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探究

2012-04-29程依

新闻世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议程电视节目娱乐

程依

【摘要】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尤其是电视媒介的广泛传播,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非诚勿扰》等相亲类节目为例分析当下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结合议程设置理论解析电视娱乐节目的内部运行机制。

【关键词】电视节目娱乐化议程设置

一、当下我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大体可分为综艺类、游戏类、益智博彩类、真人秀节目四种类型。①如今,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让平民走上舞台,一改以往只有明星才能上娱乐节目的传统。本部分以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为例探讨当下中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在《非诚勿扰》中,所谓的“相亲”已经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隐私,而是可以公开在电视观众面前的公众性话题。这一创新改变了人们传统价值观念,人们在这类互动性的游戏类娱乐节目中体现了自我价值。因此这一栏目自开办以来,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收视率居高不下,同时也引起了其他电视台的纷纷仿效,如浙江电视台《爱情连连看》、山东电视台《爱情来敲门》、吉林电视台《全城热恋》等等。

这类娱乐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娱乐平民化、娱乐公平化,但是任何形式娱乐都要讲究适度。各大电视台在收视率的诱惑下相继推出相亲节目,已造成了此类节目泛滥的现象,严重“强暴”了观众视觉,给受众造成了一种错觉:找对象,只要上相亲节目即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娱乐的低俗、社会的浮躁。

二、电视节目娱乐化的成因

电视节目中的传播符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声音语言;二是画面语言。现从符号学角度对《非诚勿扰》节目中使用的部分声音与画面符号进行解读,从微观上分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

1、以“can you feel it”和“可惜不是你”等声音符号为代表的娱乐形式

伴随着“can you feel it”激情迸发的节奏,男嘉宾入场。24位女嘉宾的审视、现场所有观众的瞩目以及电视机前所有观众的注视,平日里默默无闻的男嘉宾在“can you feel it”之后俨然感受到自己已经成为众人的焦点;而在男嘉宾未能牵手成功后响起的“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塑造了男嘉宾失望落寞的形象。

2、以女嘉宾的服饰、妆容、姿势以及舞台、灯光等画面语言配合下的娱乐形式

时髦的服饰(以裙子尤其是短裙居多)、高跟鞋、浓重的妆容、优雅的姿势,加之舞台和镁光灯的配合,女嘉宾的魅力展露无遗,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大概是所有女性追求的,更是男性所喜爱的形象。

所有的这些符号编码了一个观众从未接触过的虚拟环境,无论是场上的男女嘉宾还是场外的电视观众,都在这种虚拟环境中得到了精神的享受。万众瞩目的焦点、“金光闪闪”的舞台、镁光灯下的闪亮形象,使观众自发地将这些能指的符号上升为“美好”的所指意义,人们在这种虚拟的符号世界里不能自拔,造成了电视娱乐节目生生不息的现状。

目前学界对电视娱乐节目与传播学理论结合进行研究的案例较少,笔者结合议程设置理论解析电视娱乐节目存在的根本原因及其内部运行机制。

1、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议程设置、节目制作常从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考量。布热津斯基认为:在现代经济和跨国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正在减弱,“主权论”的观念正变得无足轻重,“一个全球的政治进程正在出现。它正改变着又取代这传统的国际政治。在这一进程中,美国不仅是主要角色,而且是一个内部结构和动态使之有机地与这一正在出现的进程协调一致的角色。”这种角色使美国可以在全球起一种“催化作用”,即凭借它所提出思想观念的力量来改变别的国家。②

美国的文化侵略正悄悄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植入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在跨国大众传媒的影响下,美国正在利用各类媒体手段,打造属于美国的殖民文化,试图变美国的娱乐标准为普世的娱乐标准,进而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和文化霸权的地位。据了解,今年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引进好莱坞分账大片将由20部增加到34部,票房分账比例也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③除此之外,我国娱乐节目中有很多来自对美国的模仿。例如在我国大受欢迎的《爱情公寓》就是对《老友记》的模仿,更有许多脱口秀、达人秀节目也来源于美国。因此,由于客观上美国文化的“催化作用”加之主观上对美国文化崇拜和模仿,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电视节目娱乐化走向的原因。因此,我国媒体体制本身加之美国文化的影响成为电视娱乐节目议程设置的主体。

2、媒介本身的操纵

媒介本身同样参与了议程的设置。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的问题。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直接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因此人只有借助媒介来认识整个世界,同时,人们了解的并非现实社会本身,而是通过媒体的选择、加工、编码之后形成的拟态环境。人们通过这种拟态环境来认识世界,并据此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人和现实物质环境之间存在的拟态环境,是由大众传媒通过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结构出的一个信息环境。④《非诚勿扰》就给观众构建了一个从没接触过的拟态环境。在传统的相亲现场,只有男生和女生,而《非诚勿扰》构建的相亲现场,有主持人、嘉宾,他们相当于传统的媒人;有男嘉宾和女嘉宾,他们相当于传统相亲现场的相亲主体,不同的是,男嘉宾一次可以与24位女嘉宾相亲。随着它的热播甚至泛滥,它逐渐颠覆了受众心里对传统相亲形式的印象,而被一种新的印象替代。媒体正是通过构建一种人们似曾相识又从未接触过的拟态环境,利用人的好奇心来进行议程的设置。

3、观众心理的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心理化的需求。大众媒介要获得成功,就要尽力了解受众对什么感兴趣,还要了解为什么感兴趣。几乎每一个媒体人都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宣誓:我们只给人们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⑤当下中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媒体人窥见了受众的这种娱乐需求,为了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推出各种形式的娱乐节目。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受众也参与了议程的设置,但绝不是议程设置中最根本的主体。

三、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内部运行机制

以上探讨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从议程设置的角度看,分别代表了议程设置的三个主体:政策议程、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笔者认为议程的议题总是从政策议题流向媒介议题,再流向公众议题,当然不可能是完全单向的流动,如下图所示:

①:从“教化”向“娱乐”的转变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担当了党和国家宣传机关的角色,长期以来被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发挥着宣传教育、舆论导向、信息传递的功能。因此就算是娱乐也在无形之中被一种“寓教于乐”的思想牵附着,人们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总能得到一定的知识和启发。但自从90年代起,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电视媒介议题也发生了从“教化”向“娱乐”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来自经济体制的变化,另一方面原因正如上面所述的来自美国文化的“催化”和影响。

②与④:从单向流动向双向互动转变

“教化”阶段媒介议程的流动是从媒介向公众的单项流动,媒介将其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一厢情愿地强加给大众,观众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自从我国的电视媒介功能从“教化”走向“娱乐”之后,互动性的节目成为电视娱乐节目的追求。这正好迎合如今草根阶层要求精神解放、渴望话语权的强烈愿望。正如陈力丹所言:“我国公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机会、有时间、有能力关注自己的生存质量,追求生活的快乐和情感宣泄。新一代人不会像他们的前辈那样习惯于压抑欲望和感情,他们注重现实的娱乐和消遣,轻松表达即时情感。”⑥这同时带来了电视娱乐节目议题失控的问题。在如今草根文化兴起的时代,电视媒体越来越关注受众的需要,并且在“收视率”的诱惑下,一味地追求大众化、通俗化和娱乐化;而受众为了在这种新型的娱乐节目尤其是互动类节目中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盲目地选择和消费这些节目。于是在这种双向互动中,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媒介议题正在失去控制,并在慢慢地走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

结语

娱乐,是一种生活态度。所谓“存在即合理”,娱乐节目的出现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任何形式的娱乐都要有个度。因此,要求媒体、政府在议程设置中既要充分重视公众议程的作用,又要把握好度,做到娱乐节目的“教化”与“娱乐”并重,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走出电视娱乐节目庸俗化的困境》,《新华月报》,2006(3)

②[美]布热津斯基 著,潘嘉玢、刘瑞祥 译:《大失控和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③人民网,2012.2.19,http://media.people.com.cn/GB/17152162.html

④[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

⑤[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 著,曹书乐 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⑥陈力丹:《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告系)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何璧

猜你喜欢

议程电视节目娱乐
德国《2010议程》议会辩论的话语分析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G20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娱乐眼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