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
2012-04-29唐娜娜
唐娜娜
[摘 要]国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结合国学教育,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达到以“文”化人的目标。
[关键字]国学教育 语文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40—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69—02
国学代表一个国家本身的核心文化,它是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而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并运用祖国语言,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准确而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陶冶爱国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把语文教学与弘扬国学结合起来,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唤起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赋予国学教育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务之急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导致西方社会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文化冲击很大,中国的国学教育曾一度被冷落,语文教育更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忽视了道德、文化的熏陶及人格的培养,薄古厚今、薄中厚洋、重实用轻原理。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稀少,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已然凸现。因此,加强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上的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国学教育是语文教育及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现代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重视“实用”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增强学生的底蕴、提高修养。即语文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作为培养目标,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并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培养出多才多艺、有理想人格、注重道德操守的心理健康的人。这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实际上是对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
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的治国理念,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的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的文化精神,及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的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国学教育,不是简单的复古腐朽教育,而是要汲取民族文化中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做人的哲学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广收博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促进传统文化的教育。
国学教育既可以优化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笃志而行的意志,使学生养成知书达理的习惯,同时又可使学生语文能力增强,阅读兴趣和作文水平大为提高。
因此,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科学有序地实施和推进国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智力,陶冶情操,对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重振国学,传承文化,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人的优秀品德是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染、陶冶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国学教育应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发扬创新。在理念上,既要把人的道德品质作为育人的核心任务,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又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篇章的诵读和对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思想认识升华为行为实践,不搞形式主义,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 因此,要增强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应注重国学教育。
(一)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国学素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国学中如儒家思想等就有很多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的东西:借鉴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教师要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就应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国学素养,搞好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的结合。
(二)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
语文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国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与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要求是相互契合的。因此,教师应推荐和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国学经典,在阅读时,不求专,但求博,目的在于培养兴趣与习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在传统经典的滋养中提升人格和智慧,又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科学设计教学各要素,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程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把国学精华和科学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既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汉语教育的特点,又可以开设如文学鉴赏、书法绘画、民间手工课程等侧重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要打破传统体例,更多地体现人文性和综合性。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按照“小学—经学—子学一史学”的学习顺序,把国学中的经典编排到教材中。在教学方法上,先重语感,再重道德品质的教化,强调学生的诵读与教师的精要讲解相结合,在知识教育中融入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只有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的融入国学教育,才能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总之,国学熏陶是围绕语文教学的良性互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科学结合,将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修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经卫宏.中学语文应加强读“经”教育[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 贾永辉.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国学思想[J].教育科学,2011,(3).
[3] 吴国富,蔡美娟.“国学热”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