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绝虚假新闻的方法探讨

2012-04-29樊建军锁敬慧

新闻世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稿件

樊建军 锁敬慧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分析了虚假新闻出现的根源和杜绝其产生的办法。认为媒体只有密织“软硬”两道屏障,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党和政府的喉舌,百姓贴心人”的重任。

【关键词】虚假新闻稿件核实社会监督

在近年来的媒介传播中,一些虚假新闻扰乱了信息传播的秩序,混淆了受众的视听,引发社会对新闻媒体的质疑。其实,作为信息的“制造者”,媒体人就像生产要在市场中流通的物品一样,必须用“良知”支配自己的双手,保证在键盘中敲击出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是真实而客观的,因为一旦虚假信息流入到现实中,局面就很难掌控。当下网络媒体传播迅速,具有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虚假新闻导致媒体公信力丧失,使信息涉及到的个人或单位的声誉深受伤害,严重的则造成公众对职能部门甚至是政府执政能力的怀疑,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

2010年12月22日,某报第18版刊登的一篇题为《夜上黄山谁让救援队变敢死队?》的报道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报道讲述了12月12日晚,被困黄山未开发区域的上海复旦18名驴友获救的经过。报道称,复旦学生“三次报警失败后,一个队员想到了上海的亲戚。当时的说法是,他二姨父影响很大,如果向他求助,绝对有效。”而这段文字是记者在采访中听说的,未加核实。这篇虚假报道通过一些网站转载,引发网友对“影响很大”的“二姨夫”是谁的猜测,让网友对上海和安徽两地警方的正常救援行动产生质疑,给沪皖公安部门带来了较大的舆论压力。后经证实,这位“二姨夫”并非“影响很大”,只是一个普通上海市民。

一、虚假新闻出现的根源

对于虚假新闻的危害性,媒体从业人员心知肚明,然而在我们的行业中还是“年年喊打假,年年有制假”,为何虚假新闻“灭而不净”?针对近年来发生的多起虚假新闻案例,笔者分析将其原因归结为“四失”。

1、失德

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在两种心态的作怪下造成职业道德缺失和社会责任感缺乏。一种是功利心态。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他们急于要建立事业和经济基础,实现人生理想。对功利的追求可以理解,但凡事都有度,以功利心态搞新闻报道,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肯卖气力去采访、写作,就会出现虚假新闻。名利不是不能追求,但“君子爱财”,须“取之有道”。做新闻人,应有一份社会责任,需要一份担当,淡泊些是应该的,有助于保持一份清醒。

二是浮躁心态。现在一些记者采访作风不实,甚至在家打打电话,上网搜搜,凭自己想象就可以造出新闻来。因为浮躁,所以不能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做人、做事,表现在工作中就是作风浮夸,“耍小聪明”。以浮躁心态做新闻工作,很难沉下去,沉到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去,如此,要“完成任务”,只能面壁虚构,弄出虚假报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2、失道

少数媒体从业人员没有自觉遵循新闻规律。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本质是真,这其中包括:一、确有其事;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三、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四、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五、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反观现实的采访报道,无中生有者有之,有一幅新闻照片,画面是一位妇女跪在地上,双手合拢,朝着空中的一架直升机叩头。照片说明说的是“感谢政府、感谢党,为我们派来了救星。”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妇女是怕飞机降在她家的麦田里把小麦压坏了,不让飞机降落。这是抗洪期间发生的事儿,知道内情的人都觉得实在是假得可笑;不客观公允者有之,特别是在批评性报道、争议性报道中,有些记者有失公允,只采访到当事人一方,或者采用电话采访,但是此种采访方式存在弊病,电话采访不能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看问题以偏概全者有之,事物发展是多样性的,并不是一因一果,经常是多因一果或是多因多果,有些记者不注意深入调查,造成以偏概全,以点带面;过于夸大事实真相者有之,写批评报道添油加醋,隐瞒真相,写表扬稿,说一些过头的话或者拔高的话;滥用形容词者有之,描写时夸大、渲染、滥用“非常”“最”“绝对”“很”等之类的词语。

3、失察

对新闻稿件审查把关不严。特别是在网络新媒体时代,责任意识更加重要。在“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新闻信息多点发布和快速传播的情况下,对新闻媒体鉴别信息真实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坚守社会责任底线,把真实性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就很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二传手”。

2010年12月6日晚,一条内容为“金庸去世”的帖子出现在新浪微博,并迅即被转载。这一虚假消息被“国字头”新闻周刊新媒体编辑以“即时新闻”的形式发布在了他们的官方微博上。但是因为没有注明转发,很多网友误认为是该网官方首发消息,不少人信以为真,转载更趋疯狂。直到半个小时以后,知名媒体人士闾丘露薇发布微博辟谣。虽然造谣者已难查到,但这条不足60字的微博,却导致该周刊的公信力受损。

4、失教

媒体从业人员自我学习教育不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轨变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闻队伍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有激情、有闯劲,但由于阅历尚浅,有时候对政策、把握没有较高的敏感性,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够立体和全面,如果思维、视野上出现偏差,就很容易导致其新闻报道出现问题。最大的原因是记者的知识储备不够,不足以判断稍显复杂或者专业性强的信息。新闻媒体经过长期的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和专家型人才。

二、多方位监督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

新闻的“制作”必须像“纯净水”的生产一样,层层净化,每一道工序都会过滤掉一层杂质,最终呈现给受众的是最纯净的信息。所以,必须建立一道能让眼睛看到的有形屏障——多方位监督,才能更好地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在制定杜绝虚假新闻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方面,笔者所在的亳州广播电视台在多年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建立核实稿件机制

许多案例表明,一些虚假报道之所以不断出炉,在于编辑失察和监管不力,其中最大误区是对记者的盲信和过度依赖。为此,我们建立核实稿件机制,将核实稿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除了要求记者把好核实这一关外,还要严格要求编辑有强烈的质疑精神,不能盲信记者,确保每一篇报道或事件要被两个以上的消息来源证实。

针对采编队伍管理中存在的盲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认真组织开展“五查五把关”。一查导向,把好舆论引导关。二查责任,把好报道审查关。责任意识对杜绝失实报道至关重要。三查采写,把好作风建设关。工作作风不细致、采访作风不深入,采访中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甚至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这些都是虚假新闻和不实报道产生的重要原因。四查来源,把好信息渠道关。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信息来源纷繁复杂,大大增加了虚假报道的来源和诱因,严把来源关至关重要。五查漏洞,把好制度建设关。要严格遵守采编工作程序,制定出台宣传管理规定,细化新闻和节目审查流程制度。

2、建立健全制约机制

首先,各采编部门修订完善《审稿发稿程序的规定》。包括的内容有:每天都要召开点子策划会、采前会和编前会,依据常识判断是否存在虚假的新闻点子或新闻稿件;要求记者在获取新闻线索后必须深入现场采访,掌握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确保新闻事实准确;严把审稿关,严格执行栏目责编、制片人、中心主任三级审稿制度;慎用电话采访;凡与采访对象有亲戚关系或有利益关系的编辑或记者,一律实行新闻报道回避制度;实行“多签合一”,即栏目责编、制片人、频道(频率)总监、部门主任要在最后一张清样上签字,以便出现虚假新闻时追究责任;重要稿件必须送审。

其次,制定出台《亳州广播电视台采编人员十条禁令》和《亳州广播电视台新闻宣传事故处罚办法》。该“禁令”和“办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工作人员违反宣传纪律处分处理暂行规定》和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和上级有关规定,从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管理,保证新闻宣传质量,防止新闻宣传事故发生入手,就从事新闻采编播、传输等相关岗位工作出现的失误进行明确的责任界定和惩处,为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求真务实的新闻队伍提供了制度保证。

3、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成立视听监播组,每天抽查审看新闻节目,公布虚假新闻举报投诉电话,邀请社会各界对全台编采人员予以监督。同时对所有举报、投诉及时进行查处。对查实的有违法违规问题的人员,限制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对查实的重大违法人员予以辞退,并公开通报。通过这些措施,促使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杜绝虚假新闻。

总之,只要我们用眼睛入微地观察,用掌握的事理认真分析,用耳朵仔细聆听,用一颗有良知的心投入采访,虚假新闻就没有产生的空间,为受众打造一个纯净透明的信息传播空间。□

(作者单位:亳州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何璧

猜你喜欢

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规范
稿件書寫格式
稿件書寫格式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