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广播记者提高新闻敏感的途径
2012-04-29张莉芳
张莉芳
【摘要】本文结合采访经验,认为提高记者的新闻敏感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政治敏感性;二是下基层挖掘鲜活新闻;三是不断丰富采访经验;四是开启报道新思路。
【关键词】广播记者新闻采访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性”是新闻记者敏锐地捕捉新闻线索和新闻事实,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力,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和洞察,是一名优秀记者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在长期一线采访过程中,笔者认为,提高记者新闻敏感应该从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一、增强政治敏感性
地方台记者要了解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关政策以及群众的呼声,应该多学习,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采访中把握舆论导向。
比如政策解读大多为枯燥严肃的新闻题材,但是只要用心去做,真正理解政策的含义,即使是最为严肃的新闻题材做出的新闻也能为百姓所喜爱并引起反响。2012年初,阜阳市政府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其中一项议程是讨论《关于实施“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的意见》,记者抓住这一线索,先写出了《阜阳市启动“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第二天记者又写了一篇《阜阳市力争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让人们很受鼓舞。
2012年3月我台做了一些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报道,深受听众的欢迎,如《太和县青年关丽特种养殖成就创业梦》、《大学生李龙情系家乡父老搞种植》等新闻,播出后引起反响,很多人打电话到电台,询问关丽、李龙在养殖种植方面的经验,表示希望通过电台和他们取得联系。这次报道有这样好的反响让笔者很惊讶,在采访之初笔者只是想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解读一下阜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而群众对于这组新闻的强烈关注是我们所始料未及的。
笔者了解到界首萝卜大丰收,但是7万吨的萝卜却面临滞销,笔者带着真心,从基层群众视角出发,深入田间地头,市场街巷和政府部门,通过采访不同群体,分析萝卜滞销的原因,并从萝卜滞销现象入手,引出当地产业结构问题、农民跟风种植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不足等问题,最后引出农超对接,较为深入地报道了这一事件。整个报道在《记者走颍淮》栏目分三篇系列播出,另加短评,报道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影响。
这些事例说明,我们在吃透政策精神后,深入基层,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群众的生活状态,作出的报道一定会得到群众的喜爱,新闻媒体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为我们社会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下基层挖掘鲜活新闻
2002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对新闻战线的干部职工提出要求,新闻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这就是“三贴近”原则。目前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是贯彻三贴近的一个重要举措,贴近就要下基层,基层是发现新闻线索,提高记者新闻敏感性的平台,在贴近中才能挖掘到鲜活的新闻。
2011年底,笔者在基层采访中,在颍上县耿棚镇遇到了一群非常可爱的特岗教师,他们远离城市置身乡村,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乡村教育,用自己智慧的火苗,点燃农村孩子对知识渴求的希望,将自己对教育最质朴的追求演绎成一首爱与感动,激情与梦想交融的青春之歌。她们在艰苦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乐观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彰显了阜阳大学生的独特魅力。同样感人的故事还有数年如一日在中清河面上打扫垃圾的水上清洁工邱思明,尽管已经年过六旬,但他一直坚持摇着小船在中清河面忙碌,用长长的竹竿梳理河面,默默地守护着阜城的碧水。这类新闻不只感染了在采访现场的我们,播出后也感动了许多听众。因此,我们只有写百姓身边的事,让新闻带着露水的湿润、泥土的芳香,新闻才会充满活力、打动人心。这样感人的新闻都是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才获得的。
三、不断丰富采访经验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新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记者的职业要求记者具有敏锐捕捉新闻的能力。如何在千变万化的事物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新闻线索,是每一名记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需要不断地思考、实践、积累后才能厚积薄发。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阜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的转折时期,在宣传策划中,我台紧扣阜阳发展的时代主流,牢牢把握阜阳发展的主线,发掘阜阳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亮点和典型。
2011年底,笔者抓住阜阳每年有260万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特点,主动策化联络,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联合直播了“春运2011”特别现场,在一共八场直播中,十多名记者深入到春运第一线,捕捉春运感人瞬间。在铁道部领导来阜阳视察春运时,阜阳车务段段长李亚伟介绍,外出务工农民有变化,无座车票农民不愿意买了,而且春节后,阜阳火车站客流比去年出现了明显下降的现象。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并随后进行了深入采访,了解到除了农民工出行方式逐渐多元化的因素以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留在了家乡创业或就业。记者随后写了《阜阳民工潮今年转了个弯》这篇报道,此篇稿件获得了2011年度安徽好新闻一等奖并送国家广电部门参评。
2011年淮河无汛情,年初的冬春连旱算得上“重大突发事件”,记者采写的一篇篇阜阳抗击旱灾夺丰产的鲜活消息,如《新闻特写:抗旱“绿色娘子军”》、《新闻特写:田头的抗旱打井服务队》、《麦田里的抗旱课》、《种粮大户的“抗旱经”》、《新闻特写:抗旱田头的元宵之夜》,连续多天在中央台、省台播出。
四、开启报道新思路
互动可以为记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闻线索,开启新闻报道的新思路。通过新闻报道搭起爱心桥,积极与听众互动,然后对出现的新情况跟踪采访报道,不断调动听众的参与热情,给身陷困境的当事人雪中送炭,是每个媒体应尽的责任。
2011年8月,笔者听朋友提供一条线索说,有一位80多岁老太太,为看护即将成熟的枣而露宿在外,笔者通过深入采访,了解到这个周老太为了保护枣儿,自2011年8月初就从屋内搬到了枣树下,当时80多岁的老人已露宿多日。这究竟出于怎样的原因?经过一天的跟随,笔者了解到老人的生活状况和枣树对于老人的重要性。报道第二天,就有市民联系记者去看望老人,并塞给老人一千元,只买了一颗枣儿。随即,许多爱心浪潮一般涌向老人。《八旬老人露宿看枣为那般?》《一千元买了一颗枣》《爱心涌向看栆人》作品播出后,近百市民和网友纷纷前去看望老人,一系列的关心和帮助,让老人的境况大为改善,老人也结束露宿,搬回了室内。
总之,在现实中提高新闻敏感性的途径多种多样,新闻处处有,只要我们多学习、多锻炼、真心广交朋友,就可以从“小”素材中发现“大”新闻。当然,新闻敏感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新闻记者长期、脚踏实地地在新闻工作中努力学习,不断总结提高。□
(作者单位:阜阳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何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