈话重申了“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的论断,这就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的保证问题。邓小平多次强调“压倒一切的是稳定”,如在1989年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邓小平就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功也会失掉”。邓小平所强调的稳定除了政局的稳定外,还包括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两个稳定”[4]。尽管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多地谈及了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但是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5]。邓小平指出惟有长期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从跟上保证中国长期稳定发展;正是有了压倒一切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才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总第424期董树彬: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国发展道路的确立····商 业 研 究2012/08二、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国道路的理论创新
1.市场只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开创,正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市场经济作出了精辟论述,才打破人们对于市场经济固有的偏见和排斥,从而为中国最终开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扫清了障碍。在两大阵营对抗的时代,人们往往把经济发展与阵营制度的优劣挂钩,从而把经济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承认计划经济为主的框架下就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他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6]。此后邓小平也多次谈及市场经济问题,如邓小平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7]。
当中国历史走到1992年那个春天的十字路口,88岁的小平同志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南方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使当时甚嚣尘上的否定市场取向改革的舆论戛然而止。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邓小平南方谈话旗帜鲜明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9]。这些重要论述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核心理论问题,为中国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了方向。自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奠定,中国的改革创造了堪称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一是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二是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比重达5127%。
2.中国发展既要实现上台阶,又要注意发展的稳步与协调。邓小平理论突出地强调了台阶式发展,尤其是邓小平三步走的构想[10]成为了中国发展道路中台阶式发展的典范。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反复强调了台阶式发展的重要性,还提醒我们注意到发展的稳步与协调,他意味深长地指出“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11]。邓小平认为“如果不是那几年跳跃一下,整个经济上了一个台阶,后来三年治理整顿不能顺利进行。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12]。邓小平南方谈话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注意发展的稳步与协调问题,他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彻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3],“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12]。
3.中国发展要敢闯、敢试,实现渐进式发展。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8]。当然敢闯、敢试还要注意分寸、拿捏火候,不能无方向、无原则的蛮干,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
三、以点带面,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拥有13多亿人口,改革开放只能选择以点带面、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谓以点带面指的是对外开放先以经济特区为立足点,辐射周边地区发展,之后陆续开发整个沿海城市,通过沿海城市的拉动,进而开辟经济开放区。所谓先富带后富就是有条件的地区和个人可以先富起来,通过提供很好地示范和引领作用,进而带动后发展地区和后致富个人共同富裕起来。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3]。邓小平强调“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14]。
分配问题是邓小平晚年思考、关注的重要问题,从1990年4月到1993年9月谈及和着重谈及分配问题,见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邓小平年谱(1975—1997)》的谈话就达六次之多,小平同志在谈到分配的问题时总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在一起,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1993年9月16日小平同志与家人谈话时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小平同志在《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中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核心问题是一部分人先富、暴富与大部分人不太富或贫穷的矛盾,实现向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急需减少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民众的收入。因此,收入差距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带来了社会和政治问题。我们不仅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为什么社会主义的中国会发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很容易,实现社会公平克服贫富差距扩大趋势却非常困难,主要原于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效率优先、做大GDP规模上面,而把社会公平、分配好社会产品的问题放在了“兼顾”的次要地位。当初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旨在让一部分人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先富起来,以支持和带动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现在要克服和扭转贫富差距扩大和两极分化的趋势,需要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转变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要把30多年来的经济成果更多地扩展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等领域。
四、深化改革是对南方谈话最好的纪念
20世纪70年代末,在经济全球化潮流刚刚兴起之时,是邓小平带领中国开启了对外开放之门;20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在经济全球化潮流加速度扩展之时,又是邓小平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如今的中国社会需要重新形成改革共识,尤其需要重唤那一份胆识、智慧和历史自觉。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老百姓必须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体和主要受益者。只有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因此,如何突破既得利益格局、凝聚社会共识,使中国改革涉过深水区,步入光明前途,仍然需要回到邓小平的改革范式:面向世界,相信民众。
1.把社会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先导,如果能在社会改革上找到突破口,那么中国社会稳定就有了基础。从1992至2007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69%下降到53%;与此同时,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我国GDP的比重从12%上升到23%,政府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上升到24%。2011年中国全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3 740亿元,比2010年增长248%,创下历史新高。为了让大多数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必须调整当前的利益格局,把社会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先导:一是社会制度建设;二是深化经济改革,做好经济转型,转向内需社会;三是防止政治改革激进化。这些不仅是在呼应民众的权利诉求,也是沿着先进国家城市化、现代化的道路前行。社会领域的改革指向是实现社会平等,核心是机会公平而非结果平等,公共产权制度改革旨在使社会主义公有制落地而不是悬在半空。公共资源、公共资产为国家所有,落地的方式是其收益能够让全国人民共享。
2.中国发展要依靠科技,关键是培养人才,选拨干部。早在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就预见到“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了一句空话”[15]。正是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我国重新恢复了高考制度。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多次不厌其烦地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16]。邓小平反复强调科技和教育在发展经济中至关重要,指出中国的发展惟有依靠于科技和教育才能有长期内在的质量保障,否则很难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
在改革开放逐步进入正轨后,为了保持中国发展道路的长期延续性,邓小平开始关注退休制度的建立,他多次强调“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所以要搞退休制”[17],惟有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进而使退休成为一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持中国发展道路的稳定,才不会因为领导人的变动而导致发展模式的改变,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发展道路的稳定性与持续性。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8]。邓小平认为“21世纪是年轻人的,干部要年轻化,用人也要解放思想,胆子要大一点”,“要提拔一批年轻人,这样才能后继有人”[19]。所以“要好选人,人选好了帮助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20]。
3.深化市场化方向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很多问题是没有把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分开,没有把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分开。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都是社会领域的问题,不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不能用经济政策去取代社会政策。如果说把经济政策滥用到社会领域是错误的,那么把社会政策滥用到经济领域也是错误的。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但是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既要强调社会主义的成分,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又要在经济领域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能走回头路了。但是,有的人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和矛盾悲观失望,甚至对改革产生了怀疑,有意无意地贬斥、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以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等理由来否定改革。缩小贫富差距、扭转两级分化不能单纯靠国家财政调节手段,还要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而走出一条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关键在于深化市场化方向的改革。
4.政府转型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关键。目前,我国社会出现的大量不和谐,包括发展的结构失衡、公共政策的偏颇、政治制度的缺失,归根结底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失衡。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利益格局乃至权力架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诉求日益越出“纯”经济领域,不断触及社会的、政府行政管理和政治层面。所以,我国已进入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改革阶段,政府转型的目标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改变那些诱发政府自身利益冲动的制度体制安排。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的,“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牢牢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21]。因此,只有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惟有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才能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7.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3.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1.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6—377.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278.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68.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378.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5.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19]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39.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1.
[2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Deng xiaoping′s Southern Talk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Development Path
DONG Shu—bin1,WANG Si—di2
(1.Marxist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China;
2.Economic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Coinciding with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Deng Xiaoping′s Southern talk, reviewing and exploring the important thinking of the Southern conversa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eng Xiaoping led the National People pioneer the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talk of the South interprets the Chinese future development from the basis, means, manner, method, path, strategy, relying on the key objectives, and direction. Those not only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Deng Xiaoping′s reform and opening up, but also is the outline of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path. Therefore, Deng Xiaoping′s Southern talk not only set the tone of final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goals, but also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Persisting in reform and openness is the best mark of the South talk.
Key words:Deng Xiaoping; Southern talk; China′s development path
(责任编辑:关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