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党报的校对工作

2012-04-29祁兴翠

新闻世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党报人员工作

祁兴翠

【摘要】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的重要媒介,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办好党报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需要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作为与报纸质量息息相关的校对工作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激光照排技术的运用,使校对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做好党报的校对工作,是值得我们校对人员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党报校对工作政治修养业务素养

一、博学践行,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毛泽东曾说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就要求党报校对人员首先要具备很强的理论、政治修养。出版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其根本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出版工作的根本方针,是编辑审读稿件的基本准则,也是校对工作的基本准则。原稿中可能存在着政治性错误,在校对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酿成大错,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为校对人员在校对稿件时,既是在做本职工作,同时也是在进行政治思想宣传工作,所以校对人员不仅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而且要做到身体力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做到学、用、行三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校对工作中防范政治性错误,真正提高自己的政治辨别力。

党报校对人员还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养。如果把编辑比作辛勤的园丁,那么校对人员就是勤劳的啄木鸟,校对工作对报纸的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校对工作已由校异同为主向校是非为主转化,从专一校对向校对编辑化方向发展,这就对校对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校对人员,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业务素养。

一要有丰富的知识。党报校对的工作性质无疑对校对人员的知识素养有极高的要求,要求校对人员必须成为一名“杂家”。除了新闻专业知识外,各种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领域都要涉猎,还应熟练掌握汉语基础知识。校对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传统意义上坚实的理论根基,还应具备编辑学的相关知识、电脑操作知识及一定的外语水平。做到了兼容并蓄,定然胸有成竹,倘若孤陋寡闻,是非无疑难辨。例如,《中山商报》上的《有梦想,就有希望》一文写道:“我返回地面,来到美国,将一面‘神五搭载的联合国国旗交给安南”。其中“联合国国旗”有误。联合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国际组织,所以联合国是没有国旗的,可以把“国旗”改为“旗帜”。这就需要校对人员有一定常识。《光明日报》上的《中国人的人生智慧》一文写道:“‘和为贵出自《论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其中“孔子说”有误。“礼之用,和为贵”确实出自《论语》,但不是孔子所说,而是其弟子有子所说。如果校对人员有一定的文学常识,就不至于出现误断。《扬子晚报》上《朱新建画作描绘“隐私”》一文写道:“尽管其描绘的是当代都市的隐私生活,却深得三味。”其实,“三味”应为“三昧”。“三昧”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指修行时把心凝聚到深沉的冥想境界,使心神平静,直至杂念全无。后世以“三昧”借指奥妙、诀窍之意。而“三味”只能从字面解释为“三种味道”。当然不能同“三昧”混为一谈了。这就需要校对人员有一定的佛教方面的知识。如果校对人员视野广阔,知识丰富,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随着现代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新闻事业也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党报校对人员如果不及时“充电”,必然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做党报校对工作,职业责任感非常重要。同一个错误,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会发现,而工作麻痹、粗心大意者,则往往发现不了。对于拿不准的字、词、句子,新闻五要素,引用语等,由于引起注意,往往不容易出现差错,对于非常熟悉的因素,如领导人姓名等,由于疏忽,反而容易出现差错,例如,《人民日报》在《温家室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一文标题上,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名字错成了“温家室”,此类错误一旦出现在报纸上,它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再例如,《文汇报》上《也说名美人》一文写道:“为什么独中国传留下包括西施、明妃、赵飞燕、貂婵、二乔、杨贵妃……这么一串出类拔萃、傲视群雌的超级美人,而别的国家则毫无所闻呢?”其实,“貂婵”应为“貂蝉”。“貂蝉”是《三国演义》里的美女,“貂”、“蝉”是两种动物,据说这两种动物在古人心目中是美好的象征,“貂蝉”由此而得名。由上观之,我们应警钟常鸣,对工作保持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三要有达观和乐天精神。校对工作难免会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而充满敬业精神、积极的校对工作可以让被动、呆板转化为创新和展现自我的愉悦行为。面对差错不应陷入怨天尤人、惊慌失措的困境,而应从中看到机遇,从而激发自尊自重的情怀,进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让“提高素质、体现价值”成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从艰苦繁琐的工作中孕育达观和乐天精神。

二、字斟句酌,树立严谨缜密作风

校对人员要做到对错别字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和高度的辨析力,就要善于从字里行间寻找出隐藏其中的各种差错。校对时就必须以一个个的字、词、标点符号为阅读单位,力求发现其中细微的错误,在这种一字一句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就进入了一种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专注状态。

恩格斯便是参加自己所有文稿的校对工作。他认为,看校样“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每一印张都要校对三次”。中国新文化旗手鲁迅,无论是自己写作,还是帮刊物编稿,都要求“必须是精粹的本子”。这里“精粹的本子”就是指经过精心校对的原稿。《呐喊》一书,鲁迅亲自校对了5遍。他们这种对校对工作严谨缜密的作风,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作为一名党报校对人员,倘若没有这种严谨的精神,差错就一定会频出。例如《收获》杂志在刊载余秋雨《苦旅余稿·诗人是什么》一文“我喜欢它的睢鸠黄鸟,蒹葭白露……”一段话中,把“雎鸠”的“雎”错写成了“睢”。“睢”是仰目之意,“雎”即鱼鹰。这就需要校对人员要有缜密的工作作风。再如《光明日报》上《“述而不作”与中国经典诠释的理论特质》一文写道:“《春秋》是‘经,作为解释《春秋》的《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则是‘传,也是‘经。”其中的“榖梁”应为“穀梁”。穀梁是一种复姓,《春秋穀梁传》系穀梁赤所撰,而“榖”是一种树的名称,即松树。由此可见,校对人员对工作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一丝不苟的作风。

三、汲取经验,持续呵护心中绿洲

西汉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最早从自己的校书实践中体验、概括出了“雠”的概念,并形容为“若冤家相对”。后人故据此称“校对如校雠(仇)”。毛泽东同志说:“从前人称‘校对为校雠,校对确实很难,非以仇人对之是不胜所为的。”可以说,对文字的错漏,保持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心态,是校对人员的“传家宝”。故而,我们在校对时,不能有丝毫的麻痹轻敌思想,要做好校对工作必须做到“三心”,持续呵护心中绿洲。

一是专心。要做到专心,秘诀有三:第一保持心静。要求校对人员在校对稿件、版面时,要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志、一门心思做好自己的事情,要有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的工作状态。第二营造安静。要在相对封闭、不受或少受外界影响的环境中开展工作,如条件不具备,校对人员自己要有控制力,两眼不看身边事、两耳不闻身边音。第三学会调节。人有疲劳期,长时间看文字,眼睛和大脑都会产生疲劳,这时,工作效率就会下降,如果稍歇片刻再继续工作,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虚心。常常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对做好校对工作是非常有利的。一是虚心向书本学习。报纸每天刊发的稿件各种各样,知识涉及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校对人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要成为校对专家,更要成为杂家。只有不断地虚心向书本学习,掌握和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二是虚心向同行学习。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向同行学习好的工作方法、技巧,对提高自己水平是一个捷径。三是虚心接受批评。校对工作做得再好也难免出错,少不了受到领导、同行和读者的批评,这时要从自身仔细查找原因,发现问题所在,及时纠正。

三是匠心。校对工作看起来很呆板,但实际上同样可以有创新。即使是再有名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稿也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文章不厌百回改”,其中就包含着校对时的再斟酌。一个优秀的校对工作者,理当发现原稿中的不足,大胆向编辑和作者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得文稿更臻完美,做到锦上添花。

党报的校对工作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校对工作与时俱进。作为一名校对工作者,我们肩头的责任更重,脚下的征途更远。因而,我们只有始终对工作抱有一份执著、一腔热情,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才能更好地让党报为国家和人民导航。□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何璧

猜你喜欢

党报人员工作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如何缴费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不工作,爽飞了?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选工作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