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故里,水韵东平
2012-04-29王源源胡洪
王源源 胡洪
迤逦梁山,荦确延岱宗脊脉;浩渺水泊,波澜接黄河源头。千秋云走,史乘载铮铮人杰;万里风飙,水浒传凛凛鬼雄。盖凡河岳阔峻、草木萧森之地,必有万千气象在焉,所谓水土养人,斯之谓也。
——范曾《水泊梁山记》
古老的水域,悠久的历史
山东省东平、梁山、汶上三县交界处的东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水泊唯一的遗存水域,被称为水浒故里。来到她的身边,最初的感觉是和《水浒传》中的描述不尽相同。
初夏阳光下,一望无际的水面向远处展开。湖水清澈,碧波荡漾,片片养鱼网箱密布,令人联想到迷宫般的八卦阵。点点渔舟在其中游走,如灵动的音符,谱一曲悠悠绵长的《渔家乐》,沿袭着自然的节奏,洋溢着轻松和淡然。
虽然宽阔的水面依然演绎着“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梁山水泊的气势,但已不见“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的豪迈。相反,眼前的东平湖呈现的平静让人恍然感觉她很普通,普通得和别处的湖泊、水库没有什么两样。但是隐约中,又能感受到她的不同,感受到她背后包含的等待人们挖掘的许多许多的内容。
据史料记载,东平湖的形成历史要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在现在的鲁西南大地的位置,是一个浩瀚的天然湖泊——大野泽。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黄河和汶河,由于黄河改道频繁,随着泥沙的淤积,大野泽不断演变,到了北宋末年,逐渐形成了以梁山为主要标志的湖泊,改称“梁山泊”。此时的梁山泊得到充足的黄河水补给,水面稳定,范围进一步扩大。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北宋以来的农民起义军常将梁山及其周围的浩瀚水泊作为根据地。《水浒传》第11回写道:“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这就是《水浒传》中所依据的水泊梁山的历史背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片水域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黄河的改道变迁和历代对黄河的治理,“梁山泊”也经历着盛盛衰衰的变化。水至则“漂没千里,复成泽国”,水退即“安置屯田”。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徙,涨水流入湖泊及洼地。东平旧志载:“自清咸丰己卯河决兰封,灌入县境,安民山屹立洪波中,水涨则流入县境,水过沙填,诸水尾闾,俱被顶托,旁溢四出,纵横数十里,民田汇为巨泽,患且无已。”由于淹没地属东平县,民国年间始有东平湖之称。
东平湖,这是一个新生的名字。但作为一片古老的水域,作为水浒故事的发源地,她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内涵。
影视名城,旅游胜地
对于世代生活在东平湖边的村民来说,这片湖泊原本早已司空见惯。从家门口到湖边,不过区区几百米的距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捕鱼补网,养鸭织苇席,年复一年的劳作说到底不过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谋生,和别处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就连眼前环绕的群山和浩瀚无垠的水面也熟悉得甚至称不上风景。
但是有一天,改变似乎突如其来地来到身边。
东平湖西岸的梁山因一部《水浒传》而名扬海内外,它浑圆、雄壮,如一只威猛的巨虎蹲伏在大平原上,俯视着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东平湖。
好像就在一夜之间,水浒影视城、六工山水浒大寨等景点相继拔地而起。梁山景区依托武松打虎、林冲雪夜上梁山等脍炙人口的水浒故事蜚声四海,充分展现了水浒故里的历史风貌和民俗人情,成为游客体验水浒文化的活教材,也成为新版电视剧《水浒传》的主要拍摄基地,还吸引来了《剑侠情缘》《卜案》《楚留香新传》等众多摄制组。
“平时种农田,抽空当演员”,看似相去甚远的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在王台村、大西门、南塘子等东平水浒影视城附近的村子里却极为平常。据当地政府部门统计,目前,已有5000余名村民在剧组当起了群众演员,挣上了“演艺钱”。
多少年了,东平湖畔土生土长的人们把同样土生土长的梁山好汉视为豪杰偶像而引以为荣。年复一年,英豪们的传奇故事在老者和湖畔说书人的口中绘声绘色。今天,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梁山好汉的子孙们终于成为“英雄好汉”的扮演者,在演绎着那些耳熟能详的古老故事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影视城周边的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演员村”,而且还带动了餐饮、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使当地人的收入的大幅提升。
影视联姻旅游,更是联出“钱景”无限。
东平人不仅把水浒影视城打造成了独具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更将其发展成了集文化体验、风情展示、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区。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东平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走进这里,处处可以触摸到历史的印记。
当年梁山英雄好汉聚义的水浒大寨,仍然飘扬着替天行道的大旗。站在点将台上,极目远眺,东平湖尽收眼底。那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湖面,令人想象起当年众好汉借助芦苇荡与官兵冲杀争战的豪迈;宋江迎宾、燕青打擂、府衙审案、员外招亲、端王府蹴鞠、武大郎卖炊饼等水浒和民俗演绎节目,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品尝水浒宴,更是可以感受水浒英雄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酣畅淋漓……
东平湖畔,与水浒大寨遥相呼应的水浒影视城,城墙高大雄伟,城内仿造水浒事件构建的座座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处处庭院街道古朴典雅,似乎都在讲述着当年那耐人寻味的历史和代代相传的故事。
沿湖几十座山峰,当年是梁山义军抗击官兵的天然屏障。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屯兵据守,留下了数不清的古山寨、古遗址、古遗迹。如今,经过开发建设,这里松柏苍翠、古貌生辉,构成东平湖美丽的风景。
虽然当年的梁山好汉们的故事已随历史云烟渐去渐远,但在这湖光山色之间凭吊往事、解读水浒,更平添一番意趣。
周边的特色旅游村、农家风情园等同样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原来靠捕鱼、养鸭、织苇席为生的东平湖渔民,转身成了“经理”、“老板”,他们如《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或经营旅游专用木船,或开发旅游工艺品,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水泊”牌东平粥粉、松花蛋、咸鸭蛋等湖产食品被评为“山东知名品牌”,“阮氏三雄”陶制工艺品、“水浒108将树叶嵌贴画”等旅游产品,被评为省文化旅游工艺品“十佳品牌”。1985年,梁山、东平湖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
湖光山色,原生态国家湿地
昔日的梁山泊是《水浒传》中梁山义军对垒官兵的古战场,今天的东平湖已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走出梁山水浒景区,来到风光秀丽的东平湖畔。环湖,临水而建的宽阔的引景大道逶迤伸向远方,将烟波浩渺、鸟飞鱼跃的湖光山色呈现在游客面前,迎来惊艳的目光。
在《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把东平湖称为“蓼儿洼”,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则誉她为“小洞庭”。
作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黄河下游仅存的自然湖泊,总面积627平方公里、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的东平湖不仅在蓄水滞洪、调节生态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绘就了一幅秀逸醉人的水上画卷。
泱泱湖水,群山环抱,湖光山影,山水相间。湖内,点缀着错落有致的群岛;近岸,绵延的是北方罕见的大型原生态湖湾湿地。南起大清河入湖口,北至老湖镇旅游码头,方圆1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水质清冽、港汊纵横、芦苇丛生,是水泊与山寨、山阔与水险、芦荡与港汊并存的原始地域。
令人感叹的还有湿地内大片的水上森林,林水交融,景观独特,装饰了一片如梦的世界,是野鸭、白鹭、大雁等野生鸟类栖息的天堂,更是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站在青石护坡、蜿蜒数百里的大堤上,放眼望去,清秀宁静的自然景观中融合了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巍巍青山之下,茫茫水泊之滨,座座巨大的钢筋混凝土水闸、行行绵延远去的高架线,给这片湖光山色增添了威武雄姿的同时,也印证着历史的沧桑变化。
走向湿地深处,片片水面,片片芦苇、菖蒲。风儿吹过,波浪欢快地跳动。芦苇随风摆动,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受惊的不知名的水鸟从芦苇丛中扑棱棱地腾空而起,嘎嘎鸣叫着在空中盘旋几圈后,展开长长的翅膀,滑向远方。偌大的湿地归于平静,只剩下缕缕若有若无的雾气,悄无声息地静静流动。
沉醉于这青山叠翠、碧波千顷、片片扁舟、渔歌轻唱的画卷里,不觉天色已晚。日薄西山,夕阳残照,落日余晖下的东平湖更多了几分妩媚。“残霞夕照,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夕阳染透了清亮的湖水,水波起伏,摇曳出道道长长的光。远处的山分外清晰,白云点缀在蓝蓝的天幕上,静静地游走,在山水相接、水天一色的远方又渐渐变浅,悄悄地、悄悄地滑出地平线,也滑出人们的视野。
这片绵延的山峦、浩渺的湖泊、摇曳的芦苇丛,演绎多少英雄好汉侠义的一生,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吟咏,留下赞美的诗句。今天,古老而神奇的东平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辉映,构成独特的游览景区,迎接着纷至沓来的八方游客,焕发着自己新的青春。
猜你喜欢
——东平湖增殖放流活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