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产厨师南极料理记

2012-04-29高婷婷

大武汉 2012年8期
关键词:长城站科考南极

高婷婷

南极,这颗星球上最纯净、最人迹罕至的地带之一,旅行者们的顶级目的地,旅行社市场报价在8万到30万之间——如果有人邀请你免费前往,会不会让你欢天喜地?但如果让你待1年呢?

设想一下,在平均气温零下30℃、覆盖茫茫白雪、暴风雪频繁的南极岛,几座孤独的集装箱改装成的小屋,咱们这些过惯炎热夏季、喜欢热闹的武汉人,你能坚持多久?555天。是一位叫戴涛的厨师创下的。

他并非观鲸、泡温泉度假,而是每天一个人在厨房忙乎,替少则17人、多则120人做饭,整整9个月无人光临,意味着仓库里的食物要坚持到底,不论蔬菜多么缺乏,也不能让队友们营养不良——这些都该你负责。

难度可想而知。

“日本有一部叫《南极料理人》的电影,在北海道拍的,讲科考站厨师,根本不是那个事。”戴涛摆摆手说。在他和同事们分别奔赴南极三个科考站之前,把《南极大冒险》、《帝企鹅日记》等片子都翻出来看了一遍,想心里垫个底,可到了南极,依然是个陌生如同外星球的世界。

先扫个盲,南极的地图,看上去如同一只大蝌蚪,目前中国在南极的三个科考站分别在它身体的不同部位:离人类生活地区最近、访问最频繁的长城站,在三面环海的尾巴尖上;最艰苦的昆仑站,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心脏部位;最遥远孤独的中山站,在嘴巴处。

一个站仅一名厨师负责,另可带一个帮手。

此次,记者寻访到的是武汉第一批被选中奔赴南极工作的三位厨师,来自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王辉亚、戴涛、徐康,前两位是中国烹饪大师,当时跟随他们前往的还有两个学生。他们在南极经历了什么?

【亚布力集训、厨师比武】

2008年年初,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网站上,首次出现了“第26次南极科考队全国选聘厨师”的消息。这个消息,引起了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副院长王清华的关注,他还在武测当学生的时候,就曾两次去过南极科考,一直难忘。

南极科考队,以前对厨师班子没那么讲究,只是从相关事业单位的机关食堂选派几个师傅,身体好,具备能够独立担纲上百人饭食的能力,就OK。结果,队员反映饭菜够量不够质、口味单一。在枯燥的极地生活里,食物是最能给人带来情绪波动的调节物。

这次全国公开招聘,就是想让科考队员们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全国各菜系大厨们都摩拳擦掌,也让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师生们激动不已。

经过资格审查和初选,该校王辉亚、戴涛两位老师,和全国多名厨师一起,赴黑龙江亚布力参加体能测试和冬训。去南极,身体条件是第一位的。

在室外零下18度左右的温度下,登山、跑步、滑雪、野外生存训练、雪地宿营、雪地救援……对于46岁的王辉亚、37岁的徐康都是不小的考验。

冬训结束,身体合格厨师,才有资格参加“厨师比武”,考察内容如“满汉全席”涵盖广泛:中西大餐、红白两案、甜点小吃……每位厨师随机抽签决定食材,4个小时内做出10道菜。

这难不倒烹饪大师。最终,王辉亚和戴涛2位老师过关斩将,和另派去西藏高原训练的几名学生一起,成功入选南极名单。

他们总结自己顺利入选的原因,不仅仅是比武表现“菜做得好吃”、“武汉厨师手艺全面,口味兼顾南北”;在南极当厨师,还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会否进行仓库食材的科学保存和分配管理——万一还差几个月回来,仓库存货就吃光了,怎么办?对科考队员营养的搭配——在南极吃出了小病都会酿成大病,专门在该校从事“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研究的他们,无疑比普通饭店大厨们要胜出一筹;二是心理素质好不好,性格是否开朗活泼,在南极极端孤独的环境下,有时这会成为一个团队最大的考验。

在南极,最让人惧怕的不是严寒,而是孤独。

南极又被称为“风极”,13级以上暴风雪封门的倒霉天气很多,队员们住在临海的房子里,整夜窗户像有人在用锤子猛砸;即使在无狂风的日子,阴天也占了绝大多数。当时年仅22岁、最年轻厨师徐康说,他在南极待了4个多月,晴朗的天记忆中只有两天:2010年1月1日,是天最蓝的一天,心情好到连做事都想笑。有老队员说,其实南极的阴天如同是云层盖厚被,比晴朗的天气暖和一些。

到了极夜,就更不用说了,阴霾的天气、封闭的环境,能做的事太少了:上网、唱卡拉OK、打上海麻将、蒸桑拿、做体育运动。安抚人的思乡情绪,最有效的就是端出一盘散发浓浓家乡味道的菜。

【艰苦遥远的中山站】

戴涛是第一个出发的,他被分配到了最遥远的中山站,“蝌蚪嘴巴处”。

他属于很有韧性和忍耐力的那种厨师,23岁就曾在非洲卢旺达为中国援外专家组服务,长达4年。极热和极冷,同样让人难熬。此次555天的任务,他欣然领命。

从上海出发,乘坐“雪龙号”科考船,在大海上漂泊近两个月才能抵达。

中山站很艰苦,中途无法用飞机运输补给物资,它需要一次携带足够一年多的食物储备,多达60多吨。60吨食品原料分为14大类,多数是大众原料,包括饮料类、零食类等。

戴涛很细心,出发前拿到一份中山站越冬核心17人名单,按照籍贯进行了统计,湖北4个、山东3个、福建2个,贵州2个,内蒙1个……针对各省的家乡口味,特意让采购员采买了一些风味调料。

结果,采购员太忙,反而把最不起眼的一项给忘记了:大蒜头。无奈只好申请从南极打卫星电话,请求大船去澳洲采购,几个月后才送来。幸好几个山东队员自己随身携带了几斤,慷慨挪给厨房先用。后来从澳洲运来的新鲜蒜头,戴涛怕放坏了,琢磨着一半直接边用边晾干,一半送去冰冻,结果,冰蒜头拿出来时已经没有丝毫蒜味。

采购还漏了一项,蒸肉米粉,戴涛只好把大米磨成粉,用腐乳调着自己做。

当时中山站厨房条件很差,就是一个集装箱,已经使用了19年,设备老化得厉害。最难受的是厨房没有暖气,每天戴涛穿棉袄棉裤去做饭,还要先用铁棍把下水管的冰撬开。

就在这个破旧的厨房里,在南极“度夏”期间,戴涛和他的助手,每天要为120多人做自助餐,四菜一汤。

补充一点常识,南极科考站按照天气划分为“度夏”和“越冬”:度夏时间很短,从12月到次年3月,上百名科考人员会来到站点,抓紧好天气从事各类科研活动;而3月6日一到,大批人员撤走,南极进入严寒难过的冬季,站上只留下维持站点日常运行的10多个工作人员,一直坚持到年底,长达9个月,连生病都无法接你离开。

戴涛就是中山站越冬17人名单之一,除了站长和4个科研人员外,另有医生、水暖工、机械师等各1名,最多的是电工,有3人——因为在零下几十度的南极,想维持科考站内18度左右的室温,依靠的是三个机组24小时不间断地发电,这是生命线。哪怕只停电半小时,人们的生命就堪忧。

《南极料理人》电影里,拍摄的就是“越冬”的情形,每天早晨统一拉铃起床,然后做集体早操……“不是这样的,每天每人的工作时间不一样,比如气象观测人员,夜里要值班观测两次;电工也要轮三班倒,怎么会统一起床?”戴涛很辛苦,每天要做5餐,凌晨5点半就要起床,晚上21点做完宵夜后,半夜还要做一顿深宵夜。

和众多站点集中的长城站相比,它很孤独,周围只有俄罗斯一个站陪伴,联欢活动少,而且有典型的极夜、极昼现象。它的气温和水温更为寒冷,生物体格更小,钓起来的南极鳕鱼,只有长城站捕获的一半大。

长达45天的极夜,人很难受,所有开雪地车、海钓等户外活动全部停止,企鹅也去孵蛋了。戴涛每天做完饭,只能在有照明的站区户外稍微走走,然后回到室内唱唱卡拉OK。

在站里是否享受到那种渗入灵魂的极致静谧?“呵呵,站区有风力发电机。”

中山站比其它站令人羡慕的,是能欣赏到变幻多端的美丽极光。有一次戴涛刚洗完澡回宿舍的路上,遇到科考人员正在拍摄极光,赶紧说帮我也拍一张吧,把换的衣服垫在屁股下坐在冰山丘上,有极光的夜里气温极低,摄影需要曝光15秒,等拍完,他人都冻得说不出话来了。

【美食是“长城三宝”之一】

王辉亚和他的学生徐康,幸运地被分配到了长城站,“蝌蚪尾巴尖上”。

一路坐飞机坐到人想吐。从北京飞到巴黎、转飞圣地亚哥,再飞至智利最南端的小镇彭塔,最后坐C130大力神军用运输机,2个半小时抵达南极中国长城站。

这个站所处的岛叫“乔治王岛”,因为离智利近,周围分布有韩国、俄罗斯、乌拉圭、阿根廷、秘鲁等9个国家的11个科考站,比较热闹,常有各个国家队员串门拜访;有的国家还建有教堂、配有牧师,周末举行礼拜活动。

在离站区不远的一个企鹅岛背后,有一片比较避风的平静海域,各国的游轮多停靠在此,一部分游客还会把科考站当景点转转。

站里的厨房硬件以前不行,4个小板房拼凑在一起,连绞肉机都没有,百人吃饭,只能手工剁肉。后来条件渐渐完善,六七十平米,成为了“厨房机器库”:烤箱,蒸炉、炒炉、电子秤、微波炉、电磁炉、绞肉机、搅拌机、轧面机、电饼铛、豆浆机……一应俱全。厨房用灌装煤气,火力和在武汉做饭差不多。

困难在于储存食品的仓库,虽然离厨房只有百米左右,但遇到南极暴风雪,一人多高的厚雪封门,根本走不过去。所以王辉亚每周都计划好,一次性扛回足够一周的食物。

因为基本每个月都有飞机来一趟,游轮也常拜访,总能带些新鲜水果或烟之类,很让队员们开心。吃了半年以后,食物渐渐品种单调了,长城站会去和俄罗斯站、阿根廷站等交换一下异国食物,丰富大家的口味。

长城站除了厨房条件好,运动等硬件条件也不错,如室内标准篮球场,就很令各国队员羡慕。因为南极的寒气很重,为保障科考人员的健康,各站都设有桑拿浴室,帮大家把身体里的寒气逼出来。长城站设有芬兰浴、湿桑拿、干蒸房。王辉亚因为做得一手好菜,深得俄罗斯人的喜爱,常邀请他去洗正宗的俄罗斯桑拿,洗完了还到雪地里去滚一圈,十分过瘾。

每年逢南极冬至,6月22日前后,“乔治王岛”会举办盛大的“南极奥林匹克运动会”兼“国际美食节”。面积最大的智利站作为主会场,各站包括所有科考人员、服务人员在内,都参加,乒乓球、台球、梭哈、排球、足球……颁奖典礼后的美食节最受欢迎,各国端出特色风味,王辉亚不愧是烹饪大师,一举让中国的长城站美食赢得了“长城三宝”的美誉。

啥叫“长城三宝”?“能吊50吨的长臂吊车,80吨的铁驳船,中国菜”。

为了丰富13人“越冬”的单调生活,站里还举办“长城大学”活动。每周一讲,站里有特长或懂某项生活趣味的人,都被邀请上台讲。王辉亚

也常常成为讲师,从如何做特色小点到如何理解中国烹饪的文化。因为面对的都是科学家,每次准备他都很充分,把图片文字都做成精美的PPT。

外国科考人员,很喜欢到长城站“蹭饭”。幸好长城站储备量足,一年储备一年半的食物。遇到站庆或中国传统佳节,会主动邀请邻站参加宴会。

徐康回忆说,在长城站对岸的小岛上,有一个斯洛伐克男人,五十多岁,自己掏钱搞南极科考。他条件很艰苦,每天吃黄油拌面粉,遇到天气比较好,就划个小木船过来,用自己带的水果刀,帮厨房择菜、杀鱼,换些食物啤酒什么的背回去。

【湖北小吃香飘南极 】

因为储存时间长达数月,站里的食物一般是冻品。

每个站的仓库都有冰柜,王辉亚解释说,因为食物的储存是双向的,极低温和高温一样,都会让它变质,他们会根据食物的不同品种,让它们储存在合适的温度里,南极的冰箱相当于“保温柜”。

因为以冻品为主,需要用浓油重酱来压住腥味,所以丰富的南北酱料是必不可少的,豆豉酱、柱候酱、虾酱、XO酱……戴涛在船路过澳洲的时候,还补采了一批李锦记。

长城站的“酥鳞武昌鱼”,是化冻品为神奇的典型。因为冰冻了半年的武昌鱼,干到连鳞都刮不下来,而且腥到无法清蒸。于是师徒二人一商量,干脆不去鳞,直接高温油炸,然后红烧,结果大受欢迎。

在准备单中,王辉亚和戴涛都预备了面窝勺子、做米酒的酒曲、蒸肉米粉……为了煨汤好吃,还特意进了土鸡。私心里说,预备让湖北菜在南极大放异彩。因为南极站虽小,却集中了全国的科学精英,如果让他们吃到赞不绝口,回到家乡会到处说湖北菜好吃呢。

看一下他们的早餐菜单吧:鸡冠饺、糯米鸡、面窝、小笼包、糊米酒、白糖发糕……甚至还有“油香”,这可是在武汉都难以寻觅到身影的传统小吃呢。

虽然采购单写满满一叠,但为了满足队员们的心愿,厨师们依然有不少东西需要亲手DIY。

比如豆腐,王辉亚虽然是中国烹饪大师,但在武汉从来没有亲手做过豆腐,只看过别人做的过程,凭借记忆来操作。从仓库里翻出黄豆和“豆腐王”卤水,第一次做,6斤豆子做了3斤豆腐,在锅里摔得崩崩响,比干子还老,队员们吃后婉转地说“老王,这个豆子味很浓郁。”后来渐渐做熟练了,3斤半豆子能做20斤豆腐,成为长城站特色。

每逢厨房做豆腐,队里就欢传“老王今天做豆腐了!”东北的队员等不及,直接从冷水桶里把豆腐捞起来一块,搞点蒜、撒点葱,弄一瓶小酒,直接就吃了。

大师就是大师,中国各大菜系,你点得出,只要食材有,他就做得出。

有广东队员想吃虾饺,王辉亚会自己用面粉做澄面,冲出的面筋留着炒吃;有湖南队员想吃剁椒鱼头,王辉亚会“自制剁椒酱”,把小米辣一剁、剁姜蒜、用粉条一拌,做出的鸦片鱼头被抢光;有人吃腻了奶油蛋糕,想吃香草蛋糕,站里没有香草粉,徐康脑筋一动,尝试把咖啡粉掺进去,做出了别致的“咖啡蛋糕”;有人想吃果冻,零食单里没准备,王辉亚自己熬琼脂,用牛奶一调,加一瓣橘子,“水果果冻”……

“度夏”时,要应付100多人的饭食,厨房工作量庞大,两人每天工作16个小时。科考队员于是自发轮班去厨房帮厨,有一个中科院的博导,研究遗传基因的,主动请命专门负责杀鱼。

肉禽类吃多了,胃酸分泌过多,有队员出现胃不舒服的症状。徐康会建议他去吃一个皮蛋,酸碱中和,第二天果然好多了。

王辉亚临离开长城站时,特意在电脑上留建了一个“南极菜谱”的文档,把自己琢磨出的适合南极厨房的菜谱、食材配比需求量、DIY豆腐和澄粉等方法之类的,均详细记录下,供后来的厨师参考。

【蔬菜、淡水是“奢侈品”】

“在南极,当你看到新鲜的蔬菜时,眼睛都绿了。”

在南极的厨房,蔬菜有四种模式:一是速冻菜,二是脱水干制,三是新鲜的,四是自种的。速冻蔬菜如番茄、西兰花等。吃得最多的蔬菜是两样,土豆和洋葱。土豆吃的时间最长,可越吃土豆越小,水分不停收缩。

去南极之前,厨师们特意采购了一批黄豆、绿豆、黑豆等各种豆类,还有白菜、萝卜等菜种,预备在南极发一些新鲜绿色苗芽菜吃。

配电房里,温度有近20℃,很适合发苗;徐康还尝试过在空房间里用取暖器帮助发苗。“很简单,一天浇几次水,喜欢种花草的人都能操作。”开始时,大家用冷却机器的回流温水浇苗,后来发现有机油味儿,于是用桶提雪化水浇,长出的豆苗果然清甜。因为没有合适的土壤,蔬菜种子也只能长出苗。王辉亚还用铁丝串起大蒜头,发出绿油油的蒜苗来,队员们搬去当房间盆景看。

南极虽然遍地是冰雪,淡水却还是要动脑筋。

在中山站附近,科考队员们寻找到一处小山洼,筑起一个坝。等越冬到了尾声,就把周边的积雪都往里推,作为生活用水。因为那个岛以前是企鹅岛,雪里夹有不少企鹅粪和毛,化水不能食用。

厨房要用食用水,需要用雪地车和水囊,从内陆十几公里的雪山去拖雪块,科考队员会鉴定哪些是海水冰、哪些是淡水冰,然后拖回来。

在南极,有两种饮品不限量,一是汇源果汁,一是红星二锅头。

前者是为了在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的情况下,补充科考队员的维生素C;后者是为了缓解大家的思乡情绪,活跃团队气氛。喝酒能让人忘忧,在极夜的日子里,大家围坐着一边吃火锅或包饺子,一边讲段子,小酒喝着,是防止情绪抑郁的好方法。

俄罗斯站一个厨师很馋长城站的酒,一次两站交换食物联谊,送给了他几瓶二锅头。没想到他一口气三天喝完,醉倒耽误了做饭,直接被站长开除,送上了船。在南极,俄罗斯厨师在站内的薪水是一天70多个美金,而上了考察船,一天才10多个美金,而且每日望海发呆。

俄罗斯的南极科考站曾因为厨师喝酒,前几年还酿出了一次大的事故:电线老化起火,烧死了一名醉倒的厨师,所以曾发出“南极禁酒令”。后来发现管理难度太大,遂改成“站区内不能饮酒”,于是俄罗斯队员常利用周末出访的机会,去别的站喝酒。

【南极的野生海鲜】

在南极,厨师们能亲手捕获新鲜的海产品,丰富饭桌。

王辉亚和徒弟徐康,把牛肉切成小块,用一根线系着,顺便绑上一枚金属螺丝。站在海岸边的石头缝上,用手提着线,水下一有抖动就赶紧拉起来,保准有一条肥美鱼。他们把南极钓到的鱼,都叫做“南极鳕鱼”,半斤到3斤一条,它们喉咙处有个倒刺,吃下饵,甩都甩不掉。南极鳕鱼做成的汤,肉细嫩到入口即化。

站内科考队员中也有很多钓鱼爱好者,会主动帮忙去钓。

科考队员会主动提供手头的气候数据,帮助厨房做准备。比如搞气象观测的人,预报这几天的温度、湿度、风向……有没有暴风雪,让老王决定该去仓库搬几天的食材来存着。

再比如,有队员通过“测潮仪”计算,会跑去和王辉亚说,“老王,今天是大潮,赶紧去捡鲍鱼。”南极鲍鱼,是站里的又一美味海鲜。退潮时,岸边大小石头上,吸附着很多鲍鱼,一采一脸盆,个子不大,却比在武汉吃到的鲍鱼嫩很多,沸水一烫就熟,用调料蘸着吃。

一天,徐康刚走出营地准备去拖淡水,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原来不远处一座冰山倒塌了,结果把海底不少稀罕物都推上了海岸这边!海星、海参、海胆……南极的海星模样很怪异,身子很圆小,脚却很长,被人捉住后一边扭动一边断脚,被冻脆了。南极海胆很鲜甜,平时待在海底,需要专门的网去捞,很难捕到,只有靠科考人员预测哪里的冰山有动静,“守株待兔”。

南极生长的植物非常少,主要是藓类、像黑木耳状的地衣、藻类等。有一种细如头发的“发草”,一年只长一丁点。徐康有一次挖了一株,放在房间杯子里,用水泡着,第二天吓一跳:它居然一夜长了10多厘米。

厨师们也帮助科考队员做南极的人体科学记录。

王辉亚的电脑里,还保留着一份《越冬人员三次调查营养素总摄入量》的表格,他们每天负责将科考人员的食物及调味品摄入数据提供给医生,计算卡路里、蛋白质、脂肪、钙、维生素C等等。

在工作间隙,厨师们会和科考队员一起,去营地周围转转,观看企鹅排队、海豹产仔、虎鲸嬉戏、贼鸥偷食……去南极是值得的,毕竟看到的是平生难见之景,还能和科学家聊天获得难得的科学知识。

虽然艰苦,回到武汉的戴涛和徐康,依然怀念南极,都想再去一次。

极致严酷的环境中,人们的各种欲望降低到最微弱,唯有食欲可以得到满足——厨师们,成为南极最受欢迎的人。

自2009年王辉亚他们那一批去过以后,南极科考队员的嘴“变刁了”,从食堂级千篇一律的大锅菜,到风味迥异、花样迭出的大师烹饪,各站站长们都点着名要“汉产厨师”。

如今,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已经快成为国家定点的“极地厨师基地”了,前后派去过9名厨师,并将出一套选拔南极厨师的技术标准。

更好的消息是,听说中国的南极各站即将启动“无土栽培蔬果”技术,让新鲜蔬菜不再是奢侈品。

猜你喜欢

长城站科考南极
《雪地勘察科考设备》
进军“世界第三极”的科考
“科学”号科考船完成今年首个科考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科考延期为哪般
南极不再“难及”,长城站旅游申请开放
南极大逃亡
我们的南极长城站
难忘的南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