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政党外交的形象谱系与生成逻辑

2012-04-29刘朋

理论月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刘朋

摘要:政党形象是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存在,其实质是一种外交行为。政党形象的概括和抽象,是形象主体对全世界作出的政策宣示和政治承诺。决定着政党外交的发展走向。政党形象有着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在中共政党外交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特质。在政党外交的未来发展中,政党形象的定位将走向更加民主、开放、向前。

关键词:政党形象;政党外交;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029-04

一、政党形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存在

政党形象(party image)一词最早由民主选举而来,是指在选举中投票人需要“某种简单的、较为持久的状物,某种被热爱和信赖的状物,某种在相继的选举中能被认为是过去所热爱和信赖的相同的状物,政党就是这样的状物”。在现代西方政治话语体系中,政党形象概念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党领导者的形象,尤其是该领导者是否具有改革的形象,且深受选民的支持;二是政党的公共关系,尤其是该政党能否有积极与正面的形象,甚至发挥政党组织社会责任的形象。且深受选民的支持与信赖;三是政党的决策机制以及政治甄補,是否能反映基层民意的需求,以及是否透过制度设计来扩大基层选民的参与程度。政党形象是政党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存在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反映和抽象。对政党形象的认识不能简单的泛化,政党形象并不是政党客观存在直观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它是历史延续性和现实合理性的契合统一。政党外交是世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平台和窗口,政党交往过程的“许多活动本质上都是塑造形象的活动”。本文所指的政党形象,主要是指在政党交往过程中,国外政党或公众对中国共产党本身、党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的抽象总和。政党形象是政党本质和宗旨的外在形式,不论其具体表现如何变化,其实质和核心都是永恒的、不变的。

政党形象的客观存在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政党形象是一个政党成立以来点滴积累而形成的。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沉淀的观念形态是对现实进行分析评判的既定价值准则和心理定势。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双向的”,二者之间存在或暗含的、或显而易见的逻辑上的关联,其共同构成作为政党形象形成基础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一个政党从何而来,今天展现出什么样的风格和精神,它将走向何方,政党形象客观存在的表象、标志和细节被模式化并经多种形式传播而形成群体观念,从而形成了政党在国际交往中的形象生成逻辑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概括和抽象,是中共对全世界作出的政策宣示和政治承诺,决定着政党外交的发展走向。

政党形象源于政党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政党形象既包括政党的内在气质和外观形象两个方面,又包括政党的自我期望形象和实际形象。同时还包括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未来形象。就世界政党政治的角度而言,政党形象最基本的指标有三个:认知度、评价度、参与度。“认知”即认识知晓之意。“认知度”是一个政党被世界政党和民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其包含被认识的深度、被知晓的广度两个方面。“评价度”即一个政党获得赞美、称誉的程度;是政党形象受其他政党和民众给予的美丑、好坏评价的舆论倾向性指标。“参与度”即一个政党在全球治疗与参与过程中,获得的世界认可、情感支持、行为合作的程度。参与度基于认知度和评价度的基础之上,是政党形象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和考量尺度。

党的形象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自身实践活动、外界评价、作风和成员形象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面对政党形象的客观存在,政党组织、政党精英、党员大众等主体对政党形象进行抽象和建构。形象主体的抽象和构建时表现出很强的可塑性和历史性。具体体现在政党外交的特定环境中,“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主体形象的评价者为政党形象的客体,主要包括世界政党政治中的政党、政府官员、民众以及大众传媒等。主体在构建政党形象的同时,不断接受着客体的信息反馈,这些反馈信息是主体构建者确定或进一步修正政党形象定位的依据和基础,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政党形象的定位及修正。

二、政党外交的形象演变:一种历史谱系的梳理

党的形象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既有历史积淀的一面,又具有不断演进的特征。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同世界的关系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形象建设,在政党外交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政党形象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特征。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党形象(1921年-1949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中是作为地下党或是在野党的身份出现的,交往的对象主要以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以及亚洲部分邻国共产党为主。其目的是为中国革命寻求国际同情和支持。基于以上身份和目的。这一时期中共在国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第三国际政党、革命党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政党三种形象。

标榜第三国际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的,并作为共产党国际的一个支部存在,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财政援助。早期中国的共产党人,始终是自觉地把自己视同国际共产党的党员。李大钊在国民党一大阐述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问题时就指出,因为第三国际是一个世界性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是第三国际在中国的支部,共产党员的作用,就是要在国民党与国际组织之间做个联络,使革命运动更好前进。因此,鉴于成立时的共产国际浓厚背景和从属关系,中共自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国际舞台交往中,以共产国际中国支部的身份和形象同共产国际以及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开展外交活动。如1930年第一次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就通过了一项《武装保卫苏联的决议》,苏区还发行印有“武装保卫苏联”的苏区钞票,即是这一时期第三国际政党形象在国内的真实反映和写照。

作为革命党形象的存在。中共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其基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国家政权,是毫无疑问的革命党,处于革命地位,同时也表明了一个革命政党的身份和形象。毛泽东就对“革命”、“革命党”进行过多次阐释,向世界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立场和形象。1948年11月,毛泽东在给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机关刊物所写的纪念十月革命31周年的文章中说:“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只是在有了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十月革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战胜法西斯侵略的榜样的时候,才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和发展了新式的革命党。自从有了这样的革命党,世界革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中国共产党主要是依照苏联共产党的榜样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兼容的政党形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交往实践中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特征,塑造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兼而有之的政党形象,这个形象表现为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积极参与国际反法西斯战斗两个方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部分,通过统一战线积极联络海内外的各种政治力量共同抗日,表现出较强的民族主义色彩。同时还积极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开展交往。树立党的国际主义形象。早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中共旅德支部就参加了反对佛朗哥法西斯统战的斗争;在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积极争取和开展同苏、美、英、加、印等国家政党和政府交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建国后至改革开放时期的政党形象(1949年-1978年)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政党外交工作,并于1951年1月在原中共中央统战部三处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机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专门负责与外国政党的联系和交往工作。这一时期政党外交主要围绕国际共产主义政党、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欧洲社会民主党等进行,目的是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政党外交中展现出的形象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形象、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政党形象和独立自主的形象。

社会主义执政党形象。建国初期严峻的国际形势大大压缩了中共的国际活动空间,随着“一边倒”战略的确定与施行,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与苏共、东欧共产党、工人党以及民族主义国家左翼政党的交往日益密切。对此,毛泽东指出:“在国际上,我们要团结全世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首先是要团结苏联,团结兄弟党、兄弟国家和人民,还要团结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借重一切有用的力量。”社会主义执政党形象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共产党、工人党争取援助以及学习、借鉴治国理政的经验。如建国初期争取到了苏联及东欧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捷克、罗马利亚、保加利亚等党和政府的技术、资金、设备等支持和帮助,同时还积极援助社会主义阵营内共产党、工人党和左翼组织。如抗美援朝运动就是对朝鲜劳动党的支持和援助的体现。从建国到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与这些党的关系历史上的最好的时期,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当时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中,就有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党在内的近60个共产党和工人党派出代表团出席会议。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政党形象。苏共二十大之后,国际共运发生了大论战和大分裂。随着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以及中共政党外交被纳入“反修”的战略轨道。认为“全世界一百多个党,大多数的党不信马列主义了”,严重地影响了党际关系的发展,我党同许多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联系陷于中断。“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极“左”思潮给政党外交工作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后果,提出了一些错误口号,在交往中违背了平等独立的党际交往原则,严重影响了党际关系。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还表现在坚守第三世界国家阵营。中苏交恶之后,中共的国际身份从东方社会主义执政党形象偏向于第三世界大国执政党形象转变,并作为国际交往的出发点。如中法建交前,中共严守第三世界大国的执政党身份,拒绝了法国希望中国首先停止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斗争的要求,并表明了法国需要先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之后才能与华建交的鲜明立场,从而推动法国1962年与阿签署《埃维昂协议》结束战争状态,维护了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基本利益与身份立场。

独立自主的政党形象。建国后,中共虽然实行了“一边倒”外交方针,但在党际交往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毛泽东多次强调,与苏联靠在一起,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不能硬搬苏联的经验。无论是搞建设还是搞外交,都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957年毛泽东在出席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时。专门就各党独立自主问题与各国党领导人交换看法,强调各党完全独立,各个党的事情由每个党自己负责。在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尊重各党独立自主的原则写进了会议发表的《莫斯科宣言》。1961年10月,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参加苏共二十二大,针对苏共大肆攻击,周恩来义正言辞地指出,苏共“公开片面地指责一个兄弟党”严重践踏了党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的原则,为此,周恩来愤然提前回国,捍卫独立自主的坚定立场,树立了共产党人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自强的政党形象。

3.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形象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对政党外交政策做了新调整。树立了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宗旨,提出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发展新型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强调同一切合法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开放式交流关系,实现了政党外交的转型,在国际上树立了科学发展的执政新形象、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开放自信的成熟政党形象以及和平共赢的负责任的新形象。

科学发展的执政新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综合国力较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发展问题成为各国执政党面临的当务之急。大多数政党都在根据时代潮流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调整对外策略。为此,中共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并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将服务国家建设和促进科学发展作为政党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三十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突尼斯宪政民主联盟、埃及民族民主党这两个长期执政的老党不约而同地发出同样的感慨:中共是一个以治国理政为首要目标的执政党,并不断地通过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促进国家的发展。

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利用国家权力解决好人民对于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和“历史形成的需要”的满足及实现程度,是其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这就要求执政党从人的角度去理解执政,以人本逻辑去开展执政实践活动,即要政党在执政中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与终极关怀,以满足人的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作为其合法性依存。近三十年来,中共在国际交往中不断向世界展示着亲民为民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绩效,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以人为本形象,并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对此社会党国际秘书长阿亚拉表示,中国共产党在促进社会公正方面作出的努力,使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享有越来越多的权利,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这是中共领导改革开放取得的最显著成就之一,在世界发展史上堪称奇迹,这得益于中共亲民的理念和作风。

开放自信的成熟政党形象。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共逐渐恢复了同一度中断的欧洲及亚洲、拉美等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的交往,恢复并加强了与非洲、拉美和亚洲国家执政的民族民主政党建立起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之后中共还同欧洲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及其国际组织、传统中右翼政党的接触与交往以及未建交国家政党交往与接触,基本上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党的对外工作已经成为展示我党国际形象的重要平台和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窗口。此外,中共在政党交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欢迎与世界上一切愿意于我交往的政党,不管是左翼政党、中性政党还是右翼政党,只要坚持党际交往的四项原则,都愿意进行接触合作。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中共与160多个国家,530余个政党上千次的交往过程中,消除了误解和歧视,扩大了共识,增进了了解和信任,强化了政党政治中的宽容共存精神,求同存异,推动世界的和谐、多样化发展。

和平共赢的负责任形象。政党外交中,针对世界对我发展的疑虑,中共非常善于倾听外部世界的不同声音,妥善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复杂关系,在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同时,注重扩大与各方利益的汇合点,照顾国际社会的合理关切,坚持以自身的和平发展来推动构建和谐世界。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向世界宣传我在政治上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尊重不同文明;安全上建立互信,发展共同利益;经济上互利共赢,不是捞一把就走:文化上提倡阐明对话、文明互补的发展道路和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和理解尊重,其开明开放、和平民主的形象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接受。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和平发展。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和行为,在国际上树立和平负责的大国政党形象。

三、政党形象的生成逻辑及未来趋向

政党形象的形成具有历史的和即时的积淀、反映的一面,但同时也具有可以主动选择、设计、建构、传播和塑造的一面。但国际交往中政党形象的定位及形成并具有并非完全的主观性,而是有着其内在的生成逻辑。

首先。政党形象的生成是政党性质和宗旨内在价值诉求。政党价值体系在政党形象塑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也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政党外交是政党政治在国际政治中的延伸,中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形象定位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和反映。在政党外交的历史发展中,中共无论是以共产国际一个支部的面目出现,还是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都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价值诉求和体现。

其次,政党形象的定位是实现政党外交战略目标的需要。外交战略旨在维护和实现国家的重大长远利益,“所考虑的是自身基本问题的宏观把握,形象就不能不是其重要议题”。政党形象的塑造本身就是一种外交行为,是政党外交策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必然接受政党外交战略的指导。没有得体的政党形象,政党外交的战略就难以实现。在国际交往中,政党形象的定位和塑造就是基于外交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成立,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而存在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革命的需要,这样的身份定位是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赢得国际支持的需要。同样,在建国后的政党形象定位的流变,也是随着政党外交战略目标的嬗变而变化的。

再次,政党形象是政党软实力建设的需要。政党形象作为政党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政党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形象的科学良性构建,能够提高世界政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加深党际间的理解以及政党政策、路线方针的认同,从而提高政党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声誉和精神面貌。外交活动是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展得当就能够大大增强国家软实力。软实力就是一种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对于软实力的来源,“很多产生于我们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通过我们的文化、我们在国内所实行的政策以及我们处理国际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软实力主要来源于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党外交,作为我国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阵地,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科学发展的执政新形象、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开放自信的成熟政党形象以及和平共赢的负责任等新形象的塑造,提升中共的政党软实力,赢得了世界政党的好评。

最后,政党形象的生成是理性回应国际“民意”的需要。国际“民意”代表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的热点和价值判断。中共在国际交往中面临的民意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来自于西方社会,另一种则来自第三世界国家,西方社会民意存在则以偏见和压制为主,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意有重新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意愿,并希望中国出头。政党形象对待这些国际“民意”,应理性的对待,应以我为主,以中国国家和政党的利益为准则,有礼有节的根据形势的变化塑造科学的、适合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实际的政党国际形象。

政党的自身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自我形象定位、所造以及国际社会的评价判断都会影响政党国际交往的政策和行为。因此,科学合理的政党形象对于政党外交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科学筹划。笔者认为,在未来的政党外交中,党的形象定位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民主开放的形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新情况、新挑战层出不穷,在国际交往中就要求党的执政更加民主化,发挥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拓宽监督渠道,加强权力制约,规范权力运动。

二是坚持宽容负责的形象。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摩擦的增多,在国际交往中应以开阔的心胸看待不同的评价和非议,以负责任的成熟的态度与国际事务,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切身利益,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与世界和平。

三是坚持和平共赢的形象。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世界第二经济体的执政者,具有越来越强的世界影响力。政党外交应侧重于宣传中国党和国家在政治上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尊重差异,安全上互信,倡导文明对话,维护正义,捍卫和平。

四是坚持改进向前的形象。中国是一个发展大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改进向前的形象定位,是中国发展活力的象征。也是中国共产党务实、精干、高效的体现。

五是坚持清正廉洁的形象。腐败是政党建设、特别是执政党建设的大敌,更是一些政党走向毁灭的种子。清洁廉政也是社会公众对现代政党的基本期望,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设一个清正廉洁的政党,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清正廉洁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政党外交中,应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党反腐倡廉的力度和决心,树立廉洁清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政党形象的存在是历史的,也是客观的。在中共政党外交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党形象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特征。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交往中能够树立起科学、合理、适合中国发展战略的国际形象。促进政党外交的科学发展。

责任编辑刘宏兰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