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雪芹与北京西山

2012-04-29李明新

中关村 2012年9期
关键词:题壁八旗香山

李明新

由于曹雪芹有着显赫的家世和特殊的经历,因此当地百姓把智慧人物、侠义人物的特点逐渐附加在他的人生,形成了“曹雪芹西山传说”的滥觞。

在北京西山万安山脚下,有一座美丽的小山村——黄叶村。她山环水绕,茂林修竹,四时景物常新。虽地处北方,却似有江南风韵。令她名闻天下的,是十八世纪时曾在这里经生活过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

康熙五十六年,曹雪芹出生在风花雪月的南京,雍正六年,由于家庭被朝廷抄没,十三岁的少年雪芹跟随家人回到京城。最初,他与家人居住在崇文门蒜市口一带。之后,曹雪芹移居北京香山一带,每月关四两银子,过着一个闲散旗人的生活,这是他娶妻生子、安心写作、纵酒长歌的经济基础。

从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到乾隆二十八年除夕曹雪芹在这里去世,他在北京西山生活了三十年左右。在这里他完成了《红楼梦》的写作,最后埋骨青山。由于材料的匮乏,我们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生平,特别是他与北京西山的关系,大多是“雾里看花”。曹雪芹及他的《红楼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北京文化的精品,而他在北京西山的生活与创作情况更是有着海淀地域文化的特质,因此对他及其作品的研究与探索,对《红楼梦》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生活或工作在海淀这片土地上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曹雪芹是如何来到北京西山的,是一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曹雪芹到北京西山不外乎有三种途径:出旗为民、拨旗归营、在亲戚安排下来到这边,享有在旗的旗人待遇,过着闲散旗人的生活。我们认为后两种情况可能性大些。

曹雪芹是不可能出旗的。曹家隶属内务府包衣汉军旗籍。虽然在“康乾盛世”期内,曾经有过几次皇帝特谕旗籍生计之事,但是由于曹家特殊的家世,似乎都没有可能沾上边。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在《筹汉军归籍移居谕》中所做出过汉军可以改归民籍的决定,但是乾隆的这次“一次性政策”并不包括“其中惟从龙人员子孙,皆系旧有功勋,历世既久,自毋庸另议更张”。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廷颁布了八旗汉军出旗为民令。之后不久,即颁布了允许包衣的出旗为民令:“定八旗另记档案人为民例”,及允许宗室王公等包衣出旗为民谕。所谓八旗另记档案之人,又称“开户家奴”,简称“开户”,这些人本为八旗异姓贵族、官员以及富显者之奴仆,因为“效力年久”,允许其脱离本主另立户口,而取得正身旗人之地位者。但他们仍归原主名下,仍然留在原主佐领下,是被控制在八旗中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奴仆,是另一种“包衣”。而宗室王公等包衣其大部分皆为汉姓人。清廷之所以令这些开户家奴及宗室王公等包衣出旗为民,皆因“八旗户口日繁”,“致生计日益艰窘”,“旗人众多,伊等不能遽得钱粮,生计未免艰窘”;而由“王公等养赡,亦恐拮据”,故令其出旗为民,以“听从其便,俾各得为谋”,使之“均得一体谋生”。

上三旗包衣汉姓人即“内府世仆”,在八旗汉军出旗为民的热潮中,似乎并未与之同步。因为乾隆帝弘历曾颁谕明确地说:“至包衣汉军则皆系内务府世仆,向无出旗为民之例,与八旗汉军又自有别”。在这里所称的“包衣汉军”,并非八旗汉军,指的乃是包衣佐领,即旗鼓佐领,隶属于八旗满洲的内务府包衣汉姓人,即上三旗包衣汉姓人。因为他们是直接为皇帝服役者,当然不能脱旗而去。曹雪芹家,正是皇帝所说的向无出旗为民之例的“内府世仆”。另外从时间看,乾隆实施的这一系列“出旗为民”的政策,都晚于曹雪芹实际在香山一带生活的时期。

曹雪芹到北京香山地区的第二个途径是香山这边百姓的口碑相传的“拨旗归营”。“拨旗归营”类似于“回老家”的意思,如果是这样,曹家自“从龙入关”后,在北京西山一代,应该有房产,曹雪芹到西山,是回到祖宗留下的房产居住。

那么曹家在这边有“祖产”的可能吗?从顺治起,清代帝王就在西山一带的皇家园林留有足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更是着力打造出“三山五园”一片恢宏的皇家园林区。曹寅曾是御前侍卫,他随时伴驾,有可能在香山一带有住房;再有就是曹寅的诗文中多次提及北京西山的景物,如:功德寺、一拳石、金山、弘济寺、来青阁、一片石、西山道等,从对这些北京西山一带的特殊景物的咏颂中,我们知道曹寅十分熟悉西山。当他面对宦游、客居过的江苏镇江的金山时,也曾引发出深深地对北京金山的乡思之情。由此可以看出,曹寅在西山一带应该有着房产,那么曹寅在西山的房子,可能就是雪芹移居西山寄身之所。

曹雪芹第三个到香山一带生活的途径,是按照清代制度规定,男子十六岁成丁,在亲朋安排下来到西山。如果是这样,他应该在旗营里,过着一个一般旗人的生活,承担着一个一般旗人的责任。关于他在西山的生活状态,学界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穷困潦倒,这一看法有敦诚的《赠曹雪芹》一诗为证: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

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

何人肯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

但是,从这首诗的总体看,作为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既写出了雪芹因家庭巨变,家道衰败,门庭冷落,经济状况困窘潦倒的一面,而更多地是赞赏了他旷达洒脱、孤高狷介的魏晋风度。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乾隆盛世时,北京香山一带旗人的生活是十分优裕的,曹雪芹在西山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他的悲愤与心中的块垒,更多地是来自才情不得施展的苦闷。

关于曹雪芹在北京西山到底住在哪里,一直是红学界探讨的问题。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胡适先生根据曹雪芹的友人诗歌,断定曹雪芹住在“西山”一个可以望见西山晚霞的地方。到了五十年代,吴恩裕先生到香山一带采风,他租住在香山买卖街一个张姓老人的家里,用四个月的时间,遍访香山百姓,凡曹雪芹足迹所至,均记录在吴先生的笔下。他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把文献资料与口碑资料互证,他的研究,把曹雪芹的居住范围,框定在香山、万安山、金山这个山湾里,其中主要是镶黄旗和正白旗两处。

1963年,吴恩裕先生与吴世昌、周汝昌、陈迩冬、骆静兰等红学家再次到西山采风,他们访问了张永海老人,得到两个非常重要的口碑资料。一个是关于曹雪芹西山居所的,说他住在四王府西边,地藏沟口的左边靠近河滩的地方,那儿今天还有一棵两百多年的大槐树。另外一个就是百姓传说,曹雪芹有一个叫鄂比的朋友,曾经送给他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疎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

1971年,现曹雪芹纪念馆所在地——正白旗39号院旗下老屋,这副对联无意间被发现在西墙壁上,只是题壁上的对联与口碑中的有三字之差,还多了“真不错”三字(题壁上对仗的更工整。“真不错”是菱形书写形式的需要,也是对前边内容的感叹)。加之纪念馆的外环境与1963年专家采风时收集的口碑资料相吻合,于是30多年来,围绕正白旗39号院是不是曹雪芹西山生活的居所,一直是红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

著名红学家吴世昌在题壁诗发现后很快来到正白旗,在匆匆看过墙壁后,很快得出了结论:墙上文字应是嘉庆年间所题,但是“一看即知与曹雪芹无关”。

1975年10月4日,张伯驹、夏承焘、钟敬文、周汝昌等到正白旗三十九号老屋访问了舒成勋。舒成勋拿出当年“题壁诗”的照片给张伯驹看。张伯驹有“民国四公子之首”的称誉,其书画、戏曲、诗词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文物鉴赏方面堪称一代大家。张伯驹说,从题壁诗的书写方式来看,应为乾隆年间之物,时间无可怀疑,但不能据此断定此处与曹雪芹的关系,但也断不可否定这里与曹雪芹的关系。从正白旗舒家回到住所,张伯驹有《浣溪沙》词记载当日之事:

秋气萧森黄叶村,疏亲慢友处长贫,后人来为觅前尘。

刻凤雕龙门尚在,望蟾卧兔砚犹存,疑真疑幻废评论。

1977年曹雪芹书箱的收藏者张行到正白旗39号院参观题壁诗,当他看到其中一首扇形诗的落款为“岁在丙寅拙笔学书”时,联想到自己祖上传下来的一对老黄松木书箱的题款也有“拙笔”两字。书箱上有“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字样。后经专家比对,两个“拙笔”出自一人之手,由此证明了题壁诗的年代为乾隆十一年的丙寅年,这与曹雪芹在西山一代生活著述的时间相吻合。

1980年第1期《红楼梦学刊》,冯其庸先生发表了《二百年来的一次重大发现——关于曹雪芹的书箧及其他》一文,就题壁诗、书箱以及废艺斋集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认为可为互证关系。

纵观各家观点,或针锋相对或大同小异,虽然部分文章因为论述的需要,对相反观点予过部分的引用,但至今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观点,除对自己观点有支持证据外,没有给对方观点予全面的剖析和回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2008年,这一历史公案在一种新的、科学的研究方法面前逐渐趋于明朗:曹雪芹纪念馆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物鉴中心的字迹鉴定专家李虹先生,对题壁诗、曹雪芹书箱子、废艺斋集稿进行了字迹鉴定,结果是:题壁诗上的十几首用不同书法形式书写的诗文,皆出自一人之手;题壁诗与书箱子上的五行书目、与废艺斋集稿的曹雪芹自序,出自一人之手。但是,专家注重实物,题壁诗、书箱子是针对实物进行的鉴定,而废艺斋集稿因为散失,只能提供描摹本,不符合鉴定原则,所以不能断定,有待进一步实证的发现。

从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曹雪芹移居西山,到乾隆二十八年除夕曹雪芹辞世,他大概在西山地区生活了近三十年。这其中他曾出去,试图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是狷介的性格,狂傲的举止,似乎与世事不和,于是在朋友敦诚“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的劝勉下,曹雪芹回到北京西山。西山的青山碧水、街柳庭花、古刹晚钟、柴扉薄烟,抚慰着这位才子孤傲的心灵,也给予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把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全部写进了《红楼梦》。“十年磨一剑”,积十年之功,曹雪芹终于在西山的朝霞晚烟、晨钟暮鼓里,创作出光耀后世、万古不灭的文学名著《红楼梦》。

乾隆二十八年的除夕,曹雪芹在孤独与悲愤中走完了四十八年短暂的人生路程。但是,他和他的《红楼梦》却在北京西山扎下了根。他去世后,其足迹所至的万寿山、玉泉山、寿安山、百花山、万安山一带,广泛流传着曹雪芹《红楼梦》的故事。由于曹雪芹有着显赫的家世和特殊的经历,他本人才高八斗,学识出众,言语幽默,为人坦诚,因此当地百姓处于对他的喜爱,把智慧人物、侠义人物的特点逐渐附加在他的人生,形成了“曹雪芹西山传说”的滥觞。这些都成为我们今天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2008年至2009年,曹雪芹纪念馆启动了“曹雪芹西山传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通过采风、收集整理口碑资料,出版了《曹雪芹西山传说》一书,完成了专题片的拍摄和海淀区、北京市、国家三级废遗材料的申报和论证,2010年,获得了海淀区、北京市两级的非遗保护牌示;2011年秋,获得了由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非遗保护牌示。

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与北京西山的这片土地有着不解之缘,这片土地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产生了这位伟大的作家;而曹雪芹也成为北京西山永世荣耀的骄子。

猜你喜欢

题壁八旗香山
北京香山
游香山
本期主题:题壁诗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八旗之殇
几个乡村舞台题壁五续
唐宋时期的“BBS”
香山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