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默的螺旋:关于公众舆论的多层次理论

2012-04-29汪臻真

新闻世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气候舆论螺旋

汪臻真

【摘要】本文根据个体,集体及社会三个分析层次,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及评估,并介绍了这一理论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公众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政治学家Noelle-Neumann在1974年提出。这一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舆论气候的感知决定了其公开表达意见的意愿。如果个体感到自己的意见与主流舆论相矛盾,则会倾向于保持沉默。这一心理机制将会导致一个公众舆论极化的过程,Noelle-Neumann将其称为“一个某种意见被不断强化的螺旋式过程”(Noelle-Neumann,1974,p.44)。

在本篇综述中,笔者首先回顾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然后对于相关实证研究进行系统回顾。由于这一理论是一个涉及个体、集体及社会的多层次理论,笔者将根据不同分析层次对于相关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及评估。最后,笔者将介绍这一理论的最新进展,同时基于普适的标准对这一理论进行评估。

一、理论假设:作为社会控制的公众舆论

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的根基是关于公众舆论的社会控制假设。Noelle-Neumann(1995)认为有两种关于公众舆论的基本假设:1,公众舆论作为理性表达,以及2,公众舆论作为社会控制。

理性表达假设认为,公众是一个有能力和动机参与政治过程的开明集体。这一假设所指的公众仅涉及对政治有兴趣并且具备相关知识的公民群体,而公众舆论必须通过理性的政治讨论形成。

与之相对的是,社会控制假设将公众广泛地定义为“所有人”,包括有能力进行理性思考的人群以及并不具备这一能力的人群。同时,公众舆论也被广泛地定义为囊括各种表达方式(比如口头发表意见和面部表情),因此公众舆论并不仅仅理性讨论,也包括了各种无意识的表达行为。Noelle-Neumann(1993)更进一步,将公众舆论形成的过程视为一个被个体恐惧驱动的过程。具体而言,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为了实现社会整合,孤立会被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来威慑个体,而个体处于对这种惩罚的畏惧,会试图发表与主流舆论一致的意见。

二、沉默的螺旋:一个多层次理论

沉默的螺旋不仅关注舆论形成的宏观结果,而且关注舆论形成的微观过程。这一理论涉及三个层次:个体,媒体/社会,以及群体。笔者将回顾这一理论在不同层次上的核心论点,并对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评估。

1、个体层次

沉默的螺旋的形成过程始于个体表达意愿的被抑制。当人们感知到自己的意见与主流一致时,将会倾向于表达意见,反之,则倾向于保持沉默。在这一个体的心理过程中,“恐惧孤立”是核心因素。

令人惊讶的是,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研究系统地检验过“恐惧孤立”这一因素对于个体表达的抑制作用。有一些研究将这一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而大部分结果显示其影响并不显著(比如,Huang,2005;Kim,Han,Shanahan,&Berdayes,2004;Yun & Park,2011)。因此,有学者质疑对于孤立的恐惧心理是否能够解释在主流舆论气候中受到抑制的表达意愿(Glynn & McLead,1985),并呼吁对于其它可能潜在的心理因素进行实证检验(Lasorsa,1991;Salmon & Neuwirth,1990)。

至此,是否应该认定对于孤立的恐惧心理并不影响人们的表达意愿呢?Neuwirth,Frederick和Mayo(2007)关于这种恐惧心理的概念性分类响应了这一疑问。这三位学者将对于孤立的恐惧与基于个体特质的恐惧(trait-based fear,比如害羞)区分开来,认为两者代表着截然不同的心理机制。在沉默的螺旋相关研究中,大部分研究使用的量表常常错误地混淆两种恐惧。比如Kim 等人(2004)使用的三维量表,他们用以下三种情况出现的频繁程度来测量恐惧:1、个体在公众面前表达意见;2、个体感到害怕被孤立;3、个体由于大部分人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而感到不适。第一种情况表征的就是基于个体特征的恐惧,而非对于孤立的恐惧。

因此,研究者们应当使用合适的量表对恐惧心理这一因素进行重新检验和评估。

2、媒体/社会层次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个体会不断地检视所处的环境(Glynn,Ostman & McDonald,1995),并根据检视的结果形成对舆论气候的一种“准统计判断”(quasi-

statistical sense)(Noelle-Neumann,1991)。

Noelle-Neumann认为,在这个检视的过程中,个体监测舆论气候的指标主要有两项,一项是对于其他个体的直接观察(比如参照群体),另一项是大众媒体对于公众舆论的间接阐述。

(1)协调一致的媒介气候?

沉默的螺旋理论诞生于“有限媒介效果”时代,然而Noelle-Neumann将“强大媒介效果”观点重新引入。她认为,虽然受众具有自我意志和选择权力,但由于不同媒体的记者们往往体现出相似的价值观,依赖同样的新闻来源,并互相影响,迥异的媒体呈现给受众的依然是相似的舆论气候。因此受众的选择权其实受到了局限。

有一些研究者支持这一观点(例如,Eveland,McLeod,& Signorielli,1995;Kennamer,1990;Kim,Han,Shanahan,& Berdayes,2004),然而也存在反对的声音。Salmon & Kline(1985)认为,至少在美国,多元化的大众媒体依然将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意识形态呈现给受众。Gonzalez(1988)发现,确实存在少数表达不同意见的媒体,而且他相信这些媒体会在塑造人们对于舆论气候的感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媒介使用

基于大众媒体上呈现的内容会影响人们对于舆论气候的感知这一信念,一些研究者试图检验媒介使用与舆论感知之间的关系。Scheufele(1999)发现,个体看电视的时长确实影响其对于舆论气候的感知。具体而言,人们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长,对一项药品管制议案的公众支持度评价越高。然而,这种影响的效果非常微弱。类似的其它研究也鲜有突破,它们或者发现同样微弱的影响(例如,Eveland,McLeod

& Signorielli,1995;Neuwirth,2000),或者发现这种影响根本不显著(例如,Gronze-

nbach & Stevenson,1994)。

现有研究似乎并不支持关于媒介使用与舆论感知之间关系的假说,但否定这一假说也为时尚早,因为这些研究的测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这些研究往往测量的是一般性的媒体使用,(例如,上一周看电视的时长)但这些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媒体对于某个话题的报道以及个体对于这些报道的关注度。总而言之,要有效地检验媒介使用与舆论感知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还需进一步厘清概念并使用更为精确的测度。

(3)投射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媒体报道与感知到的公众舆论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例如,美国媒体压倒性的关于海湾战争的正面报道使得人们高估了公众对于这场战争的支持度(Eveland,McLeod & Signorielli,1995)。然而,这种相关关系可能来源于个体倾向导致的“投射效果”。

针对韩国的一项有争议的公共政策,Kim等人(2004)对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人们会将自身的倾向投射到他们对于公众舆论的感知上,具体地说,政策的支持者认为大多数公众也是支持者,而反对者也认为自己和大多数公众一致。在此情况下,人们表达意见的意愿依然受到对公众舆论感知的影响,然而大众媒体并非是公众舆论感知的有效塑造者。

3、群体层次

相对于遥远的社会舆论气候,个体也许更关心身边的微观舆论气候。学者们相信,人际互动将在沉默的螺旋现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许多研究已经隐含了对于人际互动影响的研究。在测量表达意愿时,学者们常常让被试想象某种形式的聚会场所,或者假设一场虚拟的讨论,例如:“在一个婚宴上,你与一群不太熟识的人坐在一起。这时有人发起了一场关于台湾自治权的讨论,你发现同桌的人都支持台湾独立,这时有多大的可能你会发表自己的真实反对意见?”(Lin & Pfau,2007)。这些研究表明,人们的表达意愿不仅受到一般性的公众舆论影响,更受限于微观的舆论气候。

因此,学者们更进一步,对“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在沉默的螺旋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Matera & Salwen(1992)让被试评估自己的朋友,亲属及同事对于某项议题的支持程度,然后报告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记者的访问并发表意见。当被试持有与参照群体一致的意见时,他们更倾向于发表意见。

Oshagan(1996)在一项实验中比较了公众舆论与参照群体的不同影响。在这项实验中,四组被试分别被置于四种不同的实验场景中:1、被试的意见与公众舆论及参照群体一致;2、被试的意见与两者均不一致;3、被试的意见与参照群体一致,而与公众舆论不一致;4、被试的意见与公众舆论一致,与参照群体不一致。结果显示,只要被试的意见与参照群体一致,无论公众舆论如何,他们都会倾向于发表意见。

三、理论前沿

1、规避表达策略

正如Neuwirth等人(2007)指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预测的现象是“拒绝发表意见”,然而事实上,“拒绝发表意见”并非是除了“坦诚发表意见”之外的唯一选择。根据社会互动规则,保持沉默一般是不礼貌的,一般情况下,即使人们不想被孤立,或者不想和他人发生争执,他们也不会简单地选择保持沉默,而是使用一些更容易为人所接受的“规避表达策略”。在Neuwirth等人(2007)的实验中,他们为被试假设了一个不和谐的舆论气候,除了保持沉默和发表意见,提供给被试的选择还包括“假装同意”和“给出中性的评论”。Hayes(2007)给被试提供的选择更多,包括“改变话题”,“立刻离开”,“表示不确定”,“漠不关心”,“重新反思”等。Hayes发现,在人们想要规避表达时,保持沉默其实是最少使用的策略,而最常使用的策略是“重新反思”,其次是“表示不确定”。

2、电脑辅助传播(CMC)的新情境

技术的发展将新的因素带入了公众舆论研究领域。学者们期待技术能够促进公众的政治热情与参与程度。因为电脑辅助传播缺乏临场感(social presence),具有匿名性,一般认为,电脑辅助传播能够减少个体对于孤立的恐惧,从而打破沉默的螺旋。

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在电脑辅助传播的环境中检验沉默的螺旋理论,比如Mc-

Devitt,Kiousis & Wahl-Jorgensen(2003),Ho & Mcleod(2008),以及Yun & Park(2011)。他们对于电脑辅助环境和匿名性的操作化还值得推敲,然而确实代表着沉默的螺旋理论迈出了面向新传播环境的第一步。

四、理论评估

笔者使用Chaffee & Berger(1987)提出的七条标准(组织力,解释力,简洁性,启发性,内部连续性,可证伪性,以及预测力)来评估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将公众舆论研究领域的多个概念整合在一起,并且与第三人效果等理论密切相关,因此具有很好的组织力。理论提供了对于公众舆论形成过程的合理解释,而且由于其多层次的特点,解释的现象从微观心理过程,群体动力机制到宏观舆论气候,可谓相当广泛,因此具有很好的解释力。Noelle-Neumann用一个简单的隐喻来阐明这一理论,使其具有一定的简洁性。虽然这是一个传播学理论,但它对于公众参与,社会运动以及其它社会政治现象都有启示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一理论的内部连续性较低,因为它的多层次特征涉及不同的机制。这一理论是可证伪的,然而不一致的实证检验结果使得它的预测力较低。□

参考文献

①Chaffee,S.H.,&Berger,C.R.(1987)

What communication scientists do? In C.R.Berger&S.H.Chaffee(Eds.),H-

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pp.99-122).Beverly Hills,CA:Sage.

②Eveland,W.P.,McLeod,D.M.,& S-

ignorielli,N.(1995).Actual and pe-

rceived US public opinion:The spiral of silence during the Persian Gulf Wa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

ublic Opinion Research,7(2):91-109

③Glynn,C.J.,& McLead,J.M. (1985).Implications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for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In K. R.Sanders,L.L.Kaid& D.Nimmo(Ed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yearbook 1984(pp.43-65).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④Glynn,C.J.,Ostman,R.E.,& McDonald,D.G.(1995).Opinions,perceptions,and social reality.In T.L. Glasser & C. T. Salmon (Eds.), Public Opin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Consent(pp. 249-277).New York: Guilford Press.

⑤Gonzalez,H.(1988).Mass media and the spiral of silence:The Phil-

ippines from Marcos to Aquino.Jour-

nal of Communication,38(4):33-48

⑥Gronzenbach,W.J.,& Stevenson,R.L.(1994).Children with AIDS attending public school: An analysis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11,3-18

⑦Hayes,A.F.(2007).Exploring the forms of self-censorship:On the spiral of silence and the use of opinion expression avoidance strat-

eg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7(4),785-U237

⑧Ho,S.S.,& McLeod,D.M.(2008). Social-psychological influences on opinion expression in face-to-face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35(2):190-207

⑨Huang,H.P.(2005).A cross-cu-

ltural test of the spiral of silen-

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7(3):324-345

⑩Johnson,T.,Braima,M.,& Sothi-

rajah,J.(1999).Doing the traditional media sidestep: Comparing the e-

ffects of the Internet and other nontraditional media with traditio-

nal media in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6,99-123

⑾Kennamer,J.D.(1990). Self-

serving biases in perceiving the opinions of others:Implications for the spiral of silence.Communication Research,17(3):393-404

⑿Kim,S.H.,Han, M.,Shanahan,J, & Berdayes,V.(2004).Talking on 'su-

nshine in North Korea':A test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as a theory of powerful mass med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6(1),39-62

⒀Lasorsa,D.L.(1991).Political outspokenness:Factors working agai-

nst the spiral of silence. Journalism Quarterly,68(1-2):131-140

⒁Lin,W.K.,& Pfau,M.(2007).Can inoculation work against the spiral of silence? A study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future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9(2):155-172

⒂ Matera, F. R., & Salwen,M.B. (1992).Support for Radio Marti among Miami's cubans and non-cuba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6(2):135-144

⒃McDevitt,M.,Kiousis,S.,& Wahl-

Jorgensen,K.(2003).Spiral of mode-

ration:Opinion expression in compu-

ter-mediated discussion.Internatio-

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5(4),454-470

⒄Moy,P.,Domke,D.,& Stamm,K. (2001).The spiral of silence and public opinion on affirmative action.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8(1):7-25

⒅ Neuwirth,K.(2000).Testing the spiral of silence model:The case of Mexico.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

blic Opinion Research,12(2):138-159

⒆ Neuwirth, K.,& Frederick, E.(2004).Peer and social influence on opinion expression:Combining the theories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the spiral of silence.Communication Research,31(6):669-703

⒇ Neuwirth, K., Frederick, E., & Mayo, C.(2007). The spiral of silence and fear of isol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7(3):450-468.

(21)Noelle-Neumann,E.(1974).The spiral of silence: 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4(2):43-51

(22)Noelle-Neumann,E.(1993).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 Our Social Skin(2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3)Noelle-Neumann,E.(1995).Pu-

blic opinion and rationality. In T. L.Glasser & C.T.Salmon(Eds.),Public Opin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Consent(pp.33-54).New York: Guilford

(24)O'Sullivan,P.B.(1995).Computer network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Santa Monica's teledemo-

cracy project.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23,93-107

(25) Oshagan,H.(1996).Reference group influence on opinion express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8(4): 335-354

(26) Salmon,C.T.,& Kline, F. G. (1985).The spiral of silence ten y-

ears later:An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In K.R.Sanders, L. L. Kaid & D. Nimmo (Ed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Yearbook 1984:3-30,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Southern Ill-

inois University Press

(27)Salmon, C.T.,& Neuwirth, K.(1990).Perceptions of opinion "climates" and willingness to discuss the issue of abortion. Journalism Quarterly, 67, 567-577

(28)Scheufele, D. A.(1999).Discussion or dispute? An exploratory study examining dimensions of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1,24-58

(29)Yun,G.W.,& Park,S.Y.(2011). Selective Posting:Willingness to p-

ost a message online.Journal of Com-

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6(2):201-227

(作者: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2010级级博士生候选人)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气候舆论螺旋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旋风“螺旋丸”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螺旋变变变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立冬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