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2012-04-29连爱花
连爱花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更多的数学题材。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就会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认识数学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感受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的压岁钱模拟储蓄、提款等金融活动。这时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哪种储蓄方式比较合理?”……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只是表扬他们善于提问,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轻轻松松地学习掌握了新的知识,并找到了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养成了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后,不但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了联系,而且还了解到了一些金融知识,从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在实际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学规律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道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其中的“减100后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妈妈一共有16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营养品给奶奶补身体。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这时她还有多少钱?(应用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妈妈最后还有多少钱?(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学生轻松总结出“多减的要加上,多加的要减去,少加的要再加,少减的要再减”的速算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我在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对例题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已经知道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如何求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我先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小麦的重量,你认为必须要知道什么?学生说出必须知道麦堆的体积。我追问:如果让你测量,你觉得可以测量什么数据来求体积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思考,得出底面半径和直径不方便测量,可以先测量出底面周长再计算出底面半径,然后再测量出高,就能计算出体积。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再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进行计算,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计算练习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同时,感悟探究的方法,又学会了学习,促进了思维发展。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学习了某些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记得我在讲“确定位置”时,讲了用“数对”这一方法确定位置之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说出自己的座位用数对该如何表示,于是学生纷纷数自己在第几行、第几列,用数对来表示位置。为了巩固数对知识,我在上课结束时告诉学生,以后这几天上课提问时,老师不叫名字,直接说表示学生位置的数对,看谁能很快地站起来。后来的课堂提问时,我真的用数对来向学生提问,学生都应对自如,看来,他们都把自己的位置用数对的形式牢牢记在了心里。过了一周,班主任老师重新调位,学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当我再次用数对提问时,一连提问了几个学生,竟然无一出错。课后,一位学生告诉我:“这是我身边的数学,我觉得很有趣,非常喜欢,因此也觉得格外简单。”
实践表明,抽象的数学书本知识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理念,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境、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发现数学的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
(责 编 肖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