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社会主义: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方案

2012-04-29李垣马得林

理论月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宣言资本主义生态

李垣 马得林

摘要:进入21世纪,《生态社会主义宣言》和《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两份纲领性文件相继发表,两份宣言全面阐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论证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于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及其理论可以化解“地区共同体”这种政治结构在治理生态危机问题上的困境,为我们开启了一种全球主义的生态救治方案。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宣言;生态危机;地区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O-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087-04

在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曾经诞生过两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一《生态社会主义宣言》(Ecosocialist Manifsto)和《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Belem Ecosocialist Manifesto)。两份宣言全面阐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论证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纲领,体现了进入21世纪欧美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最新趋势。从《生态社会主义宣言》到《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体现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我们能够设想一种生态社会主义制度吗?这一幽灵能够变为现实吗?我们看到,对于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生态危机,“地区共同体”(local community)这种政治结构在生态问题上存在着生态治理的困境,而生态社会主义及其理论可以为我们开启一种全球主义的生态救治方案。

一、《生态社会主义宣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进入新世纪,在2001年9月巴黎举行的“生态与社会主义”论坛上,美国学者乔尔·克沃尔(Joel Kovel)和法国学者迈克尔·洛威(Michael Lowy)共同起草了一份纲领性文件——《生态社会主义宣言》。在《生态社会主义宣言》中,克沃尔和洛威首先揭示了人类进入21世纪面临的两大危机——生态危机和社会崩溃性危机。“前者源于远远超出了地球自身减缓与抑制生态不稳定能力的无节制工业化,而后者则产生于被称为全球化的帝国主义形式,全球化进程具有一种对传统社会的解体性效果。”而两大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世界资本主义的扩张。两位学者表达了鲜明的立场:拒绝任何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主张从其实际状况来看待资本。那么,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呢?《生态社会主义宣言》从三个方面作出了阐释:第一,究其根源,由于持续扩大利润的内在要求,对于一个奉行“要么增长、要么死亡”信条的体制来说是不可能确定资本积累的极限,自然资源的滥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二,对人类而言,虽然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社区生活和有意义生存的需要,但资本却是冷酷无情的。它把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贬低为劳动力的储备军;第三,资本已经通过它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文化与非政治化,侵蚀并破坏了人类家园的整体性。今天,资本已经把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扩大到史无前例的水平。资本正在创建~个主要由西方强权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所掌控的跨国网络,不断摧毁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地位并把它们捆绑在一个债务链中,同时维持一个庞大的军事机器迫使所有国家对资本主义中心的服从。所以,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不仅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可能解决恐怖活动和其他形式暴力反叛造成的社会危机,因为要做到这一点的话,需要放弃帝国的逻辑,而那必将会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其所倡导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带来难以接受的限制。因而,资本主义唯一的选择就是诉诸残酷的暴力,而结果只能是日益增加的疏离并埋下进一步恐怖活动的种子。总之,《生态社会主义宣言》指出,资本主义世界体制正在历史性地走向崩溃,它是不可持续的,因而资本主义制度必须被根本改变或替代。

克沃尔和洛威认为,套用罗莎·卢森堡曾经提出的严峻选择放在今天依然有效:社会主义还是野蛮主义?可以说,后者对应着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崩溃性危机。但是,为什么必须是“社会主义”呢?《生态社会主义宣言》指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主义的观念仍然代表了对资本的替代。”如果说。资本主义是不可持续的,并将解体为野蛮主义,那么,我们就需要创建一种能够克服资本注定带来上述危机的“社会主义”。但是,由于在历史上,资本主义强权敌视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内部民主的拒绝,对资本主义生产主义的效仿,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掠夺性破坏。可以说,传统社会主义未能克服资本带来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对社会主义加以新的阐释,那就是“生态社会主义”,并将致力于它的实现。

那么,为什么必须是“生态社会主义”呢?《生态社会主义宣言》指出,在今天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我们把生态社会主义视为对20世纪传统社会主义的实现而不是否定。因为生态社会主义的理念保留了传统社会主义所追求的自由与解放的目标,并且主张在一种生态框架内重新界定社会主义生产的途径与目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从属于交换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从属于抽象劳动的,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资本追逐利润的需要,而不是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tlamy Foster)指出,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一个自我扩张的价值体系,剩余价值的积累由于根植于掠夺性的开发和竞争法则赋予的力量,必然要在越来越大的规模上进行。投资只要不再扩张,利润只要不再增长,资本流通就将中断,经济危机就会发生。“‘静止的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而这种迅猛增长通常意味着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同时向环境倾倒越来越多的废物,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因此,生态社会主义应该首先恢复对生产性正义的追求,使交换价值从属于使用价值,使抽象劳动从属于具体劳动,也就是说。按照需要而不是利润来组织生产。我们需要“生态学”。因为它使社会生产力变得清晰起来,并终止对地球的毁坏和解构;我们需要“社会主义”,因为它使社会关系变得清晰起来,终结市场的统治和消费的异化,并结束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生产主义和生态学的结合才不再相互矛盾,生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才具有公正性,才能避免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可见,在《生态社会主义宣言》中,克沃尔和洛威提出了大量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这其中既涉及社会制度层面的问题,也涉及人类意识层面的问题。他们致力于构建一种现行秩序的充分而必要的转型的逻辑,并开始筹划迈向这一目标的切实步骤。今天看来,这一宣言缺乏1848年《共产党宣言》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因为至今生态社会主义还不是一个幽灵,而且,在21世纪初它也没有基于任何一个具体的政党或运动。《生态社会主义宣言》只是一篇以对当代全球危机及其克服条件理解为基础的理论阐述。

二、《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及变革

由于《京都议定书》以及一系列国际会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欧洲绿色政治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陷入了困境,使得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在21世纪初的几年中经历了一个低潮期。为了摆脱这种困境,2007年10月,60名生态社会主义者在巴黎集会,宣布成立“生态社会主义国际”(Eeosocialist InternationaD。2009年2月,110名代表在贝伦召开了生态社会主义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发布了由洛威起草的《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宣言从生态危机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第二部分,宣言以《京都议定书》为例,对资本主义改良方案进行了批判;第三部分,宣言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及变革手段。在《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中,洛威提出了一系列比之《生态社会主义宣言》更加激进的社会改革方案。并制定了系统的实施策略。《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的意义在于,“它不是要求一个一般地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修复性的调节机制,而是提出了一个根本的替代方案,即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同时脱离宗法统治。它呼吁建立一个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宗法统治、尊重地球母亲的社会主义替代制度。”《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的开篇,洛威继承了《生态社会主义宣言》从生态危机的角度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洛威指出。资本主义“其唯一的动力是绝对的趋利,因而需要不断的增长”。资本主义与生俱来对生态具有破坏性,而这种破坏性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严重。“量变导致质变,世界已经处于危险的顶点,处于灾难的边缘。”并且,“对利润无尽追求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并非是资本主义的偶然性特征。它已经渗入到这个系统的每一个基因之中,根本无法通过改良消除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基于利润的追求在投资决策时只考虑短期效益。而不从长远考虑对于健康和环境稳定性的影响。“经济的无限膨胀与有限而脆弱的生态是不相容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能容忍对于经济增长的限制;另一方面,对于经济过度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危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又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对于资本主义体系而言,面临着自身无法回避的选择:要么增长,要么消亡。

对于今天已经非常严重的生态危机,作为世界主导性的资本主义体系理应对其负主要责任,但是,“地球的整体性和资本主义的趋利性截然相悖。”历史表明,过往绝大多数政策制定者对于资本主义趋利性的坚定维护,导致除了一些装点门面的虚饰之外,过去近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改良是巨大的失败。虽然也有一些孤立性的改进,但它们不可避免地被资本主义的无情扩张以及生产的无序性所压倒并抵消。因此,洛威指出,为了使人类有一个确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必须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不仅是要否定和反对资本主义,更要宣布的是建立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社会——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

《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出发构建了一个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洛威所倡导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早期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最新发展。早期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局限于分配领域。而洛威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分配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市场生态观和所谓生产至上的传统社会主义的批判,试图恢复社会主义对生产性正义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社会主义所寻求的正是使传统社会主义本身的批判性理想得以实现的社会制度。

虽然《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规划出了一幅非常美好的生态社会主义图景,但是,在实现理想社会的手段上,《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依然没有摆脱早期生态社会主义的改良路径。洛威提出了一系列计划进行的所谓“激进的变革”,涉及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工业生产与消费、食品生产与分配等各个方面。但如何实现这些“激进的变革”呢?洛威提出的实践手段仅仅是向相关机构“施压”。“我们对于清洁资本主义不抱任何幻想。我们必须向政府、企业和国际机构施压,以实现某些基本但关键而迫切的变革。”既然对生态资本主义已不抱任何幻想,那么为什么还要对相关机构抱有幻想呢?仅仅依靠“施压”能够最终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吗?此外,对于实现这场变革的主力军,洛威认为应该是人类社会中饱受欺压的最底层,那些勤劳而贫困的人民——劳工、农民、失地者和无业者。对于实现这场变革的领导阶级,虽然《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没有明确指出,但“生态社会主义国际”——一批不满现实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国际性组织——理应成为其领导阶级。

可以看出,从《生态社会主义宣言》到《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更加深刻,对于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方案更加具体。虽然在《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中,我们也看到了其社会变革所设想的非暴力方案,没有明确的领导阶级,以及空洞而模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途径等一系列不足之处。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生态社会主义只不过是绿色乌托邦,生态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变为现实而只是一种社会思潮。但是,对于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危机——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及其理论却可以为我们开启一种全球主义的生态救治方案。

三、生态社会主义: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方案

如何化解生态危机呢?早期的许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都认为,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首先解构现有政治生活的阶层模式而建立起一种自治、民主、平等的“地区共同体”模式。因为地区共同体作为一种政治生活模式,反对的正是“支配一被支配”的不公正社会结构,而倡导一种利害与共、和衷共济的平等的权力构架和交往方式。学者们大都接受了“基层民主”的原则,强调政治过程的分散化、非官僚化,要求实行一种以工人自治为特征的基层民主。本-阿格尔(Ben Agger)指出,“我们的两个主要概念即‘分散化和‘非官僚化,既适用于技术(生产)过程又适用于社会和政治过程。”生态社会的建设需要全民的直接参与,民众应确立地方意识、生态意识、社群意识和家园感并进行自我管理,而传统的代议制则阻碍了民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这种“基层民主要把公共政策领域通常的自上而下的方法颠倒过来,让民众和社群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态命运和社会命运,也让民众有权探寻一种对环境和社会负责任的生活方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逐渐意识到“基层民主”的原则既不现实,也无助于生态问题的解决。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or)指出,“大多数的生态问题以及那些既是生态问题的原因也是其结果的社会经济问题。仅仅在地方性的层面上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区域性的、国家性的和国际性的计划也是必需的。毕竟,生态学的核心就在于各种有特色的地方及问题间的相互依赖性。其核心还在于需要把各种地方性的对策定位于普遍性的、国家性的以及国际性的大前提下,这也就是说,要把地方性和中心论扬弃为民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新形式。”奥康纳道出了基层民主的政治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政治结构,是以社会性的关系、以地域性或地方性的共同体形式进行的,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把更多关切放在自己的共同体之内,并且具有一种“边界意识”。而生态系统是跨国界的,从不会因为政治区域的划分和国家的边界而中断;相应的,生态系统中的危机问题,也不会因为人类彼此间的国界划分。只停留在某个国家内部而不影响其它国家。因此。即使今天的生态危机已经上升到全球层面,人类也仍然囿于对各自共同体的认同,相互推诿,不能使用一种全球视野去达成共识。所以,“现代生态问题在政治上的关键症结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与人类政治结构的分割性之间的矛盾!”

虽然《生态社会主义宣言》明确指出,“生态社会主义必将是国际性的和普遍性的,否则,它将一事无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就现实而言,尽管主权国家不一定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共同体”,但是在国际的或全球的层面上,各个主权国家都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个利益相对统一的共同体,进而,各国政府以共同利益的不可让渡或退让为借口,使其以主权国家利益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所以,只要这种政治结构继续存在。而我们又不对这种政治理念和共同体的认同加以批判,那么,在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实践中,我们就不可能走得比现在更远。

如何化解这一困境呢?人类社会的这种以“地区共同体”为基本理念和基本形式建立起来的政治结构,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是不会轻易瓦解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调整一下思路一不是去直接思考如何瓦解现有的政治共同体而建立一个“全球政府”或全球主义的统一治理形式,而是去思考如何促使现有的政治共同体采纳有利于生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治理全球生态危机的目的。只有从这方面去理解,生态社会主义及其理论在当代生态政治思想领域中的独特价值才能得以凸显。奥康纳认为,“社会主义和生态学根本不是相互矛盾的,也许它们恰恰是互补的。社会主义需要生态学,因为后者强调地方特色和交互性,并且它还赋予了自然内部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以特别重要的地位。生态学需要社会主义,因为后者强调民主计划以及人类相互间的社会交换的关键作用。对比之下,各种流行组织或运动则局限于社区、都市或村庄,仅凭他们本身是不可能同时有效地应对全球资本主义在经济和生态维度上的破坏性特征的,对于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之间的破坏性的辩证关系,他们就更是无能为力了。”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生态社会主义宣言》到《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及社会变革方案的阐述,可以看出,生态社会主义对于生态危机的诊断思路及其处方,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和思维方式——生态社会主义并没有直接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结构,而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这是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这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通过把焦点放在上层建筑背后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这一层面,达到了对当今全球生态危机本质的正确判断和认识。

例如,在《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的第三部分,洛威明确指出,“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是阻止并逆转资本主义所造成的普遍性的生态灭绝,尤其是全球变暖,继而构建一个激进而实际的体系以替代资本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构建在变革性的经济基础之上,它的经济根植于强调社会正义和生态平衡的非拜金主义的价值观。”生态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生态观。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生产主义原则,因为它们都忽视了地球的平衡性和有限性。可见,生态社会主义试图在民主和生态的框架内重新界定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目标。洛威强调,“生态社会主义涉及革命性的社会转型,它将限制增长并实现需求的转变。而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标准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使经济发展从强调交换价值转化为强调使用价值。”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实现经济领域决策的民主化和生产资料的集体化。因为只有实现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并且集体决策,才能具有长远的眼光,才能将人从基于增长并产生异化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中解放出来,而这正是社会和自然系统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为了避免生态危机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工农业各部门的生产必须受到限制,恢复对生产性正义的追求。奥康纳也认为,生态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废止资产阶级的“分配性正义”,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生产性正义”。“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体制的发展。意味着分配性正义将越来越不可能获得合理的测定和实施。这就意味着,对于平等来说,我们所说的‘生产性正义不仅变得越来越可能,而且也越来越必要了。”可见。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物,《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所提出的生态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和主张是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涉及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因而对于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极具挑战性和批判性。

总之,对于生态社会主义而言,要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就必须首先破解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而作为当今全球主义主体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瓦解,进而建立某种所谓的“全球政府”。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社会主义就凸显出它的现实意义——生态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是要构建一种超越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而这种制度是可以在承认“地区共同体”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构架前提下运行的。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全球主义的生态救治方案,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球的生态和谐与社会公正,但是在其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首先通过资本主义各个国家内部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来促使各国采取更加有利于生态的治理方式,然后再逐步破解“地区共同体”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构架所带来的生态困境,最终实现全球生态危机的彻底化解。

责任编辑文嵘

猜你喜欢

宣言资本主义生态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生态养生”娱晚年
青春宣言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柔软宣言
脱贫宣言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TA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