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公众参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2-04-29陈岚
陈岚
〔摘 要〕针对电子政务公众参与行为的特点,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和理性行为模型以及信任理论构造出电子政务公众参与模型。对概念模型中的潜在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构建其观察变量,并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对调查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电子政务公众参与度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众参与;TAM;TRA;信任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不断推进电子政务的建设。Gartner[1]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等公共部门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来改善其对内和对外的关系,从而实现政府服务的优化和连贯性,增加公众的参与程度,达到改善治理的目的。因而,电子政务得到公众的普遍采纳和真正使用是实现其预期价值的前提。如果电子政务建成后并没有公众访问、使用,则无法发挥其作用,无法实现电子政务服务目标。电子政务的公众参与是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评价和认可,是电子政务能否提供高质服务以满足公众需求,实现电子政务服务的关键所在。
1 电子政务公众参与模型构建
1.1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1.1.1 理性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
对于信息技术的用户接受方面,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理性行为理论[2](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是由美国学者Fishbein和Ajzen于1975年提出的,是研究人类行为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一个人执行某项行为是由他的行为意向决定的,行为意向是由个人对所要执行的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共同决定的。Fred Davis结合社会心理学,修正了理性行为理论,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3](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试图以此解释影响用户接受或拒绝一项新技术的原因。技术接受模型提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信息系统使用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外部因素间接起作用,影响使用态度、使用意图,并最终影响使用行为。
1.1.2 信任理论
近几年国外也有学者开始注意到电子政务的信任问题,Colesca和Dobriea认为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直接影响其使用意向[4]。Thompson等的研究表明公众对技术和对政府的信任会影响电子政务信任,从而影响公众的最终采纳[5]。根据他们的观点,信任是影响公众查询信息和共享个人信息等行为意向的决定因素。从电子政务公众参与过程来看,公众必须首先有参与电子政务的意向,即公众愿意通过网络渠道从政府接受和提供信息。因此,信任因素在电子政务公众参与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2 电子政务公众参与模型
根据公众参与电子政务活动行为特征,结合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以及信任理论,提出电子政务公众参与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政务公众参与模型
公众参与电子政务,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是一种方式和观念的接受和采纳,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积极性。Taylor&Todd(1995a)的研究显示感知易用性及感知有用性可解释态度的73%的变量[6]。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电子政务系统强调公众作为使用者的重要性,因此公众对电子政务是否方便、好用的感受,以及公众对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是否有价值、对自己有用的感知直接影响了电子政务的公众参与。
同时,公众对于电子政务的使用意愿会受到信任感知的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则受到公众对互联网的信任和对政府的信任的共同影响[7-8]。人们相信电子政务具有巨大的潜力来改善政府运营方式,但是它们担心通过网络与政府互动的过程中,信息被滥用不再有个人隐私。因此,是否能通过可靠、可信的、信息对称的网络沟通环境准确地获取信息和安全地完成在线事务处理,直接影响着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态度。
另外,人是社会性的,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人的影响。Davis在TAM2模式里亦认为主观规范会显著影响个体对信息科技的使用意愿[9]。而公众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也受到社会环境、群体认知等的影响。
根据上述的分析对电子政务公众参与模型中的6个潜在变量进行了如下的操作化定义。
(1)易用性感知:是指公众对电子政务是否方便、好用的感受。从参与渠道、获取服务便利程度、操作简便3个方面进行测度。
(2)有用性感知:公众对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是否有价值,对自己有用的感知。从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3个方面进行测度。
(3)电子政务信任:指公众相信电子政务平台能提供安全、可靠、准确的电子服务的可预测的信念认知程度。包括公众对网络在线环境的信任以及对政府实体的信任,从政府信任、安全信任、隐私信任3个方面进行测度。
(4)参与主观规范:参与主观规范是指公众的电子政务参与行为受相关人意见的影响。从政府鼓励、社会环境、群体认知、参与能力4个方面进行测度。
(5)参与态度:从公众参与电子政务所感受到的好的、积极的、有兴趣的3个方面进行测度。
(6)参与意向:参与意向代表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动力。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意向增加时,通常导致参与行为。从参与意愿以及参与目的两个方面进行测度,表达了公众是否愿意通过电子政务平台接受政府的相关服务以及参与电子政务是为了获取信息、接受服务还是参与决策。
2 电子政务公众参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1 样本数据的收集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进行分析统计。问卷的题目以5分制Likart量表方式设计,要求被调查的对象对各问题表明态度。1~5分的含义分别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完全同意”。
考虑到使用电子政务服务的是所有公众,因此,公众的个人特征对电子政务的公众参与也有影响,在选择调查对象时要覆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使用电子政务的人群多数是具备上网条件的,因此问卷主要通过网络途径来收集。此次调查共计发放24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80份。
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收集到的数据样本进行描述性分析,最终得到如表1所示的基本特征样本统计表。
在所收集到的样本中,男女比例基本相同,中青年群体占到样本的89.4%,受到过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群体占到88.9%,接受调查的86.7%的人具有4年以上互联网经验,各个职业的分布也比较平均。
2.2 数据分析
2.2.1 信度与效度分析
信度又叫可靠性,是指测验的可信程度。主要用于表现检测结果的一贯性、一致性、再现性和稳定性。本文采用Cronbach餾 α系数测量,最小的可接受α值应不低于0.6[10]。
效度即指有效性,主要用于反映所选用的问卷测量方法能够表达所需测量对象的真实含义的程度,效度值越高,表明测量结果越能表示所需测量对象的真实含义。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来衡量问卷的结构效度,常用检验能否进行因子分析的工具Bartlett的球形检验(Test of Sphericity)和KMO(Kaiser-Meyer-Olkin)来衡量。若变量间具有共同变异性存在,且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P值须接近于0,而KMO抽样确切值须在0.5以上,才能得到较好的因子分析[10]。本次问卷调查的Bartlett餾球形检验值为1 690.169,KMO值为0.886,自由度为231较显著,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问卷中所有的观测指标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调查问卷的信度检测Cronbach餾 α值均不低于0.6,各题项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5,所以本研究的信度及效度良好。
2.2.2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为研究电子政务公众参与模型中的各结构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SPSS17.0对相应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电子政务公众参与模型中易用性感知与有用性感知存在正相关关系;参与态度与电子政务信任、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参与主观规范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参与意向与有用性感知、参与主观规范、参与态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为了进一步明确各结构变量之间的路径是否正确及比较各路径值的大小,对各潜在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
图2 电子政务公众参与模型路径系数图
3 结论与建议
3.1 电子政务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1)感知易用性影响公众的电子政务参与。公众在使用电子政务平台查阅信息或在线办事的时候轻松简便,获取信息和服务的渠道越便利,公众就越容易形成认为电子政务好用的认知,就会对电子政务平台持有更正面的态度,从而增加参与电子政务的意向。
(2)感知有用性影响公众的电子政务参与。电子政务平台越是能够提供给公众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其信息和服务更丰富、更适用,一站式服务越高时,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态度越积极,参与电子政务的意向越高。
(3)电子政务信任对参与态度的影响虽相对较小,但不可忽视。公众对电子政务活动的参与态度积极与否,一定程度上会受其对政府以及互联网的信任程度的影响。
(4)参与主观规范对参与态度的影响较大,即公众的参与能力、所处的社会环境、政府的鼓励机制、对于电子政务的了解程度等对参与态度影响较大,公众较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而去接触并使用电子政务。
3.2 提高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议
(1)拓宽电子政务参与渠道,优化操作界面。参与渠道是否便利多样直接影响着公众对电子政务服务易用性的评价。因此,除了通过政府网站参与电子政务之外,还可以提供其他渠道参与政务活动,如固定电话、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等多种获取电子政务的渠道。同时,良好的电子政务操作界面也对公众使用电子政务服务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在建设电子政务时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操作性,提高设计的人性化,从公众的角度优化操作界面,使电子政务系统更加简洁明了、方便快捷。
(2)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大多数公众使用电子政务是为了获取政府信息,因此要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质量,为公众提供即时、有效的政府信息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之一。其次,要提高服务质量,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满足不用社会群体的需求,使得服务类型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同时,增强电子政务服务的一站式水平,通过整合政府资源、组织和流程,使政府的各项工作、服务都能在平台上实现电子化、公开化、透明化,从而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实用性的认同感。
(3)加强公众的隐私保护,改善网络环境,提高公众信任度。在建设电子政务时,政府要选择安全可靠的平台来搭建电子政务系统,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保护公众的个人信息和网络平台的安全;完善电子立法,规范网络行为,提高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政府部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和监管,建立公开透明的网络环境;倡导诚信公平的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公众对政府部门行政能力的信任。
(4)加大对电子政务的宣传,增进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媒体宣传电子政务的作用和意义,展示电子政务的功能及优越性,分享个体使用电子政务的心得体会等,利用群体效应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的心理认知,让公众真正认识到电子政务的功能及其能够带来的便利;加强公众政治参与文化建设,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参考文献
[1]Gartner Group.Key Issues in E-Government Strategy and Management[R].Reasearch Notes,Key Issues,2000:3.
[2]Fishbein M,Ajzen I.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M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1975:12.
[3]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9):319-340.
[4]Colesea S E,Dobrica L.Adoption and Use of E-Go vernment Services:The Case of Romania[J].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008,6(3):204-217.
[5]Thompson S C S,Teo S H,Jiang I.Trust and Electronic Govemment Success: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8,25(3):99-132.
[6]S.Taylor,P.Todd.Assessing IT usage:the role of Prior experience[J].MIS Quarterly,1995,19(4):561-570.
[7]Carter L,Belange F.The Utilization of E-Government Services Citizen Trust,Innovation and Acceptance Factors[J].Information System Journal,2005,15(1):5-25.
[8]Pavlou P.Consumer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Integration Trust and Risk With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3,7(3):69-103.
[9]Davis F D,Bagozzi R P and Warshaw P R.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Use Computers in the Workplace[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2,(22):1111-1132.
[10]卢纹岱.SPS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510.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