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银行业:纠结的过去与抓狂的未来

2012-04-29顾旋

新财经 2012年8期
关键词:暴利令人银行业

顾旋

经营企业令人纠结甚至抓狂,持“变是找死,不变是等死”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狄更斯那句经典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放到中国银行业身上再合适不过。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不仅仅是未来令人抓狂,就连历史都是怎一个纠结了得。

回到10年前,中国银行业还不需要纠结,用周小川行长的话来总结就是本质一致、三种观点:一是定时炸弹,二是已经破产,三是拖死中国经济的引擎。

究竟是什么驱动了中国银行业的蝶变?一说是注资、剥离、改制、上市以及高利差;稍理性点的说法是,在改制上市重造了微观主体后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间接融资依然为主体的窗口期,抓住了中国这个新兴市场蓬勃发展的每一个机会。

当中国大型银行在市值、利润、存款等规模性指标走到世界银行最前列的时候,当年悲观与严峻的论调开始转化为无限纠结,从“破产论”、“贱卖论”到“暴利论”中,我们既看不到成就感,也看不到危机感,只是一味由悲观走向了纠结。

当我们看到英美银行职业经理人漠视股东与客户的利益,在创新的幌子下,把银行与经济推向深渊却仍拿着千万美金的高薪时,中国的银行家们至少对得起自己这10万美金的薪水。

始料不及的是“暴利”的银行业的声音却有点悲观。西方银行业的哀鸿遍野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不少所谓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标杆如今在生死边缘挣扎。而对于刚刚建立起适应传统银行业务发展管理模式的中国银行业而言,令人抓狂的未来即将到来。

以前的利好因素正在因为改革的完成与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快速远去,全球经济失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监管政策的收紧,更具复杂性、突发性、传染性的风险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长远来看,互联网将消灭中介。银行业或许是必要的,但未必是银行,这样的声音也逐渐清晰。伴随着这个声音,我们发现几乎每一个带着光环的互联网明星都涉足了银行业务,国际范围内的谷歌、苹果和亚马逊,中国有阿里巴巴、腾讯和中国移动。

对于这类问题,商业银行的应对战略是规模化、综合化、全球化与精细化,核心是扩大利基市场、降低成本、深挖客户价值,不管成败与否,基本上是对症下药的路子。

银行的意识是清醒的,他们开始认识到银行是经营资本、信息与人才的行业,如果不能在信息与数据经营上占有优势,银行业没有未来。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提出了银行必须从银行信息化过渡到信息化银行;建行直接推出了一个名为善融的集淘宝与阿里巴巴于一体的电子商务网站;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指出以FACEBOOK(脸谱)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形态,上述举动最终将影响到银行的生存。

最近在与一些IT行业的专家探讨信息化银行的未来,大家对银行是经营数据信息的企业没有争议,对当前经营数据格局中谷歌、脸谱、苹果这样的企业已经处于制高点,亚马逊、淘宝、阿里巴巴在第二梯队也没有异议。

这些专家对银行的转型均不持乐观态度,其原因并不是因为银行没实力,没有开放的平台,没有更高质量的数据,也不仅仅是因为银行没有互联网或创新基因,而是因为面对未来,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胜算。我们就不能再纠结银行业的历史与暴利,银行业更不能沾沾自喜,而必须要抓紧时间认真去研究那个令人抓狂的未来。

猜你喜欢

暴利令人银行业
暴利的钻戒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令人惊喜的均衡与成熟 B&W Formation Bar/Bass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在那个令人心跳的晚上
暴利项目 稳定日利丰厚
Beats耳机的暴利“法则”
令人匪夷所思的《公平竞争法》
广电巨贪借改制谋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