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唯一者”的思想来源及内涵
2012-04-29赵亮
赵亮
摘要:施蒂纳是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唯我论、个人主义的先驱。“唯一者”是施蒂纳的核心理论观念。要想真正理解施蒂纳的“唯一者”,就必须回到他所处的历史情境和思想境遇中去。因为施蒂纳的“唯一者”不是酣睡中发现的应然状态,而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反映和对当时历史发展惊掠的时代精神,是那个时代赋予了“唯一者”灵魂,是那个时代造就了施蒂纳。拨开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为我们敞开的是“唯一者”对那个动荡年代和无数思想碰撞的精神抉择。
关键词:施蒂纳;唯一者:我
中图分类号:B5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051-04
在当前学术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人非常多,但是,大多数学者都是对著作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感兴趣,后三分之二部分也就是马克思对施蒂纳的“唯一者”的批判,关注的人却较少。即使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关注者,也只是注重对批判性的研究,而对批判中的“唯一者”思想本身进行探究的人却寥寥无几。事实上,要想真正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对施蒂纳的“唯一者”的批判,就必须对施蒂纳的“唯一者”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只有这样追根溯源,才能更好地了解施蒂纳的本意。进而也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唯一者”这一思想观念对于我们研究施蒂纳的主要哲学思想,乃至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都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每一部著作、每一个哲学思想、每一个核心观念的产生都离不开他所处的年代、他所生活的境遇和他所处理论环境,每一种哲学思想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施蒂纳也不例外。故此。研究以“唯一者”为核心观念的施蒂纳哲学,就必须先从他所处的时代、生活境遇、早期的思想脉络,还有当时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人手。
一、“唯一者”从何而来?
首先,“唯一者”观念的产生是施蒂纳自身思想发展和内在思维逻辑演变过程的最终结果,而施蒂纳的早期思想则为其核心观念的创作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早期他写过这样一个小册子《一个柏林社团的成员对五十七位教士所写的小册子<基督徒遵守星期日戒律>的答复:对我们俗人的友好进言》,在这本小册子里,他极力反对精神上的胆怯、道德的贫乏和社会奴役,主张一种人道的宗教,教导人们去遵循一种合乎理性的伦理,在人自身中实现人性,并无所畏惧地、自由地生活。显然。这些观点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但是也不难看出在这篇文章里已经出现了个人主义、唯我论和虚无主义的苗头。到了施蒂纳写作《人道主义和唯实主义》时,他的这种思想倾向就更加明显了,而在这篇文章中他特别强调了学生精神的“自足性”和“自律性”,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自足性”和“自律性”才能彻底地摆脱外在的一切异化,并使得周围的一切事物变为学生个性发展中的营养品。随后他还详细地论述了个人的“独立自主性格”的形成,认为个人自身就是自己的原则,因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固定的原则能够适用于个人自身,而所谓的“自由人”就是一直处于不断的毁灭、更新和新生的演变过程之中,个人自身的自由就在于不断的自我规定和自我表现。
施蒂纳在这篇文章里所提出的“自由人”虽然不是后来他所着重强调的“唯一者”,或极端偏激的利己主义和虚无主义,但是,在这个“自由人”身上我们已经能明显的察觉出“唯一者”的影子。清楚的看到了这个“自由人”与“唯一者”的那种反复无常的个人主义特征的相似性。
随后,施蒂纳的另一篇哲学论文发表了——《论艺术和宗教》,这篇文章中他又向“唯一者”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在他这篇文章发表之前,鲍威尔的《黑格尔的宗教和艺术学说》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刚刚发表,施蒂纳支持了费尔巴哈关于批判宗教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家把人的最深刻的渴望投射到一个具体的对象,即艺术作品上面,借以宣传人的理想,而宗教则是企图用使理想的对象变成一种内在的精神现实的办法去把握这对象,结果只能使它具有感性内容的形象枯竭。因此,宗教的真正结果总是异化,信仰宗教的人追求和上帝拥抱,实际上却只是追求和他自己的影子拥抱,因为上帝不是别的。只是尚未发现自身的人性的空虚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出施蒂纳的反宗教观点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但是,到了1843年他又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爱之国家的一些初步意见》的文章,这时他的思想有了新的转变,不再拥护费尔巴哈而是开始脱离费尔巴哈的立场,从单纯的宗教转向了国家、政治。在这里他着重围绕“爱之国家”这一话题展开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爱的原则和自由的原则刚好是相反、相对立的。自由的原则是一个人活着总是为了自己而做,而爱的原则是一个人活着总是为别人而做,前者的出发点是只关心自己,而后者的出发点是关心别人。他也承认爱的原则比那种服从本能欲望自私的自由原则更高尚些,但是,以爱作为自己行为原则的人是为了周围的人、上帝而行动的,根本从来没有一个单独个人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有理性的人则是除自己个人的意志以外不愿执行任何其他人的意志,而只有意志才使人有理由把自己称为自由的人。很显然,施蒂纳直面批判了费尔巴哈人类之爱的观点,反对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博爱观点,揭露出空谈爱的虚假性。他的批判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以自由意志为原则的唯心主义立场,宣扬绝对的个人自由,这是根本错误的。同时,施蒂纳还批判了君主立宪制下的“自由”和“平等”,这种批判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他又借此提出否定一切国家的观点,这又是错误的。他认为,国家这种作为政治异化的形式一定会不可避免地对个人的自由造成限制和压抑,个人必然会由于服从国家而失去个人的自由。在这里施蒂纳的个人主义、唯我论、无政府主义已经逐渐开始形成。他已经从先前的自由派人道主义观点向极端的个人利己主义、虚无主义演变,而之前他所发表的这些文章为其之后的重要哲学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及“唯一者”观念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施蒂纳哲学的产生有其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唯一者”核心观念的产生充分体现了当时壮大的德国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迫切要求。十八世纪下半期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受1789年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德国社会各阶层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热情格外高涨,随着圣罗马帝国的解散,国内资产阶级改革的进行,德国的近代工业得以迅速建立,资产阶级逐渐成长壮大,政治上重要性也日益增强,他们急需一种哲学思想作为理论支持,而施蒂纳“唯一者”的哲学观念充分强调个人的意志,自我解放,注重个人的创造,反对传统观点,反对旧形而上学,这完全符合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胃口,他们就是要在政治舞台上张显自己,提升自我,发展自己,德国资产阶级发展的壮大和思想上的强烈诉求为施蒂纳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生长土壤。
再次,真正的哲学是时代“文明的灵魂”,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以“唯一者”为核心观念的施蒂纳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后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延续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特点,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物和结晶。纵观整个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又由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再由从费尔巴哈到施蒂纳,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再到绝对丰观唯心丰义的曲折历程: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到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再到施蒂纳的“唯一者”,经历了唯心主义理论自身的思想延续,同时也构成了一个连贯的、合乎逻辑的德国古典哲学体系,每种理论都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施蒂纳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后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唯一者”学说继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哲学的理论实质,并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逐步形成。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黑格尔和费希特的思想基础,就一定不会有后来的以“唯一者”为核心观念的施蒂纳哲学。
因此,以“唯一者”为核心观念的施蒂纳哲学既是其自身思想发展内在逻辑演变的结果,也是德国古典哲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迫切登上政治舞台并努力争取自身利益在理论和思想上的反映。综上所述,无论是自身思想的逻辑发展,还是前人思想的影响,都为其理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二、“唯一者”是什么?
“唯一者”是施蒂纳哲学的全部理论实质,也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核心观念。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这部书中从头至尾、无时无刻都在贯彻着“唯一者”这一核心观念。
第一,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开篇就引用歌德的诗句:“我把无当作自己事业的基础”然后他带有反讽的口吻接着说道:“还有什么不是我的事!首先是善事,而后是神的事,人类、真理、自由的事,人道和正义的事;以致我的人民、我的君主和我的祖国的事;最后,则还有精神的事和成千万其他的事。唯有我的事从来就不该是我的事。‘呸!只考虑自己的利己主义者!”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神只关心自己的事业,只为自己操劳,只为自己考虑,眼里只有自己;诅咒一切使不得安宁的东西吧。神并不为更高者效劳,只是使自己满足。神的事业是纯粹利己主义的事业。”而人类只顾自己,只关心自己的事业,只想着人类自己事业的发展,只看到人类自己,只把人类自己的事业当作事业,人类也是利己主义者。而真理、自由、人道和正义的事,还有人民、君主和国家的事都是为了自身,他们只看到自己,只为自己效劳,他们同样也都是利己主义者。随后施蒂纳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既然神和人类不外乎只将它们自己的事业置于自己的基础上;那么,我也就同样将我的事业置于我自己的基础上。同神一样,一切其他事物对我皆无,我的一切就是我,我就是唯一者。……神的事是神的事业,人的事业是人的事业。我的事业不是神的事,不是人的事,也不是真、善、正义和自由等等,而仅仅只是我自己的事,我的事业并非是普通的,而是唯一的,就如同我是唯一的那样。对于我来说,我是高于一切的!”。
施蒂纳从一开始就暴露了他的哲学立场,利己主义、虚无主义、个人主义显露无疑。赤裸裸地表现了出来——“对于我来说,我自己就是一切,我就是唯一者”,一语道破了这部书乃至施蒂纳所有的理论实质。在他看来,我是唯一的,只有自我才是真正的实体,在我这个唯一者之外,一切都不存存。所以,我只关心我自己,只在乎我自己的事,利己主义对于我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完全合乎逻辑的。同时,施蒂纳的唯我论具有强烈的虚无主义特点。他认为“我并非是空洞无物意义上的无,而是创造性的无,是我自己作为创造者从这里创造一切的那种无。”“我”对于施蒂纳来说就是无,进而他从这种虚无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最终得出道德虚无主义的观点:“你们认为我的事业至少必须是‘善事?什么叫善,什么叫恶!我自己就是我的事业,而我既不善,也不恶。两者对我都是毫无意义的。”从后来的哲学史发展来看。不能不说施蒂纳的虚无主义对欧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第二,“我”的人生和历史。施蒂纳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无非就是个人为了肯定自己是个别的、唯一的我而进行的斗争史。这个斗争史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人还没有被承认具有独特的“唯一性”的时期,另一个时期是人肯定了自己具有“唯一性”,并且这个具有“唯一性”的我已经获得了完全的自由。因此,他把《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分为“人”和“我”两大部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第一部分“人”包括“人生”和“古代人和近代人”两章。在第一章中,施蒂纳阐述了一个人是怎样从婴儿到青年。再到成年的成长过程。在他看来。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与整个世界相斗争,他一直尝试着去摆脱这个混乱的物质世界并找到真实的自然之我,但是他从未成功过。到了青年时期,人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性——真理、“人”、自由、人道、正义等等去生活,使精神统治着自身,把精神当作人的“第一次自我发现”,青年又再一次丧失了真实的自己。到了成人时期,也就是到了“第二次自我发现”时期,人不再像青年时期那样根据自己的理性与世界相处,而是根据自己的利益与世界相处,成人也不像青年那样按照自己的理性去构想世界,而是按照世界的本原去对待世界、把握世界。“我将世界作为我认为的那种东西、作为我的世界、我的所有物:我将一切归之于我自己。”因此,施蒂纳对人生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划分:儿童时期是现实主义的、青年时期是理想主义的、而成人时期是利己主义的。只有成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认为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施蒂纳又根据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把历史也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古代对应的是人的儿童时期,在古代,人完全处于自然的状态,在自然的统治下生存,所以古代人是现实主义的;从基督教时期到后来的近代,是人的青年时期,近代人虽然摆脱了自然的统治,但是仍然受困于理想,所以近代人是理想主义的;而只有到了施蒂纳提出的成人阶段。人类才彻底地摆脱了自然与理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对待和把握世界,由自己支配自己,所以这个时期是利己主义的。
对于人生和历史的这种划分,施蒂纳犯了致命的错误。他错误地把人生的不同阶段只看成是“唯一者”个人的“自我发现”过程,而个人的这种“自我发现”仅仅是一种意识关系,他完全忽略了意识之外物质和社会的存在,根本没有注意到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和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对人类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影响,只是一味夸大意识的绝对作用,单纯从个人的意识去看待历史,把历史曲解为利己主义的“我”的自我创造,把个人的绝对意识当作一切的决定力量。对于施蒂纳的这些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尖锐的指出:“事情恰恰相反:只要他不再用他的幻想的眼镜观察世界,他就得考虑这一世界的实际的相互关系,研究和顺应这些关系。只要他摧毁了他所赋予世界的幻想的形体性,他就会在自己的幻想之外发现世界的真实的形体性。”
第三,“我”的真正“自由”。在施蒂纳看来“唯一者”的“自由”,也就是“我”的“自由”,“我”的“自由”绝非那些彼岸世界的普遍意义上自由,“我”的“自由”就是“我”的独自性。在他看来,普遍意义上的自由是空洞的、虚无缥缈、没有任何内容的东西,这种普遍的自由是完全不存在的。虽然全人类、全世界都渴望得到普遍的自由,都希望到达自由的王国,但是自由作为遥不可及的东西,它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只是一个梦。自由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而且人类越是感觉到自由,就越被自由所困扰,越被新的束缚所拖累。自由就是最充分的自我否定,“就是从自我规定中、从自我中摆脱出来的自由。而不惜任何代价地把对自由的热望当作是对某种绝对东西的热望,这就使我们失去了独自性:它造成了自我否定。然而我愈是自由,更多的强制就愈益在我眼前堆积起来,我就愈益感到我的无力。”因此,自由只存在梦的王国里,只存在彼岸世界,人类根本永远无法到达。自由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独自性呢?“独自性就是‘唯一者我的全部本质和存在,就是我自己。我自由于我所摆脱的东西,我是在我权力之中拥有的或掌握的东西的所有者。在任何时间和任何情况下,如果‘唯一者我懂得要拥有自己并不把自己抛给他人的话,我就是我自己。我不能真正地欲图自由,因为我不能做到创造它:我只能想望它、追求它,因为它始终是一种理想,一种幽灵。”自由只是会使你失去你自己,使你自我否定,所以,还是去寻求你自己,成为利己主义者,使你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全能的自我”吧。施蒂纳从这种“唯一者”的利己主义出发必然地得出对个人权利的崇拜,“唯一者”我的权力就是“唯一者”我的财产,我的权利给予我的财产。我自己就是我的权利,通过我的权利,我就是我的财产。总之,对于“唯一者”来说,权利就是我的一切,没有它就一无所有。施蒂纳把个人权利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他根本不承认道德、国家、正义等等。
因此,“我从我自己那里引申出一切权利和一切资格;我对我所控制的一切都是有权利的。如果我能够做到,我就有权利推翻宙斯、耶和华和神等等”。在施蒂纳那里,“唯一者”是完全不受任何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唯一者”没有任何法律准则和道德准则,他只遵循自己的意愿,对于“唯一者”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神圣的,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可侵犯的。“总而言之,一切国家、宪法、教会等等由于个人的退出而灭亡,因为个人是任何普遍性、任何束缚,即任何桎梏的不可调和的敌人。”对于施蒂纳来说,“唯一者”从来不相信真理,也不讲什么道德,“唯一者”只相信自己,只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斗争。至于上帝、法律、自由、人道、国家和社会,“一切神圣的东西均是一种束缚和桎梏。”而对于这些已经建立起来的“桎梏”。“唯一者”应该怎样摆脱呢?施蒂纳认为,社会革命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唯一者”个人的反叛才能摆脱这些“桎梏”。这种“唯一者”的反叛就是从思想上完全否定这些“桎梏”,否定社会、国家、法律、上帝等等的全部价值。从这种思想的否定、批判和斗争中摆脱束缚,从而达到自我的最终解放。因此,在摆脱了“唯一者”的所有“桎梏”之后,我就可以真正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逍遥自在地生活了。
综上所述,“唯一者”到底是什么?“唯一者”就是唯一的自我。“我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的需要是独一无二、我的行动是独一无二的。简言之,我那里的一切是独一无二的。而只有作为这个独一无二的自我,我把一切都归我自己所有,如同我使自己工作、自我发展,都是作为这个我自己那样:我不是作为人而发展人,而是我作为我自己发展自己。这些就是唯一者的意义之所在。”因此,在施蒂纳那里“唯一者”就是我自己,“唯一者”就是所有一切。而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自己,归根到底只有我是有意义的,其他跟我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对于我来说都没有意义,这就是“唯一者”的实质。施蒂纳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显露无遗。然而,对于“唯一者”所唱的高调,实质上都是些空话。他代表了当时德国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小资产阶级在对抗当时国家压迫时表现的非常强烈和狂热,但事实上却是非常软弱和无力的,他们完全脱离实际,像施蒂纳那样企图用个人的反叛和思想的批判以求得个人的解放,完全忽视社会革命的意义,这一切都是空想,根本一点也伤不到资本主义制度。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唯一者永远只不过是对现存关系的粉饰,对陷入贫困中的可怜的无能的灵魂的一点安慰。”
三、“唯一者”的影响
以“唯一者”为核心观念的施蒂纳哲学,虽然漏洞百出,但是,它对于后来的哲学界乃至现实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19世纪90年代,施蒂纳哲学对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已经确立,工人阶级运动轰轰烈烈地发展,但是工人阶级内部仍然存在不少小资产阶级,虽然他们自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们却站在无政府主义的立场,攻击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妄图取得革命的领导权,篡夺革命果实。而正是施蒂纳哲学为他们提供了思想源头,在理论上为他们的无政府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直接促使了以“唯一者”为核心观念的施蒂纳哲学的发展。
其次,以“唯一者”为核心观念的施蒂纳哲学特别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内心活动、个体感受,这对于探讨人的价值和生命运动具有重大意义。它充分重视人的意志在人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能动创造作用,人的意志不仅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因素。同时。它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这对于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对待、认识和把握人生和世界具有重要进步意义。
并且,施蒂纳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马克思对施蒂纳哲学非常反感,但是。那并不能妨碍马克思从施蒂纳哲学中汲取营养。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始终都关心和强调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创造作用,非常重视和强调人生意义和人的价值是人生自身创造的结果,而且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就是彻底使人得到解放和自由,它就是一个彻底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和解放的理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深受施蒂纳哲学强调个人意志、个人解放的影响。
再次,施蒂纳哲学是尼采的思想前驱。施蒂纳和尼采都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反对一切现存价值观念的虚无主义,否定善恶标准的非道德论,主张“上帝死了”的反基督教思想,权力崇拜,非理性主义等等。施蒂纳的“利己主义的唯一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尼采式“超人”的雏形。
同时,以“唯一者”为核心观念的施蒂纳哲学对整个哲学界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学者都认为。施蒂纳哲学是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施蒂纳的极端个人主义跟晚近时候存在主义的某些形式非常相似,而他否定共同人性和一切自然律的观点更接近于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在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当中,无论是萨特还是海德格尔,都从施蒂纳身上吸收了思想的养分。海德格尔“真正的个人”、萨特的存在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施蒂纳“唯一者”的继承。存在主义的最为重要的观点:“存在先与本质”。也无非是施蒂纳“唯一者先于本质”的翻版。总之,存在主义的思想在很多地方都表现出与施蒂纳思想的血缘关系。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息息相关。
综上,以“唯一者”为核心观念的施蒂纳哲学。无论对当时的现实社会,还是对后来的尼采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以“唯一者”为核心观念的施蒂纳哲学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样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文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