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新特点及应对策略

2012-04-29熊威

经济师 2012年9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通货膨胀

熊威

摘 要:当前,我国物价水平面临着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的复杂国际形势以及国内产能过剩、非理性投机的双重考验。我国通货膨胀在现阶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何面对未来还将持续的通胀压力,分析通货膨胀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探讨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通货膨胀 流动性过剩 产能过剩

中图分类号:F1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55-02

通货膨胀这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所热衷的话题,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复杂。中国经济也正面临着这样一种尚待调整的关口。形象地说,“快速发展——经济过热——调整——快速发展”的U型曲线,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向。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所伴随的通货膨胀需解决的问题是短缺经济导致的需求过度释放以及结构的失衡,那么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通货膨胀与过去相比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近年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走高,引起我国国内的生产成本大幅上涨。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国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和外汇占款的增加,热钱流入我国,伺机炒作,从而加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现阶段,通货膨胀显现出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外部输入等新的特点。

一、国际因素和国内环境的交叉影响

从国际上看,美国由于受到2008年次贷危机的严重影响,施行了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频频上调债务上限。这些政策的实施使美元贬值,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过剩的流动性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为投资出口,引发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我国对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这势必造成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从而推动CPI、PPI的持续上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贸易顺差规模的不断攀升,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与此同时,每增加1美元的收入,国内央行就要发行等值的人民币,形成外汇占款。外汇储备的增加无异于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通过货币的乘数效应,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流通中的人民币迅速增多。当人民币外汇占款随贸易顺差大幅增加,投放市场流通后,由于美元持续贬值,与欧元的汇差增大,原材料进口价格上升,高成本的原材料进口必然传导到国内下游产品的全面涨价。超量的货币在市场上流动,产生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于是产生了近年来的投机炒作之风盛行,特别反应在地价、房价的疯涨。

再者,公众对人民币近年来一直怀有持续升值的市场预期,加上国内利率相对于零利率的美国有着巨大的单边利差。更为严重的是,国内出现中小企业借贷难的问题,从而引起社会游资炒作民间借贷,高利贷现象严重,这对国际热钱的涌入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近几年美国还处于缓慢的经济恢复期,美国国内市场投资风险仍然较大,国际热钱便纷纷涌向像中国这样前景较好的新兴市场国家。

从国内看,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至2010年期间货币投放过大,仅2009年实际增贷7.5万亿人民币,这使得全社会的购买力增强带动了GDP的回升。然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劳动力工资上涨缓慢,加之社会保障滞后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处于下降态势。为了减少通胀造成的损失,大量资金包括储蓄资金就会投向回报率高的地方,使相关生产资料如钢铁、建材等的需求增加,这些需求并未转化为居民消费需求,而以扎堆生产、投机炒作的方式出现。这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具体表现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同时带动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使生活成本逐渐增加,进而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这样一来增强了公众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因此,许多投机资金会涌向供给价格弹性较小的市场如农产品市场,由此推动的食品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带动生活成本的上升,使国内环境陷入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的通胀循环之中。

二、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压力增加

产能过剩可以说是供过于求,从理论上讲,我国当下的产能数量已经远远超过维持市场长期竞争下的“零利润”的限度。我们必须通过扩大出口减少过剩的产能,这就使得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引发流动性过剩,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加。

近年来在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大地提高了投资需求,投资高增长的同时也使产能急剧扩张。这些资产投资出现产能过剩导致供求失衡。如钢铁、水泥等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同时,汽车、家电等行业也出现潜在的产能过剩。直接原因是部分行业投资过度,有效产品供给不足,居民消费仍然乏力。仅以房地产为例,截止今年3月500强房地产企业库存5万亿创历史新高。其中:招商地产库存541.4亿元,同比上涨33%;首开股份库存430.49亿元,同比上涨72%;万科同比上涨56%。沪深32家房企2011年报显示,21家存货同比上升占比为65.63,七家企业年底存货同比曾超30%,由此流动资金成固定的形式。由于房地产、钢铁等投资明显过热,原因在于国内资金过剩及低成本,造成投资冲动和社会对货币需求过旺,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使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

再者,政府在2008年底向市场注入四万亿人民币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的建设,此举同样加大了流动性,增加了通胀压力。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企业成本持续走高,利润被挤压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贬值引起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迅速拉升。石油、铁矿石、铜、铝等资源类产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同时,高油价导致农机、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国际粮价今年2、3月份达到新高。大豆、小麦、稻谷、玉米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6%、10%、15%和18%,国内成本上升推动食品价格走高。仅玉米而言,去年东北、华北的价格最高为每吨10~30元。今年3月,东北、华北玉米每吨分别上涨至100~120元和60~80元不等。究其原因,系深加工新增产能和种地成本增加所致。由于我国对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依存度较高,国内市场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强,价格的上涨并不会减少企业的需求,这是企业成本上涨的主要原因。价格竞争、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由此必然会挤压企业利润。企业利润降低又会使企业产出减少,进而导致失业增加。

四、降低通货膨胀的应对策略

引起本轮通货膨胀的因素十分复杂。如何降低通胀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只有多层面同时采取措施,实行综合治理,才能实现稳定通货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消费为主导,拉动内需促增长。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是消费的主要载体,城市化的进程将释放巨大的消费潜能。对经济发展而言,城市消费具有广阔的内生动力。投资率居高不下,消费又降到历史的低点。虽然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将这种贡献转化为长期的经济增长点,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关口。只有降低投资率,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将投资有效地转化为消费才能实现。问题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依然存在。(1)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1995年~2010年,政府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所占比重由24.25%上升到30.48%,企业所占比重由9.88%上升到15.82%,而居民所占比重却从65.87%下降到15.35%。政府应通过权力体系调整来实现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增加低工资收入人群工资。只有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调整税收政策,才能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2)社会保障制度亟待改革,否则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得安全感降低。加之城乡居民购房及教育等开支加大,导致城乡居民银行存款下降,消费空间有限。社会保障滞后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释放。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医疗和教育的调整,以实现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消费经济,培养稳定的国内中产阶级消费群体,促使投资经济与消费经济趋于平衡。

2.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中国未来经济最大的内需是城市化,但城市化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坚实的基础上。城市化没有工业化、现代化的支撑,经济增长将难以持久。中国的实体经济曾经非常辉煌,仅就温州打火机产业而言,全球市场占有率80%。而现在的实体经济不尽人意,有些企业表面上做实业,实际上将资金大量投向非实体经济,使资本大量游离于实体经济用于投机,出现部分老板跑路现象。同时移民海外的比例也相当大,挽救企业的实业精神迫在眉睫。

目前高涨的中国经济对能源资源消耗大,第二产业产值几乎占三大产业产值的一半。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产能过剩。因此,我们需要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抑制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盲目扩张。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通过调整价格和竞争机制,将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促进专业分工,保护环境,减少风险,促进产需协调。

我们还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进程,确保粮食供应。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粮食需求大国,且很多产品以粮食为工业基础原料。大力扶持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供给是稳定物价的有力手段。政府投入应向农业倾斜,确保对农民的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的减免真正到位。加强农产品收购、储备、运力的保障,降低各环节成本,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切身利益,确保农业产品价格的稳定。

3.控制货币总供给,减少流动性。通货膨胀就是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我们需要防止货币总量的扩张,积极配合货币政策实现调控流动性的目标。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应当正确使用货币政策以缩减市场中的货币流量。可以看到,经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11次提高,按每次提高准备金率0.5%计算,可冻结约3700亿元资金,总共可减少货币流量26467亿元。虽然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仍未能冲抵当年新增外汇占款29000亿。如果说国际收支失衡产生的资本流入是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那么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流动过剩的直接原因。货币总供给过量是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货币供应减少,资产价格就会稳定或下降,部分资金就会流回实业。为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政府应通过减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个税等财政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消费增长。还应采取行政手段调控物价以期控制物价上涨,从而控制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李雅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根源分析[J].财经科学,2011(7)

2.陈雁云.外汇储备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当代财经,2005(4)

3.姜小柯.浅析中国2010年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1(2)

4.刘金泉,谢卫东.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动态相关性[J].世界经济,2003(6)

5.迟福林.消费主导是“二次转型与改革的战略重点”[J].社会科学报,2012-3-22.

6.王健.以国际视野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J].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11(1)

7.Michael R.Darby.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Inflation:Its Economics and Its Politic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81(2):185-210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湖北武汉 430079)

(责编:纪毅)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通货膨胀
对通货膨胀的几点反思
基于VAR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剖析及其对策探究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长期并存现象的分析
机械制造业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危机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对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经济计量性检验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