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西北首个水生态修复试点
2012-04-29
“到处是臭水,到处是荒草,到处是垃圾”
驱车从浐河西路经过浐河,尽管是汛期,但是河道基本干涸,里面倒是有不少水生植物。浐灞生态区生态管理局的李晨告诉我们,浐河上游修了一道橡皮坝,所以下游的水比较少。其实,近几年浐河的水一直很小,最多的时候也不到100个流量。
李晨是西安本地人,在浐灞生态区附近长大。据他介绍,十几年前浐河岸边非常荒凉,人们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大量的垃圾堆在岸边。除了如山的垃圾,还有一个一个的采砂场,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完全是两种景象。
据官方资料显示,浐河25处排污口每天排入污水达10万立方米,致使浐灞二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加上浐灞河区域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大量污水直接进入水体,对浐灞二河水环境造成极大危害。除了水质恶化这一主要问题外,浐灞流域还面临河堤年久失修和河床内岸随意挖砂的问题。特别是沿河随意开挖采砂取石,河床下切达6米之深,甚至曾造成灞河桥垮塌、陇海线中断;同时,造成河岸不整、河床凸凹不平、深坑连片,岸边一片荒芜,河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当时有句话形容浐灞生态区十分贴切:到处是臭水,到处是荒草,到处是垃圾。”浐灞生态区生态管理局副局长王站平这样说。
在谈到浐灞河流域生态恶化的原因时,王站平说:“浐灞河流域生态功能的退化上游下游都有责任。浐河发源于西安市蓝田县西南秦岭北坡汤峪乡月亮石沟,至西安市谭家乡广太庙注入灞河。在浐河上游的蓝田县,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性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水量减少,水源的涵养性得不到保护。在下游,由于水量的减少使得水体的自净能力逐渐减弱,河道萎缩,污染的恶果被放大。同时,因为浐河的砂子质量好,大量的采砂企业蜂拥而至,造成河道支离破碎。”
浐灞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给当地造成了污染,而且还阻碍了整个西安市的发展。因此,2004年9月9日,西安市正式设立了生态型城市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浐灞河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后更名为西安浐灞生态管理委员会(简称浐灞管委会)。2008年,浐灞生态区被水利部确定为西北首个水生态修复试点。
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城区东部,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是西安市确定重点发展的“四区二基地”之一。目的是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完善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同时,突出发展金融商贸、旅游休闲、会议会展、文化教育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和生态人居环境产业。浐灞区成立以来,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令人刮目的变化。
因地制宜——广运潭工程
“灞上烟柳长堤,关中风情广运”描写的就是千年前的浐灞胜景。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亲临广运潭的望春楼检阅漕运船队,长安百姓闻讯纷纷拥来,进行商品交易,观者人山人海。为纪念这次活动,唐玄宗将望春楼下之水潭命名为“广运潭”。
从浐灞管委会出发,没多久便来到了广运潭。我们看到潭内水面宽阔、绿水荡漾。虽不见当年桅樯如林、百舸争流的盛景,但眼前的一番美景还是令人流连忘返。
2005年1月,浐灞生态区第一个重点项目——广运潭生态景观区项目开工,浐灞区水生态治理正式拉开序幕。整个广运潭生态景区规划面积11.67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20亿元。
李晨介绍说:“广运潭并不只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一大片水域,这附近的地块及其水域全都属于广运潭景区。我们看到的这片水域是由人工开挖的,当时采砂最严重的地方其实就是浐灞管委会所在地。虽然砂坑已经被填上,但地基依然比外面要低一些。”
据了解,广运潭景区项目在建设中高度注重生态影响,因地制宜,将非法采砂形成的砂坑进行整形,取坑为湖、取陆做洲,引灞河之水,形成了湖中有岛、岛洲相连,洲内有潭、积潭成渊的良好生态景观,还有效提高了西安市整体的空气质量,缓解了城市噪声污染和热岛效应。
由于治理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因此,以“天人长安 创意自然”为主题的“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便把这里选为会址。
变废为宝——桃花潭工程
桃花潭位于浐河下游,修建时为了节省材料和人工,建设者们在清除了所有的生活垃圾后,用部分建筑垃圾堆出了一个约150亩大的岛,岛上遍种桃树,名曰桃花岛。河道清淤后空出的800多亩土地,通过人工蓄水,形成了东、西两个湖,名为桃花潭。
目前,桃花潭受浐河水量的影响基本处于干涸状态。从旁边的公路经过,虽然没有看到想象中一池碧水的景象,但道路两边却是郁郁葱葱,丝毫看不出这里以前是座垃圾山。
李晨介绍说:“几年前,桃花潭所在的米家崖段是浐河污染最严重的一段。当时,浐河河堤年久失修,污水横流,垃圾如山。”指着公路旁边的山坡,李晨说:“原来的垃圾都像这样埋在了下面,在这个基础上堆上土,种上植物,就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来到桃花潭旁边,由于基本没有水,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河道里都种上了水生植物,十分茂密,岸边则都是桃树。在桃花潭中心我们看到了桃花岛,这也是由垃圾堆出来的景观,因为已经过了花期,很遗憾没有看到“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景。
“在浐河河道种这么多水生植物会不会影响防洪?”我们问道。
对此,李晨回答:“浐灞河流域生态治理首先包括了对河岸堤防的修治,标准都是百年一遇。其次,浐河的水非常小,上游还有一道橡皮坝,所以,即使在汛期,防洪的压力也不大。”但是,像桃花潭这样用垃圾做地基修建而成,下雨的时候是否会污染地下水,污染程度又有多严重,目前还没相关资料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希望管理者们能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把桃花潭工程做到最好。
“能修成现在这样已经非常好了,真的。”离开的时候李晨这样说。
科学治污——雁鸣湖湿地和碧水工程
雁鸣湖位于浐河以西,由浐灞开发区利用原自然水系经人工开发而成。整个湖区包括由北向南的5个湖面。这里的水来自于上游的一个水库,通过湿地的生物降解和自然沉淀等方式净化浐河上游的污水。经过几年的治理,雁鸣湖的鸟类数量由2005年的120种增加到如今的200种。
2006年,浐灞区还启动了碧水工程,将浐河 25 个排污口实施封堵截留。同时,沿浐河修建截污管道,将污水导入污水处理厂,使河水得到净化,浐河城市段水质目前已达到Ⅲ类水标准,基本达到该河段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西安最美湿地——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沿着灞河东路,我们一路向北来到了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灞河与渭河交汇口区域,毗邻泾渭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浐灞生态区规划布局结构“一心三翼”的北翼,整个区域分布在灞河的东西两岸,总规划面积约5.81平方公里,总投资15.7亿元,具备典型的河口湿地特征,是浐灞生态区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公园已建成保育恢复区3600多亩,完成绿化1000亩,栽植乔木6400多株,种植灌木、水生及地被植物360亩,向日葵110亩,放养鱼苗10万多尾。园内有植物48科、180种,湿地动物27目50科约15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3种,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灞河0号橡胶坝已具有蓄水条件,完成功能湿地水处理工程100多亩,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
随着湿地的修复,各种水鸟纷纷出现。
据了解,小白鹭、池鹭、夜鹭、黑水鸡、普通翠鸟和蓝翡翠等鸟儿已经在这里稳定生长,并已形成不小的鸟群。最让人们高兴的是黑翅长脚鹬和大天鹅的出现。2010年,湿地首次出现了黑翅长脚鹬。黑翅长脚鹬常结群活动,喜沿海浅水及淡水沼泽地,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这些季节迁徙性的鸟类把浐灞国家公园湿地作为越冬地,充分说明了这里生态环境的优良。
“明年5月,大家就能来这里领略芦荡惊鸿的美景了。”王站平高兴地说道。
节水先锋——污水处理和中水利用工程
在浐灞生态区到处可见绿色植物,特别是人工种植的树木或者灌木在道路两旁林立着,在炎炎夏日带给人们清爽的感觉。
“这里浇灌用水用的是什么水?”我们有些疑问,毕竟浇灌如此数量的植物,用水量必然不是一个小数目,尤其是对于浐灞河这样一个缺水流域。
“自来水,不是河道水。”李晨这样回答到。
据李晨介绍,浐灞生态区在浇灌时大部分地区都采用了喷灌技术,还有一部分是人工浇灌。这些水基本来源于浐灞区兴建的西安第三污水处理厂和西安第五污水处理厂。尤其是依托污水处理厂建成的第三污水处理厂的回用水厂,铺设回用水管网26.22公里,目前已将第三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回用于灞桥热电厂的冷却水系统、三角洲范围的绿化、道路浇洒等。
随着西安市第三、第五污水处理厂和灞河东岸的第十二污水处理厂的陆续投入使用,浐灞生态区的污水处理能力由当年的几乎为零到如今的逾60%,其中再生水的利用率达到了20%,使得多年的排污渠重现清流。
未来之路——坚持生态环保不动摇
谈到浐灞区未来的发展时,王站平说:“浐灞生态区在发展理念上依然坚持生态环保不动摇,着重打造金融商业区和滨河经济带,使浐灞生态区成为一个生态聚集地。在发展中坚持政府主导,继续走环保经济相互促进、实现环境保护持续投入持续发展的路子。”
我们从《浐灞生态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浐灞生态区将继续加大河流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实现河流和生态环境的休养生息,强化浐灞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打造强力“水”品牌,把浐灞生态区建成西安的生态补偿区、陕西的生态示范区、西部的生态水城。到2015年,浐灞地区生产总值将达900亿元、重点产业总体规模达700亿元、基础设施建成道路150公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100%。
浐灞生态区水生态修复的成功无疑为整个西北缺水干旱地区的水生态修复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但是,也有专家认为浐灞模式是否应该在西北地区大规模推广还是存在争议的。浐灞生态区在水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提出了打造“水”品牌、营造水景观的观点,这对于浐灞生态区来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并且可以以绿色经济促进金色经济,实现水生态修复的持续投入。但是,西北地区普遍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作为一个干旱地区,想要同南方丰水地区享受一样的待遇明显是不现实的。盲目跟风去打造一些水城水景只能是把原本就很宝贵的地下水变成地表水,然后被无谓地蒸发掉,造成更大的水资源浪费。这些地区的水生态修复应该着眼于更现实的目标,例如恢复原本的河流生态功能,保障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只有活学活用浐灞经验,才能避免把水生态修复工程变成面子工程。
浐灞生态区通过广运潭工程、桃花潭工程和雁鸣湖及碧水工程,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浐灞流域的三大生态难题——非法采砂、垃圾围城、河流污染,并且在工程建设中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充分发挥了当地各种优势,牢牢把握了生态修复的基本要求。毫无疑问,作为一种不断成熟于生态区实践探索的新范式,浐灞范式将以更加生动的实践范例,诠释生态文明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