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探究的教学模式
2012-04-29谢向阳
谢向阳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正逐渐进入课堂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究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如何使用,则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能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掌握和运用。
一、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了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不良印象。时间一长,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缺失,以及教师教学思维的僵化、教学效率的低下。
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在教学思想上进行调整,彻底摒弃“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认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刻把握“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新思路。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教”这个指挥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去探究新知并灵活运用的过程。教师只有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发展的新需要,对学生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思想品德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勇于实践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设疑是发挥“导演”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设疑、质疑,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要认真做好备课这个环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深入研究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要本着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原则,力争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准把握教材中的宏观和微观问题,巧妙设计教学思路,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层层设疑,渐次推进。一句话,就是使教师的备课,落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诱导学生勇于探索的关键点上。
其次,宁当“懒”老师,不当“勤婆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于学生经过思考就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将思想品德课堂变成“一言堂”,使讲台成为教师个人走秀表演的舞台,忽视和忘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当一个“懒”老师,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唯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
最后,层层设疑,善启善诱。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宏观的考虑和整体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局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师的设疑、诱导及学生的思考、争论,真正让学生喜欢并善于去探究知识,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深化认识、提高能力。学生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自然也就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人教版课本中有关“跨越代沟”的内容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水平,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进入青春期后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情况,然后精心设计了以下的问题:1.与童年时期相比,你现在与父母沟通的次数多吗?答案不言而喻,这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正常变化。2.为什么年龄大了,反而与父母沟通少了?让学生讨论,得出存在代沟的结论。3.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代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代沟出现的原因。4.既然大家知道了代沟产生的原因,那么我们有信心和决心跨越代沟吗?怎样跨越代沟——这个问题其实是教学的难点和精髓。学生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思考,其思维的积极性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所以,很快能回答出来这个问题。我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提炼,从而达到了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总之,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应对课改的新形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层层设疑和善启善诱,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